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時評丨旅遊業復甦 呼喚“超常規創新”

孟姣燕 歐陽金雨

“清明、端午放假3天,五一放假5天,國慶中秋連休8天”,一則假期安排的消息正熱傳微信朋友圈。這對疫情中損失慘重而亟待恢復的旅遊業來說,無疑是難得的利好。

疫情衝擊下的旅遊業,市場需求曾一度歸零。在防控形勢不斷向好的情況下,我省景區逐步恢復開門迎客,旅遊按下“重啟”鍵。然而筆者走訪時發現,目前省內已恢復開放的景區,儘管各項防護措施細緻到位,但普遍人氣冷清,收費景區更是人跡寥寥。

有的景區僅僅是大門重開,餐飲、住宿還難以恢復到周全的供應;有的景區遊玩業態尚未完全恢復,但仍舊收取全額票價;一些本具備開放條件的景區仍顧慮重重,目前僅以較低的價格預售蓄客。

作為傳統旅遊大省,湖南旅遊企業要奪回失去的營收,眼下須邁過景區“復工不達產”的門檻;從長遠計,要贏得先機、保持優勢,尤須以“超常規創新”穩舵壓場。

洞悉趨勢,方能把握機遇。前段時間市場普遍認為,疫情過後旅遊消費需求會出現報復性反彈,且往往拿17年前“非典”過後的情形來佐證,但事實上,這場疫情影響終究與“非典”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境外疫情還處於上升期,旅遊市場恢復在空間上應該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先周邊後遠途,先省內後跨省,先國內後國際,先散客後團隊。在旅遊內容細分上,受疫情影響,人們應該會更加關注健康旅遊、運動旅遊、文化藝術旅遊、科技人文旅遊等門類,房車旅居等新業態將加速萌發。在旅行方式上,戶外休閒、低密度旅遊會更受青睞,無接觸服務如自助入住、遠程辦理入住、機器人送物、零秒退房等會成為新的賣點。

旅遊業供給側改革可能更加深入,存活下來的往往是最能適應變化的。對旅遊企業來講,在化解危機的同時,更要充分利用空檔期,從遊客新的消費需求出發,對產品和業態進行再造。是否可以借中藥文化提升康養、醫養服務品質?生活化旅遊項目能否替代傳統運動項目?詩詞、音樂、書畫能否用於疫情過後的旅遊治癒?探秘式旅遊能否替代傳統旅遊的傳奇故事講解?疫情過後,入境遊又該如何結合“一帶一路”拓展海外市場?新形勢下如何把握消費趨勢、形成創新產品,值得業界好好思量。

不向困難認輸,就是通往成長的路。假期供給利好旅遊消費市場,我省又頒行了多項措施加持行業復甦,從業者再以超常規的堅持與創新奮力“自救”,旅遊業一定會盡快迎來“春暖花開”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