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近年来,各种“汉服运动”宣传进行得如火如荼,纷纷喊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这样的口号,更有“汉服复辟”这样过激的言论甚嚣尘上。

但是,大部分国人依然懵懂,何为“汉服”?“汉服”是指汉代的服装吗?难道我们身上穿的衬衫西裤或者T恤牛仔裤不是汉服吗?旗袍、唐装、中山装是汉服吗……各种疑问纷至沓来。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一、何为汉服?

汉服,即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今,此四千多年间,除却异族统治的少数历史,余下由汉人建立政权的各朝代皆以儒家礼仪文化为主体,推行等级分明的衣着穿戴制度,经过后人不断沿承和发展,形成了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饰体系。

但清代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颁布新令后,汉族人民被强行要求剃发蓄辫,断冠易服,汉服从此在往后的两百多年里渐渐消亡。

而“汉服”这一名称由汉朝而来,主要是因为汉朝时华夏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空前繁荣,也形成了完善的服饰制度。据《汉书》记载:“(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所以,衬衫、西裤、T恤、牛仔裤等这些服装是近代从西方流传过来的,它们并不是“汉服”; 旗袍、唐装是满族旗装与近代西方服饰结合的产物,它们也不是“汉服”;而中山装源于上世纪初的日本学生装,经过曾在日本留学的中山先生改良而成,所以也不是“汉服”。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二、为何汉人竟不识汉服?

2010年10月16日,成都春熙路,一名女孩穿着汉服在德克士就餐,她身穿的汉服被人们当作和服,被迫脱下并遭焚烧。为什么我们汉族人民对于自己的民族服装都浑然不知?

1644年满清统治者推翻明朝政府以后,为了削弱汉族人民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以望长期统治中原,大力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令所有峨冠博带的汉人必须剃成满人金钱鼠尾的发型,改穿满服。

多少汉人为保住民族特征,宁肯留发不留头,与清政府顽强斗争,最后都倒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血泊中。40年来,哀鸿遍野,几千万人为了捍卫传统文化不惜丧命。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从此,在神州大地上绽放着无限光彩的汉家衣冠被外族统治者强行抹去,至清初已是消失殆尽、难觅其踪了。直到现在,世界之大,也唯独汉族是一个没有传统民族服饰的大民族。所以,今天汉人的记忆和认知里,就有了对汉服的缺失感。

而今,当有人终于穿起了汉服走在街头,路人纷纷侧目,“拍戏的”、“cosplay”、“韩国人”、“日本人”等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复古”、“作秀”、“炒作”、“大汉族主义”等各种帽子满天飞。

追根到底,人们并不明白,汉服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文化。汉服本身更像是一把钥匙,通过复兴汉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开汉文化这个大门,探究求索整个传统礼仪、音乐、文化、国学,乃至民族思潮的复兴。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三、汉服文化

首先,汉服是汉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外在特征。

古时候,无论男女,华夏人民皆蓄发束发,衣襟右衽,宽衣博带;而其他民族,多是断发披发,衣襟左衽,身体裸露或小衣窄裤。那时的汉服可以说是汉族人的象征。

而如今,汉族人民只是穿着千篇一律的衬衫T恤,乃至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合照时,汉族代表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何其悲哀﹗

在强行断发易服的清代,由于“十从十不从”中“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人死后便身穿汉服入殓,这是汉族人民对清政府剃发易服制度的一种凝重的抗议,并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葬礼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

这其中的范例当数黄宗羲,这位名闻遐迩的心学大师一生未忘传承祖先衣钵,他在《深衣考》里详细考究了深衣的各种特征。他本人甚至要求死后“即以所服角巾深衣殓”,这其中所提到的关于他入殓所穿的深衣,即是传统而正式的汉服。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他们就算死也要穿着传统的汉服入土,以此告诉子孙后代:我们是汉族人。为什么在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却不能光明正大地穿着汉服昭告天下我们是汉族人呢?

如今人民的服饰虽是多种多样的,却没有一样能完完整整地体现出汉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而传统的汉服恰好能很好地体现与人为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中华文化精髓,应该适当倡导复兴。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其次,汉服是汉族文化的缩影。

第一、 汉服体现了汉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汉服的宽大飘逸体现了汉族海纳百川的民族气度,汉服的端庄舒缓体现了汉族克己复礼的行为方式,汉服的严格蔽体体现了汉族对蒙昧野蛮的厌恶以及对文明教化的推崇……

第二、 汉服展现了汉族人民独特而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

今年的花朝节,各地汉服爱好者纷纷穿上汉服,举行赏花踏青、祭拜花神等活动,并向市民展示了书法、太极、茶道、花艺等传统文化,各地新闻争相报道。花朝节,是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然而,如今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个节日了。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由于花信时间不同,各地方的花朝时间也不同,大多集中在农历二月份。汉服是汉民族的特有服饰,传统意味甚浓,人们穿上汉服参加花朝节的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汉族人民崇敬天地万物、热爱生活。

这几年来,社会上不乏这样的情况,很多市民穿上汉服过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节日,这无不彰显着汉族人民极具家庭观念、不忘祖宗恩德和修构人间正气的生活底蕴。穿上传统的汉服,置身于各种传统节日,更容易体会其中深厚而绚烂的文化内涵,这其中的文化内涵才是过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第三、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最好体现。

礼仪象征着人类剥除蒙昧的外衣而进化成文明,而服饰正是礼仪的外化表征。

自汉服复兴以来,人们对于婚服的选择又多了一种,人们穿上端庄大气的汉服,遵循《仪礼》中规制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举行婚礼。如此礼而隆之、珍而重之、肃穆而淳朴的盛大仪式无处不在地彰显和弘扬了孝悌之德、夫妇之义等人伦之本的民族文化,这都是时下泛滥的西式婚礼所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除了婚礼,还有出生礼、成人礼、祭礼、射礼等各种反映了汉民族道德行为规范与世俗生活完美结合的典章礼制。

所以,我们当重拾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而不应该把“礼仪”二字弱化为简单的“礼貌”的肤浅认识。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第四、 汉服展示了汉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

汉服常与茶道、琴艺、乐舞、武术等传统文化协同发展,陶冶汉族人民的情操,提升修养,洗涤灵魂。随着汉服的消失殆尽,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大多萎靡不振。如今,随着方兴未艾的汉服运动,我们又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例如,2004年8月22日,在黑龙江省武术比赛中,一名男子身穿汉服,一时间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汉服第一次作为武术服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有些人开始认识到汉服消失的背后是汉民族魂魄之一的保家卫国、守护正义的尚武精神,进而上升到民族精神问题。所以,人们在提倡汉服复兴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最后,汉服的发展应结合时代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传承历代而积淀深厚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千古一贯的,而是应当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

近年来,虽然有许多人支持汉服复兴,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汉服复兴持有成见和误解,如:

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评论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时,他认为这是不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极端行为。这一事件随即引起无数网友和学者争相辩驳,但此后余先生在北大授课时仍向学生宣扬他的这种想法,他认为这是“倒退”,甚至上升为“法西斯主义”。

对于汉服复兴这个问题,余秋雨先生的言论虽过于偏激,但也在给汉服发展敲响了警钟。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那么,汉服发展该何去何从,这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诚然,汉服自清代开始就消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认知断层导致国人对汉服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下降,甚至消失。就全世界范围来说,近现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服装也渐渐趋于一体,再加上汉服宽衣广袖的特点,已经不适宜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汉服如果按其形制原封不动地恢复到现实当中来,不仅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也得不到普世价值的认同,但如果仅仅因此否定复兴汉服的行动,也未免太草率了。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汉服可以保留其原来的样式,作为一种礼仪性质的服装出现在重要的仪式场合上,从小孩的周岁生日到上中小学的开学礼,大学的毕业礼,再到成人礼,婚礼等,都可以穿着汉服。

第二,汉服可以经过改良变成得体美观的日常便衣,使之既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不会丢掉民族特色。这样,汉服经过合理的创新改良就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形成实用美观的新式汉服,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汉服也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一颗被遗忘的明珠:汉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