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五)

当第二批次的“勇士”级攻击型核潜艇开始建造时,皇家海军已经对其第三批次的建造的问题着手考虑,实际的设计随即于1966年7月展开,其成果就是后来被称为“快速”级的6艘攻击型核潜艇,她们分别是1967年11月3日定购,1969年7月6日下水,1971年9月7日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1973年3月17日入列服役的“快速”号(S126);1969年5月16日定购,1970年9月18日下水,1973年2月17日反应堆达临界状态,1974年7月22日入列服役的“君权”号(S108);1970年5月20日定购,1972年3月16日下水,1974年11月30日反应堆达临界状态,1976年11月29日入列服役的“刚强”号(S109);1971年11月1日定购,1974年2月19日下水,1976年11月20日反应堆达临界状态,1978年3月11日入列服役的“辉煌”号(S104);1973年2月7日定购,1976年3月26日下水,1978年3月7日反应堆达临界状态,1979年10月10日入列服役的“斯巴达人”号(S105);1976年3月26日定购,1977年11月23日下水,1979年10月5日反应堆达临界状态,1981年5月3日入列服役的“壮丽”号(S106)。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五)

与第二批次的“勇士”级攻击型核潜艇相比,“快速”级的艇体显得更为丰满、稍短(艇长82.9米,艇宽9.8米,吃水8.5米),但实际上为了增加储备浮力,排水量却有所增加:水面排水量4400吨,水下排水量4900吨。另外,“快速”级的艇体线型稍有变化,前水平舵靠前,少一具鱼雷管,指挥台围壳位于靠近艇艏的位置且其尺寸和容积都比“勇士”级的要高大很多,主要原因是在围壳内安装了声呐和被动式测距声呐的换能器,下潜深度和航速增加。

同时在内部结构上,“勇士”级则继续延用了“无畏”号与前5艘“勇士”级的成功设计,这种把潜艇内部分隔成四层空间的结构设计,对于一个给定的潜艇外形,相同舱容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也减少了排水量和艇体表面积,从而降低了阻力,提高水下航速。

具体来说,“快速”级艇内由艏至艉分别为艏舱、指挥控制兼鱼雷舱、反应堆舱、辅机舱和主机舱。艏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士兵居住舱兼逃生舱,下层是水声探测方面的电子仪器室;指挥控制兼鱼雷舱被3层甲板分隔为4层空间,是鲟鱼级最大的一个舱室,上层有指挥室、操纵室、作战情报室、无线电通信室等,第二层设有声呐室和生活区,第三层为鱼雷舱,布置有4具鱼雷发射管,第四层有蓄电池室、空调房、泵房以及各种液舱等。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五)

辅机舱内装有发电机、海水淡化装置、空气压缩机、空调主机等设备;主机舱分为两层,上层为蒸汽轮机和减速齿轮箱,下层为冷却装置、备用给水泵及液舱。“快速”级的艇载设备较之第二批次的“勇士”级更为先进,如马可尼/普莱西公司的2074型舰壳主动声呐,英国宇航公司的2007型侧翼阵被动低频声呐,费伦蒂公司的2046型拖曳阵列被动超低频声呐,马可尼公司的2077型主动式高频短距识别声呐等等。

冷战中的英国攻击型核潜艇——皇家海军核潜艇小传(五)

不过,由于“快速”级仍然采用了PWR-1压水堆装置,只是更换了寿命长达12年的B堆芯(“勇士”级的PWR-1压水堆装置采用)。正是这一点,使很多人仍将其视为第三批次的“勇士”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技术水准上则与差不多同时期的美国海军“鲟鱼”级攻击核潜艇相当。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艇体线型、内部结构设计和压水堆装置没有大的变化,但“快速”级的首艇仍然在一项新技术上大胆进行了尝试——-这就是划时代的泵喷射推进装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