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从哪里来25:提升心性

第五章 组织赋能

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在《重新定义公司》一书序言中写道:赋能,创意时代的组织原则。

虽然未来的组织会演变成什么样,现在还很难看清楚,但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者激励。

前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的新书《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中提到,赋能不再是企业组织变革中的优化选项,而是组织设计中的必要选项。

最近几年大家对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的重视,组织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呈现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德勤全球人力资源调查的十大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组织变革连续两年居首位。

赋能一词已成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领域的流行词语。企业中的赋能就是能够让员工产生自驱力,进而促进组织发展:

1、构建全新的劳动关系:企业和个人不再基于传统的雇佣关系,更是一种联盟关系,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组织管理的新姿势:双眼紧盯,双手放开》

2、培养员工更加多元化的能力:赋予员工正式的权力,提升员工与正式权力相匹配的能力、进行信息共享。——《跳出“深井”,共享意识是组织赋能的基础》

3、构建高效协作、信息共享的团队。——《蚂蚁王国的群体智慧》

4、拥有良好的信任机制:有意识的树立相同的价值观,引导员工在工作配合的过程中建立彼此信任,不断将团队打磨、训练成一支搭建了信任网络的超级团队。——《信任网络并发奇妙的赋能效应——打造“海豹突击队”式的超级彖队》

5、挖掘员工潜在创新能力:赋能不是简单的赋予员工自由和权力,而是赋予员工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能力,让员工将自我成长与公司创新做有机的结合,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谷歌到香奈儿,传奇经典背后的工作创新》

让组织赋能的六个重要因素:提升心性、强者思维、学以致用、拥抱变化、自我成长和团队建设。




一、提升心性


铁军从哪里来25:提升心性


铁军从哪里来25:提升心性


古人讲究“修齐治平”,其理论根据主要出自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真能切实笃行的,比如王阳明和曾国藩,无论学问还是事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修齐治平”的前提,就是正心,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提升心性。

稻盛和夫,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他一生缔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和KDDI)。2012年10月受日本政府委托,出面拯救管理混乱并申请破产的日本国企——日航。半年扭亏为盈,一年之后的次年三月财务决算年度,盈利1 884亿日元,连同准点率、服务质量,三项指标名列世界航空业榜首。两个五百强,拯救破产企业,如此业绩,足以令人信服和敬仰。稻盛先生靠什么跨行业、跨体制,奇迹般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法宝就是“以心为本”的“稻盛哲学”,并通过提高心性,来提升管理、推展经营。截至2016年9月份,稻盛哲学经典著作《活法》,在中国销售突破200万册,稻盛先生两次光临央视《对话》。张瑞敏、马云、王石等国内知名企业家均对稻盛先生深表景仰并作出高度评价。中国企业界经历了多年浮躁之后,终于兴起了持续升温的“稻盛热”,纷纷学习并践行稻盛哲学,以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南无、南无,谢谢”这是孩子们容易记住的祈祷词,也是成为我信仰原型的语句,同时又是培养我感恩之心的语句。

经常念念这句话,无论对何人、何事,顺境的时候自不待言,身处逆境的时候也要说声“谢谢”,努力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人生。

福祸象捻搓在一起的两股麻绳----好事、坏事交织在一起就是人生。所以,无论是好事、坏事,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不变的是充满感恩信念的人生。幸福如期到来之际,灾难不期而至之时都要表示感谢。毕竟自己还活着,还有生命,对此有感恩之心。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这种实践提高我们的心智,也将成为开启幸运之门的第一步。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天晴下雨,持之以恒地不忘感恩是人生最难的修炼。例如,遭遇灾难。尽管你告诉他这也是修行,得应有感谢之心,但是他很难做到。相反,他往往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由此怀抱怨恨之情应该是人的本性吧。

那么,事情顺利时、好运惠顾时,人们能置之不顾,心生感激之情吗,这也不尽然。一边说“太好啦,太好啦”,一边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还有人希望得“更多,更多”.人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感恩精神,终而导致自己远离了幸福。

所以,必要的是,要理性地灌输“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没有感谢之心,也要要求自己心怀感激,时刻准备好说“谢谢”是很重要的。

若有困难,则感谢给予了磨砺的机会;若好运惠顾,更要表示感谢,“谢谢”,“太感激了”

——至少总是在内心中有意识地准备好感谢之心。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感恩之情的确产生于满足之中,不满足决不会孕育感恩之心的。但是,满足和不满足究竟又是什么呢?能够简单地说,多得就满足,少得就不满足吗?

物质上也许如此。但是,同样的东西,有人不满足有人满足。即使是不多的东西,有人“知足”,也有人无论得多少也不知足。有人无论怎样都不满意,又有人任何时候都心满意足。

所以,说到底都是心态的问题。无论物质上处于何等条件,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就能够品味满足的感觉。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他整个的‘人’”

“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就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

假如您允许我稍微多作一点阐述呢?那么我就进一步回答您:“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已必先治心,争天下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

管理永远是与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就掌握了成功开启管理之门的钥匙。

什么叫“管理”?通俗的回答是“管好人,理好事。”无论是管人还是理事,从心灵入手就能够取得“纲举目张”的结果。

一个思想家说得好:一个人要在时代中少一点痛苦,就应该掌握时代的主流智慧;要取得更大成功,就更应该掌握主流智慧。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在21世纪,应该掌握什么主流的管理智慧呢?

如果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这么三点: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

“一生的果效,都从心中发出”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

这一观点阐述的是这样一个理念:领导者和管理者心灵的自我修炼,才是管理的基础。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心法”

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人们在探究比尔•盖茨的成功之道时,都一致公认,比尔•盖茨最了不起的决策之一,就是休学创业。

当时,他已经上了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学的又是在美国最走俏的法学,只要毕业就能成为成功人士。但是,由于他看到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果断在学完第一个学期之后 就休学创业,最终让自己创办的微软公司成了信息革命的领头羊。

比尔•盖茨的举措,绝非一般人可以做得到。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他有这种非凡的举动呢? 换句话来说: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又有几人能够下这样大的决心呢?大多数的人都会这么想: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后再创业不也可以吗?

这只是常人的想法。比尔•盖茨考虑的问题就不一样了。还在上中学时,盖茨就对阅读富兰克林、罗斯福、拿破仑、爱迪生等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的生平传记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经常学习像伟人那样思考与行动。

他曾这样向同学宣称: “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

并且,他还对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有一天,他突然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性和一次性,于是,在日记里写下了这 样一段著名的话: “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大 火。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大火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 出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他就有了一种珍惜生命的强烈意识。所以,等他考上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后,由于意识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需要大批适合个人的软件,便果断地放弃了学业,开始自行创业。 迈出这一步需要超凡的心力,集中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而他在创业之后的举动,更体现了非凡的心力。 如在其早期,当时IBM公司刚进军PC市场,需要操作系统供应商,微软公司并没有这一产品,比尔•盖茨果断从买断了一款产品并更名为MS-DOS操作系统。其实,当时参与竞争的不只他一位,还有另外的机构,产品比他的还要优秀。 但是,他愿意以最优惠的条件向IBM公司提供产品。尽管这种做法要影响到不少利益,但是由于与IBM公司联系在一起,这一产品很快走 向市场并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回报。 系统被誉为一头健壮的“现金牛”。 它占据了的MS-DOS 80%~90%个人电脑市场。它随着每一台电脑的出售而售出,无需支付多少开发费和 广告费,所以当时的销售利润,差不多等于净利润。而在MS-DOS占据极高份额后,他又果断推出WINDOWS系统取代了MS_DOS,此后又不断翻新,通过不断向自己 “清算 ”, 保持自己在个人计算机软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终于,其创办的微软公司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软件企业之一。

普通人往往只是把比尔 •盖茨休学创业看成事业的起点,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非凡的决断,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和他关于 “人生是一场大火 ” 的观点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人生是一场大火”是一种最重要的生命智慧,而他将这一生命智慧付诸于实践,能够舍弃最诱人的大学而直接创业,却体现出最大的 “心上功夫”! 一般的商人总是斤斤计较,杰出的商人是 “不算小账算大账 ”。 能够不与公司斤斤计较,却以最大的优惠赢得发展的机会。这一取舍之 IBM 间,同样体现出杰出的 “心上功夫”! 一般的企业家总是有一个畅销产品就紧抓不放,比尔•盖茨却是勇于自己淘汰自己。于是,微软超越了微软,比尔•盖茨超越了比尔 •盖茨! 这种自我更新、超越的能力,难道体现的不更是超凡的 “心上功夫”吗? 比尔•盖茨的经历,让我们充分感到:心路即勇路。心到何处,路到何处。心力所开辟的道路,脚会跟上来。

如果没有这样的 “心法”, 比尔•盖茨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吗?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核心智慧   

虽然比尔 •盖茨以超凡心力进行的创业使他成为世界首富,但是要提到心性管理的代表人物,在当今世界却要首推日本当代 “经营之圣 ”稻 盛和夫。 因为,他不仅进行心性管理的实践,而且在管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心性管理的概念——— “以心为本的经济学”。

日本经济界有着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是松下幸之助,他被人誉为 “经营之神”; 另一个就是稻盛和夫,他被誉为 “经营之圣”。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工业时代的企业领袖;稻盛和夫是日本高科技时代的企业领袖。稻盛和夫被誉为 “经营之圣”,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所倡导的 “以心为本的经济学”。

“以心为本”代表着稻盛和夫经营的核心智慧。其产生过程和发展给我们有着很大的代表性。

在稻盛和夫创立京都陶瓷公司的 年之后,突然发生这样一件事:所录用的11名年轻人提出一份请愿书,要求签定加薪协议,否则集体辞职。

稻盛和夫对此十分震惊。 因为公司刚有起色,而他的父母和几位兄弟姐妹都需要他在生活上照顾,怎么能先满足员工的要求呢? 稻盛和夫十分痛苦。终于有一天,他恍然大悟: “新录用一个员工,不就意味着从录用之日开始,就必须担负起照顾他生活的责任吗?” 他进一步得出结论:所谓经营,就是不管愿意与否,都要把 “让员工物心两方面都得到幸福 ”作为责任。他进一步拓展:承担对本公司员 工的利益还不够,还要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才会有大发展。

稻盛和夫以此为契机,逐步创造了 “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的理念,这一理念包括许多闪光的内容:

“人生之路用心来描绘。”

“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人心。 因为:无论在人生还是在事业上,要产生最佳结果,对事物的思考方法和心态都起决定性作用。”

“让技术闻名于世是次要再次要的想法。经营的目的首先是在为全体员工谋求物心两方面幸福,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贡献心力。”

“必须树立起 ‘敬天爱人 ’的精神,建立 ‘以心为本 ’的利他经济学, 自觉为社会乃至世界,担当起责任来。” “利润是副产品……倘有纯正之心,什么样的事业都能成功。”

“在经营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虽然人心确实变得快,有时也靠不住,但反过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加牢固的东西。”

他要求自己和公司里的员工一切从心上做文章,不仅使创办的京都陶瓷成为世界500强之一,而且也以“纯心”的力量,创造了第2家进入500世界 强的企业——第二电电公司 (DDI )。

我们且来看他自己第二电电公司 (DDI )。

在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取得本行业的巨大成就后,他就想向电信事业进军。 但是,这是一个与原有行业全然不同的领域。京都陶瓷公司既无通讯方面的技术,也缺乏从事通信事业的经验。而其对手,是当时的销售额远 远超过四万亿日元的NTT公司。向它挑战,无异于唐 •吉诃德拿着长枪挑战庞大的风车。

进入信息社会,发展通信至关重要,日本政府也放开政策,允许民间参与远距离通信行业,但是,想起要向NTT公司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挑战,许多人都下不了决心。

稻盛和夫看到了这一事业的价值,也知道其前景,但是要冒日本商界的忌讳,真正以一挑战者的姿态进入这一行业,公司的其他决策者都不愿意,他也觉得很难下决心。 后来,有一天他从动机来考虑,想到成立这一公司对国民的意义,就果断地上了这一项目,成立了第二电电公司 ( DDI)。

公司创业伊始,他就对全体员工不断说: “为了给广大国民降低长途电话费,拼命地加油干吧!” “这是在做一件体现人仅有的一生中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应该感谢上苍使我们得到了这个百年不遇的绝好机会,好好利用吧!”

正因为大家都能以纯粹志向为导向,都能把全部身心努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因而遇到那些平时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都被克服了。建立这样一家公司,遇到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但是,最后终于成为了日本著名的电讯公司。该公司于 1993年上市以来,多年保持800万日元左右的高股价,市场评估价总额已超过1万亿日元。

有人问稻盛和夫:怎样才能在绝对不利的情况下,使DDI公司获得成功。对此,他总是这样回答: “这只是经营动机问题,因为我们是以纯 粹之心来从事这项电讯事业的。”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DDI公司股票上市时,稻盛和夫作为创业者,原本可以持有更多的股权,但是,实际上,他连一份股票都不曾持有过。 因为在公司创业之际,他不想掺杂任何私心。

假如他当时哪怕只持有一份股票,别人也会认为他到底还是为了赚钱,而且DDI公司其后的发展也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在 “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的指导下,稻盛和夫所创办的企业,成为日本发展最快、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而且,他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被日本众多的企业家视为精神领袖和人生楷模。其中,拜其为师的青年企业家就有2700多名。

稻盛和夫是以心力经营企业的成功典范,他的成功,正因为他紧紧抓住心力这一核心,对自己不断超越,从 “小我”走向 “大我”。 迎接挑战是艰苦的,但其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作为一个企业家,就在这种不断超越中,创造了经营的更高境界。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

这一观点讲述的是要获得最大的胜利,就必须建设一个伟大的团队。   

而一个伟大的团队,总是从争取人才开始的,而争人的关键在于争取别人 的心。

联想普通员工荣获最高奖   

“在当今社会,管理者最期望有怎样的员工呢?”   

有一个星期天,联想集团的一位普通员工到商店买东西。非常偶然地,他听到商场的经理与一位顾客正在争执吵架。

为什么而吵架呢?开始时,他没有留心。但仔细一听,不对,他们是为一台联想电脑在吵架。好像是顾客买了一款产品觉得不好,想换,但是商场不同意,因为他只是经销商,要换就要直接找联想集团。

这件事情,如果他不管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与联想集团有关系。他想:既然我是联想集团的一位员工,就应该为联想集团负责。于是,他非常主动地走过去了,说: “你们好像为联想电脑有一些争议吧,我是联想集团的员 工,你们给我说说好吗?”

没有想到一讲自己是联想集团的员工,两边都把矛头全部对准他了,都开始批评他,他先默默地忍受,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道歉,然后主动地 说: “别着急,我去帮助你们协调。” 由于正好是星期天,找人并不方便。而且处理这台电脑的情况,还十分特殊,并不那么好解决。但是他想了许多办法,终于找到了有关方面, 不断协调,终于帮这个客户把问题解决了。

这时候,他才发现:半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本来是自己来逛街的,没想到最后却为别人的事情忙了半天。

办好这件事以后,这个小伙子回去并没有向单位汇报。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做了好事都会有回报的。

后来,这位客户写了一封非常让人感动的信,寄给了联想集团的总裁杨元庆,杨元庆看了这个信也特别感动,一个 普通的员工能够这样主动地为单位着想,真是最杰出的精神境界啊!于 是,对那个小伙子进行了表扬。

而且,在这一年,这位普通员工还荣获了联想集团的最高奖——— 联想奖。

这个故事引起了学员们的强烈反响。众多担任领导的学员都纷纷期望企业中,有更多这样的员工——— 自动自发的员工。

自动自发是一种心灵的高境界。联想集团出现这样的员工并不偶然。   

众所周知,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经常讲述联想集团的发展,在相当程 度上得力于9个字——— “建队伍、定战略、带队伍”, 而带队伍,首先就是要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精神。

员工可以分为五类:

一是自动自发、主动做事的员工;   

二是执行力强的员工;   

三是打折扣的员工;   

四是混日子员工;   

五是烂苹果员工。   

第一种员工是最优秀的员工。联想集团的这位员工,就属于这一类,他能够根据公司的文化、理念,主动去做事。毫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金 牌员工,也是最能获得机会和发展的员工。

我们要佩服联想集团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员工,更要相信联想集团将    单位的最高奖颁发给这样的普通员工,能够让更多这样的优秀员工 产生。 这样的管理,正是大放光芒的心本管理!   




无须太多的言语去说教,就是这一瞬间的动作,让每一个人都深深铭记在心,这就是心本管理的魅力。一针见血,这正是一种管理的杰出艺术。

正如德国作家恩斯特维歇特说的那样:“只有能撼动人心的人,才能撼动世界。”

成功=心力×(智力+行动力)

其实,关于心灵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士都对其有高度的评价,甚至把它放在人生主宰的至高位置上来重视。

《圣经》中说:“无论做什么,都要从里做……您当保守您的心,胜过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从心里发出。”

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派别儒家、道家、佛家,无一不把“心”的作用,强调为最重要的力量。

儒家说:

“天下之元在于王;一国之元在于君;君之元在于心。元也者,在天为生物之人,而在人则为心。”(朱熹)

道家说:

“欲入吾教,先要修心。心不外游,自然心定,自然气和。气身既和,三田自结,芝草自生。要得完备,勤慎而行。”(郝太古真人)

佛家说: “万法唯心造!”(佛经) “于一切法,心为先导。”(《大般若经》) “佛在心头莫远求。”“心即是王。”(《佛法精华》) ……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智慧的宝藏中,可以发现心之论和心之用无处不在。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人是心灵的最好图画。”

这一公式告诉我们:成功主要 由心力、智力和行动力三种力量 组成,三者缺一不可,从重要性来说,次序也不可颠倒。 首先,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行动就意味着勤奋地去做 。不 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会有。 圣雄甘地:重要的是行动本身,而不是行动的结果。也许你永远不能 预知你所采取 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成果 ,可是如果什么都不做 ,那就绝对 得不到任何成果 。 其次,智力能够提升干的效率和效果 不仅要干 ,而且是聪 明地去干 。 其三 ,光有行动和聪 明还不够 ,因为最终决定事业成就大小 的,是 心力 。 心力与其他两力的关系,还是一个乘数关系,即一点心力的变 化,就能引起成功系数的大变,它对成功的其他关键要素,具有一 种“放 大 效 应 ”。

心性可以靠修炼而提高

管理者不是天生的,管理者也不是没有软弱的时候,他们之所以成为强者,正在于他的心灵一直处于自我修炼的过程中。

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进行心性修炼。心性是可以通过修炼而得到提高的。

这也印证了我国古代孟子的一句名言:“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张良的家族原是韩国的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秦国灭亡时张良还很年轻,他为了报韩国被灭之仇,卖掉了所有的家产交于刺客,并且铸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准备在秦始皇东游时趁机下手,然而却误击副车,没有成功。秦始皇下令全国搜寻刺客,张良只好改姓埋名,躲藏在下邳这个偏僻的角落。

有一天,张良在闲走,登上下邳桥时。忽然看见一位老人,老人走近张良身边,突然脱下了鞋子,顺手就给扔到了桥下,然后盯着张良,傲慢的说:“喂,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拿上来!”

张良一脸惊愕的看着老人,心想:“这个老头真是无礼”。转而又想他是为老人,不该和他计较。于是转身跑到桥下,将老人的鞋子拿了回来。

“嗯,把鞋子替我穿上!”老人下着命令,仿佛是命令自己的孙子一样。张良跪在地上,替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满意地转身而去,一边走一边哈哈大笑。

一会儿功夫,老人又回到了桥上,神秘地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我看你这个年轻人将来会有出息,我来教导你吧……五天后天明之时你我在此相会”张良答应了。

五天后,天刚刚发亮,张良来到了下邳桥上,发现老人早已到来,甚感惊讶。老人很生气,训斥道:“你与老人相会,怎么可以来晚?算了,五天后再相会吧!”老人扬长而去。

又过了五天,张良早早的听见鸡鸣,赶忙起身奔跑着来到下邳桥,然而又迟到了,老人早就在桥上等候了。

老人恼怒的说道:“五天以后再相会于桥上。”

五天以后,半夜时分张良就来到了桥上,过了一个时辰老人才缓缓的走来。老人见到张良笑口颜开:“这样做才对呀!”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

神色严肃地对张良说:“这是一部宝卷啊,读熟它可以为王师矣!我看你是个有抱负的孩子,所以才传给你...十年以后当有圣王兴起之时,你会大显身手,十三年之后,你可以在济北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

老人说完,不辞而别,以后再也不露面了。

张良展开竹简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从此日夜诵读,终于成为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重臣。而这位老者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黄石公。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苏轼在《留侯论》中曾提出一个观点:老人对张良的情况其实是了解的,敢于刺杀当今最有权势的皇帝,虽未成功但也全身而退了,可谓有胆色也有能力。但张良这时候还缺一样东西:忍劲。

苏轼还总结刘邦和项羽之争,认为刘邦之所以最后胜利就在于忍劲,他屡败屡战,终于靠最后一战的胜利击败了项羽。而项羽虽然屡次获胜,但“轻用其锋”,最后一战输了个干净。

苏轼因此得出结论:人的成功,相当程度上不在于“刚”,而在于能“忍”。

但世界上的事情总是知易行难,苏轼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他自己却没有知道,所以他屡次得罪当政者,屡次被流放。

而张良,恰恰是由于能够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从而到达了“能忍”的新境界。他在汉朝建立之后及时隐退,躲过了刘邦和吕后对功臣的打压,也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人正因为达到了这样的心灵新境界,才能获得事业的新境界。对企业管理者而言,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技能属于硬件,都是可以学会的,而真正决定其成就的,是心性,管理者的格局不大,则很难有大的成绩。




成都链家的活法:提升全员心性

稻盛哲学近年在亚洲广受推崇,但如何落地,就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这方面成都链家公司用实践给出了一个答案。

自2011年底在全公司推行稻盛经营哲学至今,5年来公司业绩增长10倍,利润率也大幅提升,成都链家总经理徐万刚(花名:阿甘)为我们总结了一条从提高心性到拓展经营的可行路径:首先是经营者的心性提高,然后是员工心性的提高,同时辅以不断完善的各类管理制度和规范,最终才能实现经营上的拓展。

  要做到全体员工哲学共有,真的很难。当一个真理摆在大家面前,有多少人能一下子顿悟开窍?“我们绝大多数平凡人只能‘以行修心’,先有行动,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悟出道理。”阿甘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做中觉”。从成都链家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

  以身作则 每天早上,阿甘都要参加职能部门的晨会,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价值观案例、朗读稻盛语录,唱司歌、跳司舞、行感恩三拜。阿甘非常认同一句话“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

  循序渐进 从2007年开始,阿甘花了3年时间,运用很多强制手段,为倡导“客户第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10年将客户第一放在公司核心价值观中的时候,阿甘告诉大家:“我们可能要用5年时间才能让大多数员工认同客户第一。”结果比阿甘预想的提前了1年,2014年公司进行价值观调查时,绝大多数员工都将客户第一排在了公司当时的五大价值观的首位。

  信念 在房产中介行业,为了促成交易,很多经纪人都喜欢对买卖双方隐瞒真实房价,用一些技巧同双方议价,最终促成交易。作为行业惯例,这样的做法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在阿甘看来,这种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的做法,恰恰违背了稻盛和夫“作为人,何谓正确”的理念。2016年6月,阿甘在公司试点“真房价”(即经纪人在买卖双方客户之间真实、透明地传递房价信息,不藏价)项目。半年后,又将真房价推广到全公司。阿甘说:“在推行真房价之前,我就预见到这样做能给经纪人、公司、整个房产中介行业带来好处,甚至能影响其他行业。”我想,阿甘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以及推动真房价的强大意愿和动力,正是因为他对稻盛哲学的坚定信念。

  当我们把成都链家的经历掰开揉碎,细细思量,就不难发现,“提高心性”与“拓展经营”本就是合二为一的——在企业经营实践中,通过与业务紧密联系的行动来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心性,而这些行动本身又能够促进经营的拓展。从逻辑上来看,似乎必然会经历从提高心性到拓展经营的过程。然而,从它们发生的时间来看,提高心性与拓展经营其实是同步进行的,甚至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许多经营决策和行动既能促进员工心性的提高,又能助力企业拓展经营。

  正是经过几十年来经营企业过程中的点滴积累,稻盛先生才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哲学体系,而阿甘所说的“做中觉”与此也是一脉相承的。只有不断在事上磨炼,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深刻地领悟“提升心性”的真正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