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從哪裡來25:提升心性

第五章 組織賦能

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在《重新定義公司》一書序言中寫道:賦能,創意時代的組織原則。

雖然未來的組織會演變成什麼樣,現在還很難看清楚,但未來組織最重要的功能已經越來越清楚,那就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者激勵。

前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官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的新書《賦能——打造應對不確定性的敏捷團隊》中提到,賦能不再是企業組織變革中的優化選項,而是組織設計中的必要選項。

最近幾年大家對組織設計和組織變革的重視,組織變革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呈現越來越突出的地位,德勤全球人力資源調查的十大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組織變革連續兩年居首位。

賦能一詞已成為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領域的流行詞語。企業中的賦能就是能夠讓員工產生自驅力,進而促進組織發展:

1、構建全新的勞動關係:企業和個人不再基於傳統的僱傭關係,更是一種聯盟關係,是基於平等基礎上的合作關係。——《組織管理的新姿勢:雙眼緊盯,雙手放開》

2、培養員工更加多元化的能力:賦予員工正式的權力,提升員工與正式權力相匹配的能力、進行信息共享。——《跳出“深井”,共享意識是組織賦能的基礎》

3、構建高效協作、信息共享的團隊。——《螞蟻王國的群體智慧》

4、擁有良好的信任機制:有意識的樹立相同的價值觀,引導員工在工作配合的過程中建立彼此信任,不斷將團隊打磨、訓練成一支搭建了信任網絡的超級團隊。——《信任網絡併發奇妙的賦能效應——打造“海豹突擊隊”式的超級彖隊》

5、挖掘員工潛在創新能力:賦能不是簡單的賦予員工自由和權力,而是賦予員工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員工的創新能力,讓員工將自我成長與公司創新做有機的結合,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從谷歌到香奈兒,傳奇經典背後的工作創新》

讓組織賦能的六個重要因素:提升心性、強者思維、學以致用、擁抱變化、自我成長和團隊建設。




一、提升心性


鐵軍從哪裡來25:提升心性


鐵軍從哪裡來25:提升心性


古人講究“修齊治平”,其理論根據主要出自於《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真能切實篤行的,比如王陽明和曾國藩,無論學問還是事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修齊治平”的前提,就是正心,其實就是我們講的提升心性。

稻盛和夫,與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並稱為“日本經營四聖”。他一生締造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京瓷和KDDI)。2012年10月受日本政府委託,出面拯救管理混亂並申請破產的日本國企——日航。半年扭虧為盈,一年之後的次年三月財務決算年度,盈利1 884億日元,連同準點率、服務質量,三項指標名列世界航空業榜首。兩個五百強,拯救破產企業,如此業績,足以令人信服和敬仰。稻盛先生靠什麼跨行業、跨體制,奇蹟般地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其法寶就是“以心為本”的“稻盛哲學”,並通過提高心性,來提升管理、推展經營。截至2016年9月份,稻盛哲學經典著作《活法》,在中國銷售突破200萬冊,稻盛先生兩次光臨央視《對話》。張瑞敏、馬雲、王石等國內知名企業家均對稻盛先生深表景仰並作出高度評價。中國企業界經歷了多年浮躁之後,終於興起了持續升溫的“稻盛熱”,紛紛學習並踐行稻盛哲學,以期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有這樣一段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南無、南無,謝謝”這是孩子們容易記住的祈禱詞,也是成為我信仰原型的語句,同時又是培養我感恩之心的語句。

經常念念這句話,無論對何人、何事,順境的時候自不待言,身處逆境的時候也要說聲“謝謝”,努力做到儘可能正確的人生。

福禍象捻搓在一起的兩股麻繩----好事、壞事交織在一起就是人生。所以,無論是好事、壞事,無論晴空萬里還是陰雲密佈,不變的是充滿感恩信念的人生。幸福如期到來之際,災難不期而至之時都要表示感謝。畢竟自己還活著,還有生命,對此有感恩之心。我在心中告訴自己,這種實踐提高我們的心智,也將成為開啟幸運之門的第一步。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論天晴下雨,持之以恆地不忘感恩是人生最難的修煉。例如,遭遇災難。儘管你告訴他這也是修行,得應有感謝之心,但是他很難做到。相反,他往往會產生“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黴,”由此懷抱怨恨之情應該是人的本性吧。

那麼,事情順利時、好運惠顧時,人們能置之不顧,心生感激之情嗎,這也不盡然。一邊說“太好啦,太好啦”,一邊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還有人希望得“更多,更多”.人們不知不覺中忘記感恩精神,終而導致自己遠離了幸福。

所以,必要的是,要理性地灌輸“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沒有感謝之心,也要要求自己心懷感激,時刻準備好說“謝謝”是很重要的。

若有困難,則感謝給予了磨礪的機會;若好運惠顧,更要表示感謝,“謝謝”,“太感激了”

——至少總是在內心中有意識地準備好感謝之心。

我們還可以這樣思考:感恩之情的確產生於滿足之中,不滿足決不會孕育感恩之心的。但是,滿足和不滿足究竟又是什麼呢?能夠簡單地說,多得就滿足,少得就不滿足嗎?

物質上也許如此。但是,同樣的東西,有人不滿足有人滿足。即使是不多的東西,有人“知足”,也有人無論得多少也不知足。有人無論怎樣都不滿意,又有人任何時候都心滿意足。

所以,說到底都是心態的問題。無論物質上處於何等條件,如果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就能夠品味滿足的感覺。

“假如你要用一個人的‘手’,你就必須用他整個的‘人’”

“假如你要用他整個的‘人’,你就必須影響他整個的‘心’”

假如您允許我稍微多作一點闡述呢?那麼我就進一步回答您:“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已必先治心,爭天下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管理永遠是與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就掌握了成功開啟管理之門的鑰匙。

什麼叫“管理”?通俗的回答是“管好人,理好事。”無論是管人還是理事,從心靈入手就能夠取得“綱舉目張”的結果。

一個思想家說得好:一個人要在時代中少一點痛苦,就應該掌握時代的主流智慧;要取得更大成功,就更應該掌握主流智慧。那麼作為一個管理者,在21世紀,應該掌握什麼主流的管理智慧呢?

如果以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就是這麼三點: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

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一生的果效,都從心中發出”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

這一觀點闡述的是這樣一個理念:領導者和管理者心靈的自我修煉,才是管理的基礎。

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心法”

比爾•蓋茨是信息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人們在探究比爾•蓋茨的成功之道時,都一致公認,比爾•蓋茨最了不起的決策之一,就是休學創業。

當時,他已經上了美國最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的又是在美國最走俏的法學,只要畢業就能成為成功人士。但是,由於他看到了信息時代的到來,果斷在學完第一個學期之後 就休學創業,最終讓自己創辦的微軟公司成了信息革命的領頭羊。

比爾•蓋茨的舉措,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得到。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導致了他有這種非凡的舉動呢? 換句話來說:如果遇到同樣的情況,又有幾人能夠下這樣大的決心呢?大多數的人都會這麼想:拿到大學畢業證書後再創業不也可以嗎?

這只是常人的想法。比爾•蓋茨考慮的問題就不一樣了。還在上中學時,蓋茨就對閱讀富蘭克林、羅斯福、拿破崙、愛迪生等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的生平傳記產生了濃厚興趣,並經常學習像偉人那樣思考與行動。

他曾這樣向同學宣稱: “我寧肯做荒坡上的橡樹,也不願做綠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無個性;橡樹偉岸挺拔,昂首天穹。”

並且,他還對生命的價值以及如何面對生命進行認真的思考。有一天,他突然充分認識到生命的短暫性和一次性,於是,在日記裡寫下了這 樣一段著名的話: “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大 火。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大火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 出來。”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感悟,他就有了一種珍惜生命的強烈意識。所以,等他考上美國最著名的哈佛大學後,由於意識到個人電腦時代的到來,需要大批適合個人的軟件,便果斷地放棄了學業,開始自行創業。 邁出這一步需要超凡的心力,集中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決斷。而他在創業之後的舉動,更體現了非凡的心力。 如在其早期,當時IBM公司剛進軍PC市場,需要操作系統供應商,微軟公司並沒有這一產品,比爾•蓋茨果斷從買斷了一款產品並更名為MS-DOS操作系統。其實,當時參與競爭的不只他一位,還有另外的機構,產品比他的還要優秀。 但是,他願意以最優惠的條件向IBM公司提供產品。儘管這種做法要影響到不少利益,但是由於與IBM公司聯繫在一起,這一產品很快走 向市場併為他提供了很好的回報。 系統被譽為一頭健壯的“現金牛”。 它佔據了的MS-DOS 80%~90%個人電腦市場。它隨著每一臺電腦的出售而售出,無需支付多少開發費和 廣告費,所以當時的銷售利潤,差不多等於淨利潤。而在MS-DOS佔據極高份額後,他又果斷推出WINDOWS系統取代了MS_DOS,此後又不斷翻新,通過不斷向自己 “清算 ”, 保持自己在個人計算機軟件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終於,其創辦的微軟公司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軟件企業之一。

普通人往往只是把比爾 •蓋茨休學創業看成事業的起點,卻沒有意識到這種非凡的決斷,這種分秒必爭的精神,和他關於 “人生是一場大火 ” 的觀點之間,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繫。 “人生是一場大火”是一種最重要的生命智慧,而他將這一生命智慧付諸於實踐,能夠捨棄最誘人的大學而直接創業,卻體現出最大的 “心上功夫”! 一般的商人總是斤斤計較,傑出的商人是 “不算小賬算大賬 ”。 能夠不與公司斤斤計較,卻以最大的優惠贏得發展的機會。這一取捨之 IBM 間,同樣體現出傑出的 “心上功夫”! 一般的企業家總是有一個暢銷產品就緊抓不放,比爾•蓋茨卻是勇於自己淘汰自己。於是,微軟超越了微軟,比爾•蓋茨超越了比爾 •蓋茨! 這種自我更新、超越的能力,難道體現的不更是超凡的 “心上功夫”嗎? 比爾•蓋茨的經歷,讓我們充分感到:心路即勇路。心到何處,路到何處。心力所開闢的道路,腳會跟上來。

如果沒有這樣的 “心法”, 比爾•蓋茨能夠成為世界首富嗎?   

“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核心智慧   

雖然比爾 •蓋茨以超凡心力進行的創業使他成為世界首富,但是要提到心性管理的代表人物,在當今世界卻要首推日本當代 “經營之聖 ”稻 盛和夫。 因為,他不僅進行心性管理的實踐,而且在管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心性管理的概念——— “以心為本的經濟學”。

日本經濟界有著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一個是松下幸之助,他被人譽為 “經營之神”; 另一個就是稻盛和夫,他被譽為 “經營之聖”。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工業時代的企業領袖;稻盛和夫是日本高科技時代的企業領袖。稻盛和夫被譽為 “經營之聖”,在相當程度上來自於所倡導的 “以心為本的經濟學”。

“以心為本”代表著稻盛和夫經營的核心智慧。其產生過程和發展給我們有著很大的代表性。

在稻盛和夫創立京都陶瓷公司的 年之後,突然發生這樣一件事:所錄用的11名年輕人提出一份請願書,要求籤定加薪協議,否則集體辭職。

稻盛和夫對此十分震驚。 因為公司剛有起色,而他的父母和幾位兄弟姐妹都需要他在生活上照顧,怎麼能先滿足員工的要求呢? 稻盛和夫十分痛苦。終於有一天,他恍然大悟: “新錄用一個員工,不就意味著從錄用之日開始,就必須擔負起照顧他生活的責任嗎?” 他進一步得出結論:所謂經營,就是不管願意與否,都要把 “讓員工物心兩方面都得到幸福 ”作為責任。他進一步拓展:承擔對本公司員 工的利益還不夠,還要為社會承擔責任,企業才會有大發展。

稻盛和夫以此為契機,逐步創造了 “以心為本的利他經濟學”的理念,這一理念包括許多閃光的內容:

“人生之路用心來描繪。”

“事業和人生成功的秘訣在人心。 因為:無論在人生還是在事業上,要產生最佳結果,對事物的思考方法和心態都起決定性作用。”

“讓技術聞名於世是次要再次要的想法。經營的目的首先是在為全體員工謀求物心兩方面幸福,為人類社會進步、發展貢獻心力。”

“必須樹立起 ‘敬天愛人 ’的精神,建立 ‘以心為本 ’的利他經濟學, 自覺為社會乃至世界,擔當起責任來。” “利潤是副產品……倘有純正之心,什麼樣的事業都能成功。”

“在經營中,人心比什麼都重要。雖然人心確實變得快,有時也靠不住,但反過來說,世界上再沒有比人心的結合更加牢固的東西。”

他要求自己和公司裡的員工一切從心上做文章,不僅使創辦的京都陶瓷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且也以“純心”的力量,創造了第2家進入500世界 強的企業——第二電電公司 (DDI )。

我們且來看他自己第二電電公司 (DDI )。

在創辦的京都陶瓷公司取得本行業的巨大成就後,他就想向電信事業進軍。 但是,這是一個與原有行業全然不同的領域。京都陶瓷公司既無通訊方面的技術,也缺乏從事通信事業的經驗。而其對手,是當時的銷售額遠 遠超過四萬億日元的NTT公司。向它挑戰,無異於唐 •吉訶德拿著長槍挑戰龐大的風車。

進入信息社會,發展通信至關重要,日本政府也放開政策,允許民間參與遠距離通信行業,但是,想起要向NTT公司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挑戰,許多人都下不了決心。

稻盛和夫看到了這一事業的價值,也知道其前景,但是要冒日本商界的忌諱,真正以一挑戰者的姿態進入這一行業,公司的其他決策者都不願意,他也覺得很難下決心。 後來,有一天他從動機來考慮,想到成立這一公司對國民的意義,就果斷地上了這一項目,成立了第二電電公司 ( DDI)。

公司創業伊始,他就對全體員工不斷說: “為了給廣大國民降低長途電話費,拼命地加油幹吧!” “這是在做一件體現人僅有的一生中真正有意義的工作!應該感謝上蒼使我們得到了這個百年不遇的絕好機會,好好利用吧!”

正因為大家都能以純粹志向為導向,都能把全部身心努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因而遇到那些平時看來難以克服的困難,都被克服了。建立這樣一家公司,遇到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但是,最後終於成為了日本著名的電訊公司。該公司於 1993年上市以來,多年保持800萬日元左右的高股價,市場評估價總額已超過1萬億日元。

有人問稻盛和夫:怎樣才能在絕對不利的情況下,使DDI公司獲得成功。對此,他總是這樣回答: “這只是經營動機問題,因為我們是以純 粹之心來從事這項電訊事業的。”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在DDI公司股票上市時,稻盛和夫作為創業者,原本可以持有更多的股權,但是,實際上,他連一份股票都不曾持有過。 因為在公司創業之際,他不想摻雜任何私心。

假如他當時哪怕只持有一份股票,別人也會認為他到底還是為了賺錢,而且DDI公司其後的發展也會與現在截然不同。在 “以心為本的利他經濟學”的指導下,稻盛和夫所創辦的企業,成為日本發展最快、最有影響的企業之一。而且,他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被日本眾多的企業家視為精神領袖和人生楷模。其中,拜其為師的青年企業家就有2700多名。

稻盛和夫是以心力經營企業的成功典範,他的成功,正因為他緊緊抓住心力這一核心,對自己不斷超越,從 “小我”走向 “大我”。 迎接挑戰是艱苦的,但其產生的效果卻是驚人的。作為一個企業家,就在這種不斷超越中,創造了經營的更高境界。

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這一觀點講述的是要獲得最大的勝利,就必須建設一個偉大的團隊。   

而一個偉大的團隊,總是從爭取人才開始的,而爭人的關鍵在於爭取別人 的心。

聯想普通員工榮獲最高獎   

“在當今社會,管理者最期望有怎樣的員工呢?”   

有一個星期天,聯想集團的一位普通員工到商店買東西。非常偶然地,他聽到商場的經理與一位顧客正在爭執吵架。

為什麼而吵架呢?開始時,他沒有留心。但仔細一聽,不對,他們是為一臺聯想電腦在吵架。好像是顧客買了一款產品覺得不好,想換,但是商場不同意,因為他只是經銷商,要換就要直接找聯想集團。

這件事情,如果他不管就與他沒有任何關係,但是與聯想集團有關係。他想:既然我是聯想集團的一位員工,就應該為聯想集團負責。於是,他非常主動地走過去了,說: “你們好像為聯想電腦有一些爭議吧,我是聯想集團的員 工,你們給我說說好嗎?”

沒有想到一講自己是聯想集團的員工,兩邊都把矛頭全部對準他了,都開始批評他,他先默默地忍受,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道歉,然後主動地 說: “彆著急,我去幫助你們協調。” 由於正好是星期天,找人並不方便。而且處理這臺電腦的情況,還十分特殊,並不那麼好解決。但是他想了許多辦法,終於找到了有關方面, 不斷協調,終於幫這個客戶把問題解決了。

這時候,他才發現:半天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本來是自己來逛街的,沒想到最後卻為別人的事情忙了半天。

辦好這件事以後,這個小夥子回去並沒有向單位彙報。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做了好事都會有回報的。

後來,這位客戶寫了一封非常讓人感動的信,寄給了聯想集團的總裁楊元慶,楊元慶看了這個信也特別感動,一個 普通的員工能夠這樣主動地為單位著想,真是最傑出的精神境界啊!於 是,對那個小夥子進行了表揚。

而且,在這一年,這位普通員工還榮獲了聯想集團的最高獎——— 聯想獎。

這個故事引起了學員們的強烈反響。眾多擔任領導的學員都紛紛期望企業中,有更多這樣的員工——— 自動自發的員工。

自動自發是一種心靈的高境界。聯想集團出現這樣的員工並不偶然。   

眾所周知,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經常講述聯想集團的發展,在相當程 度上得力於9個字——— “建隊伍、定戰略、帶隊伍”, 而帶隊伍,首先就是要激發員工自動自發的精神。

員工可以分為五類:

一是自動自發、主動做事的員工;   

二是執行力強的員工;   

三是打折扣的員工;   

四是混日子員工;   

五是爛蘋果員工。   

第一種員工是最優秀的員工。聯想集團的這位員工,就屬於這一類,他能夠根據公司的文化、理念,主動去做事。毫無疑問,這才是真正的金 牌員工,也是最能獲得機會和發展的員工。

我們要佩服聯想集團能夠培養出這樣的員工,更要相信聯想集團將    單位的最高獎頒發給這樣的普通員工,能夠讓更多這樣的優秀員工 產生。 這樣的管理,正是大放光芒的心本管理!   




無須太多的言語去說教,就是這一瞬間的動作,讓每一個人都深深銘記在心,這就是心本管理的魅力。一針見血,這正是一種管理的傑出藝術。

正如德國作家恩斯特維歇特說的那樣:“只有能撼動人心的人,才能撼動世界。”

成功=心力×(智力+行動力)

其實,關於心靈的作用,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人士都對其有高度的評價,甚至把它放在人生主宰的至高位置上來重視。

《聖經》中說:“無論做什麼,都要從裡做……您當保守您的心,勝過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從心裡發出。”

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大思想派別儒家、道家、佛家,無一不把“心”的作用,強調為最重要的力量。

儒家說:

“天下之元在於王;一國之元在於君;君之元在於心。元也者,在天為生物之人,而在人則為心。”(朱熹)

道家說:

“欲入吾教,先要修心。心不外遊,自然心定,自然氣和。氣身既和,三田自結,芝草自生。要得完備,勤慎而行。”(郝太古真人)

佛家說: “萬法唯心造!”(佛經) “於一切法,心為先導。”(《大般若經》) “佛在心頭莫遠求。”“心即是王。”(《佛法精華》) ……

在中華文化和中華智慧的寶藏中,可以發現心之論和心之用無處不在。

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人是心靈的最好圖畫。”

這一公式告訴我們:成功主要 由心力、智力和行動力三種力量 組成,三者缺一不可,從重要性來說,次序也不可顛倒。 首先,行動是一切成功的基礎,行動就意味著勤奮地去做 。不 做,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會有。 聖雄甘地:重要的是行動本身,而不是行動的結果。也許你永遠不能 預知你所採取 的行動會帶來什麼成果 ,可是如果什麼都不做 ,那就絕對 得不到任何成果 。 其次,智力能夠提升乾的效率和效果 不僅要幹 ,而且是聰 明地去幹 。 其三 ,光有行動和聰 明還不夠 ,因為最終決定事業成就大小 的,是 心力 。 心力與其他兩力的關係,還是一個乘數關係,即一點心力的變 化,就能引起成功係數的大變,它對成功的其他關鍵要素,具有一 種“放 大 效 應 ”。

心性可以靠修煉而提高

管理者不是天生的,管理者也不是沒有軟弱的時候,他們之所以成為強者,正在於他的心靈一直處於自我修煉的過程中。

心性的自我修煉決定人的行為,因此,作為管理者,一定要進行心性修煉。心性是可以通過修煉而得到提高的。

這也印證了我國古代孟子的一句名言:“天將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張良的家族原是韓國的貴族,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秦國滅亡時張良還很年輕,他為了報韓國被滅之仇,賣掉了所有的家產交於刺客,並且鑄造了一個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準備在秦始皇東遊時趁機下手,然而卻誤擊副車,沒有成功。秦始皇下令全國搜尋刺客,張良只好改姓埋名,躲藏在下邳這個偏僻的角落。

有一天,張良在閒走,登上下邳橋時。忽然看見一位老人,老人走近張良身邊,突然脫下了鞋子,順手就給扔到了橋下,然後盯著張良,傲慢的說:“喂,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拿上來!”

張良一臉驚愕的看著老人,心想:“這個老頭真是無禮”。轉而又想他是為老人,不該和他計較。於是轉身跑到橋下,將老人的鞋子拿了回來。

“嗯,把鞋子替我穿上!”老人下著命令,彷彿是命令自己的孫子一樣。張良跪在地上,替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滿意地轉身而去,一邊走一邊哈哈大笑。

一會兒功夫,老人又回到了橋上,神秘地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我看你這個年輕人將來會有出息,我來教導你吧……五天後天明之時你我在此相會”張良答應了。

五天後,天剛剛發亮,張良來到了下邳橋上,發現老人早已到來,甚感驚訝。老人很生氣,訓斥道:“你與老人相會,怎麼可以來晚?算了,五天後再相會吧!”老人揚長而去。

又過了五天,張良早早的聽見雞鳴,趕忙起身奔跑著來到下邳橋,然而又遲到了,老人早就在橋上等候了。

老人惱怒的說道:“五天以後再相會於橋上。”

五天以後,半夜時分張良就來到了橋上,過了一個時辰老人才緩緩的走來。老人見到張良笑口顏開:“這樣做才對呀!”伸手從懷中掏出一卷竹簡。

神色嚴肅地對張良說:“這是一部寶卷啊,讀熟它可以為王師矣!我看你是個有抱負的孩子,所以才傳給你...十年以後當有聖王興起之時,你會大顯身手,十三年之後,你可以在濟北見我。谷城山下黃石就是我。”

老人說完,不辭而別,以後再也不露面了。

張良展開竹簡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從此日夜誦讀,終於成為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的重臣。而這位老者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黃石公。

這個故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蘇軾在《留侯論》中曾提出一個觀點:老人對張良的情況其實是瞭解的,敢於刺殺當今最有權勢的皇帝,雖未成功但也全身而退了,可謂有膽色也有能力。但張良這時候還缺一樣東西:忍勁。

蘇軾還總結劉邦和項羽之爭,認為劉邦之所以最後勝利就在於忍勁,他屢敗屢戰,終於靠最後一戰的勝利擊敗了項羽。而項羽雖然屢次獲勝,但“輕用其鋒”,最後一戰輸了個乾淨。

蘇軾因此得出結論:人的成功,相當程度上不在於“剛”,而在於能“忍”。

但世界上的事情總是知易行難,蘇軾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他自己卻沒有知道,所以他屢次得罪當政者,屢次被流放。

而張良,恰恰是由於能夠提升自己的心性修養,從而到達了“能忍”的新境界。他在漢朝建立之後及時隱退,躲過了劉邦和呂后對功臣的打壓,也正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人正因為達到了這樣的心靈新境界,才能獲得事業的新境界。對企業管理者而言,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技能屬於硬件,都是可以學會的,而真正決定其成就的,是心性,管理者的格局不大,則很難有大的成績。




成都鏈家的活法:提升全員心性

稻盛哲學近年在亞洲廣受推崇,但如何落地,就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這方面成都鏈家公司用實踐給出了一個答案。

自2011年底在全公司推行稻盛經營哲學至今,5年來公司業績增長10倍,利潤率也大幅提升,成都鏈家總經理徐萬剛(花名:阿甘)為我們總結了一條從提高心性到拓展經營的可行路徑:首先是經營者的心性提高,然後是員工心性的提高,同時輔以不斷完善的各類管理制度和規範,最終才能實現經營上的拓展。

  要做到全體員工哲學共有,真的很難。當一個真理擺在大家面前,有多少人能一下子頓悟開竅?“我們絕大多數平凡人只能‘以行修心’,先有行動,在做的過程中慢慢悟出道理。”阿甘把這個過程總結為“做中覺”。從成都鏈家的實踐中,我總結出了幾個關鍵詞。

  以身作則 每天早上,阿甘都要參加職能部門的晨會,跟著大家一起學習價值觀案例、朗讀稻盛語錄,唱司歌、跳司舞、行感恩三拜。阿甘非常認同一句話“以身作則,不是影響他人的重要途徑,而是唯一途徑”。

  循序漸進 從2007年開始,阿甘花了3年時間,運用很多強制手段,為倡導“客戶第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2010年將客戶第一放在公司核心價值觀中的時候,阿甘告訴大家:“我們可能要用5年時間才能讓大多數員工認同客戶第一。”結果比阿甘預想的提前了1年,2014年公司進行價值觀調查時,絕大多數員工都將客戶第一排在了公司當時的五大價值觀的首位。

  信念 在房產中介行業,為了促成交易,很多經紀人都喜歡對買賣雙方隱瞞真實房價,用一些技巧同雙方議價,最終促成交易。作為行業慣例,這樣的做法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在阿甘看來,這種美其名曰“善意的謊言”的做法,恰恰違背了稻盛和夫“作為人,何謂正確”的理念。2016年6月,阿甘在公司試點“真房價”(即經紀人在買賣雙方客戶之間真實、透明地傳遞房價信息,不藏價)項目。半年後,又將真房價推廣到全公司。阿甘說:“在推行真房價之前,我就預見到這樣做能給經紀人、公司、整個房產中介行業帶來好處,甚至能影響其他行業。”我想,阿甘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先見之明”以及推動真房價的強大意願和動力,正是因為他對稻盛哲學的堅定信念。

  當我們把成都鏈家的經歷掰開揉碎,細細思量,就不難發現,“提高心性”與“拓展經營”本就是合二為一的——在企業經營實踐中,通過與業務緊密聯繫的行動來提高經營者和員工的心性,而這些行動本身又能夠促進經營的拓展。從邏輯上來看,似乎必然會經歷從提高心性到拓展經營的過程。然而,從它們發生的時間來看,提高心性與拓展經營其實是同步進行的,甚至在企業經營實踐中,許多經營決策和行動既能促進員工心性的提高,又能助力企業拓展經營。

  正是經過幾十年來經營企業過程中的點滴積累,稻盛先生才形成了自己的經營哲學體系,而阿甘所說的“做中覺”與此也是一脈相承的。只有不斷在事上磨鍊,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深刻地領悟“提升心性”的真正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