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這麼想”不如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更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很近。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捲入效果”。

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者應該常說“我們”,而不是“我”。管理者應該與員工榮辱與共、同甘共苦,而不是將自己跟周圍的人和事劃清界限。優秀的管理者不會認為別人的問題只是別人的問題,也不認為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由於他的頭腦中裝著共同環境的概念,會自然而然地多說“我們”少說“我”。

一個新來的年輕人接到客戶投訴後向總經理彙報情況。

他說:“你的分公司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引起顧客投訴……”

總經理生氣地打斷他未說完的話,並著眉頭質問道:“你剛才說什麼?我的公司?”

年輕不明白,“是的,是你的分公司”。又將剛才的話重複了一遍。

總經理很惱怒地說:“你說我的分公司,那你是誰?你不是公司的一員?”

年輕人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馬上糾正說:“對不起,我們分公司產品質量出了問題……”

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我”和“我們”從字面來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溝通過程中所達到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主要在於傾聽者的感受差異。說“我們”,傾聽者心裡高興,說者在敘述中包括自己,好處也有自己的;說“我”,傾聽者心裡不舒服,說者的話題似乎與自己無關,顯然有不重視自己之意。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名的實驗,他選編了三個小團體,並且分派三人飾演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領導人,然後對這三個團體進行意識調查。結果,民主型領導人所帶領的這個團體表現了強烈的同伴意識。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這個團體中的成員大都使用“我們”一詞來說話。

多說“我們”少說“我”,目的就是要使所傳遞的信息內容能夠被下屬認可和接受,獲得下屬的信服和追隨。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者的態度不同,而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覺,因此,管理者要善用“我們”來製造與員工間的共同意識和彼此間的認同感,以此來提升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一次公司年會上,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鐘內,一共用了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跟這位先生不同,下面的這位管理通過對“我們”的運用,讓員工的心凝聚在他身上。

在員工大會上,市場部經理崔浩在給下屬開會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我”有時只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崔浩以我們來表達市場部存在的問題,能給下屬自己和他們站在同一個立場的感覺,下屬們自然容易接受他說的話。本來不滿的情緒也容易化解而重新認同崔浩,這樣崔浩就實現了對下屬的洗腦重新將下屬的心聚攏在自己周圍了。

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我”和“我們”的差別,從字面來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溝通過程中所達到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主要在於傾聽者的感受差異。說“我們”,傾聽者心裡高興,說者在敘述中包括自己,好處也有自己的;說“我”,傾聽者心裡不舒服,說者的話題似乎與自己無關,顯然有不重視自己之意。“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而“我們”這個詞可以造成彼此間的共同意識,拉近雙方的距離,對聚攏人心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既然這樣,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與你的下屬交流時一定注意多說“我們”少說“我”。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者的態度不同,而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覺,多說“我們”的洗腦效果是明顯的,多說我們少說我,能讓領導者所傳遞的信息內容能夠被下屬認可和接受,進而獲得下屬的信服和追隨。因此,管理者要善用“我們”來製造與員工間的共同意識,以此來提升團隊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御人有術:不是“你”而是“我們”,親近心靈,才能凝聚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