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在前文 我們中說過,李重俊發動的政變功敗垂成。那麼,細細品來,這次政變咋就失敗了呢?主要原因是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認為“唐代歷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敗,悉取決與玄武門即宮城北門軍事之勝負。”也就是說,唐代歷次宮廷政變的成敗與否,取決於攻守雙方誰能及時、迅速地佔據玄武門,即宮城北門。這就凸顯了玄武門地勢及守衛北門禁軍的重要性。

之前說過,唐代共發生了四次宮廷政變,三次都成功了,唯獨景龍政變失敗了。在這次政變中,韋后、安樂公主等人擁護著中宗,佔據了玄武門樓。中宗對參與政變的兵士開展政治攻勢:“你們這些人都是朕的衛士,為什麼要跟著謀反呢!如果你們能殺掉謀反的人,不必擔心沒有榮華富貴。”之後,禁軍遂倒戈,一敗塗地。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這次政變失敗,當然在於太子李重俊、禁軍將領李多祚和兵部尚書魏元忠等人沒有果斷迅速地攻佔玄武門。但問題主要出現在政變參加者內部。

太子李重俊受到的威脅主要來自武三思父子、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其發動政變後矛頭也直指這些人。

李多祚在之前的神龍政變中誅殺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進封遼陽郡王。但後來參與神龍政變的眾多功臣遭到了韋后與武三思的陷害,結局都挺悲慘。李多祚也深感自危,無力自保。

魏元忠曾因安樂公主請廢太子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一事勸阻中宗,遭到安樂公主的嫉恨。對於武三思等人把持朝政,專權擅斷,魏元忠也是心常憤嘆,思欲誅之。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因此這三人具有聯合發動政變的理由和依據,但是他們發動政變的矛頭只是針對武三思父子、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並沒有針對中宗,沒有背叛中宗之心。只能說,心是好的,不論什麼原因,都是為了宰這些挨千刀的,但沒有提前開會研究一下,抓住主要矛盾。看來會議開少了也不行。這唯一失敗的悲催政變也就開始了。

政變發生後,李重俊先殺掉武三思和武崇訓,同時殺其黨羽十餘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里分兵守衛宮城諸門,並親自率兵至肅章門,斬關而入,追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並點名索要上官婉兒。由此可見李重俊對上官婉兒憤恨至極。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這裡多說兩句,歷史真有趣,它往往給一些人物留下了好聽的名字,但沒有留下動聽的故事。這個上官婉兒也確實不是什麼好玩意,真可惜了這麼好聽的名字,禍亂朝綱,光是讀史書就能讓人恨得牙根癢癢。

上官婉兒對中宗大聲喊道:“看起來他們是想先抓住我,其次抓住皇后,最後是要抓住陛下。”這就將她與李重俊的矛盾轉移到了中宗和李重俊之間,為李重俊的“清君側”轉化為“反叛”埋下了伏筆。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這個不是個東西的中宗,不分是非,不明就裡。情人眼裡出西施,兒子什麼都不是。他都不知道,最終要他命的人就在身邊。中宗與韋后遂怒,和上官婉兒一起登上玄武門樓以避兵鋒。李多祚率先來到玄武樓下,想要上樓,但受到警衛士兵的攔阻。李多祚和太子都有些猶豫不決,勒住兵馬,沒有立即攻打玄武樓,而是希望唐中宗能出來詢問他們起兵的原因。然而當中宗宣諭認為羽林軍是在叛亂時,倒戈現象就發生了。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參加政變的羽林軍本來就與李重俊沒有多少淵源,從羽林軍倒戈來看,羽林軍實際上是擁護中宗的。而李多祚和魏元忠等人也無叛亂之心,只是想通過政變剷除韋武勢力,挽救危局。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有些類似於蘇聯的“八一九”事件。當中宗將政變定為叛逆時,政變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李重俊死後,東宮僚屬沒有敢接近李重俊的屍體的,唯永和縣丞寧嘉勖解下衣服將太子首級收拾起來並痛哭,因此被貶興平丞。太子李重俊政變時所經過的諸城門守護者都被連坐流放,韋皇后黨羽上奏請求將他們殺死,唐中宗沒有同意。

《唐宮燕》:重俊太子,你有一個坑兒子的爹

值得一提的是,唐睿宗即位之後,為李重俊平反昭雪,追復李重俊的太子名位,賜諡號節愍,並將他陪葬定陵。李重俊最終陪葬中宗於定陵,真是莫大的諷刺!這個世界上最沒有用的爹-中宗李顯保護不了自己的兒子,兒子即使自衛政變也不對親爹下手,而親爹卻下令將兒子的首級斬下,獻於太廟,並以之祭奠武三思、武崇訓父子。

唐中宗可以評選為這個世界上最荒謬的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