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百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

中國式的百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出延津記》,下部為《回延津記》。


如果簡單來看,上下兩部,一出一回,都牽扯了孤獨。


上半部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女兒,走出延津。


下半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也是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一出一走之間,延宕百年滄桑。

01


書中的主人公楊百順,也就是後來的吳摩西。


楊百順的父親是賣豆腐的老楊,老楊三個兒子,大兒子楊百業,小兒子楊百利,中間是楊百順。


書中的人物無論楊百順還是牛愛國,出走的理由都是為了找到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


楊百順是一個不斷出走的角色,從跟著老楊豆腐,到跟著老曾殺豬,再到老蔣家的染坊。


地方換了一個又一個,一路漂泊,他知道自己要離開一個地方,但是卻不知道下一個地方是哪裡。


當楊百順遇到傳教士老詹時,他向老詹訴說了自己的困惑。


“前兩件事我不糊塗,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後一個往哪兒去,這幾年愁死我了。”


楊百順是一個想脫離舊環境而不知道新出路的人。


老詹為楊百順改了新的名字,叫楊摩西。


後來的楊摩西去縣裡挑水、種菜。


在種菜的時候,他遇到了寡婦吳香香,這個女人把他從楊摩西變成了吳摩西。


吳摩西這個名字是楊摩西入贅到吳香香家改的名字。


與吳香香結婚之後,楊百順算是暫時安定下來。


但是吳摩西與吳香香並說不上話,他與吳摩西的女兒巧玲有說不完的話。


後來吳香香和銀匠鋪的老高私奔了,吳摩西不願意去找,他說的最多的話是“心是亂的”。


中國式的百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


沒有了吳香香,他可以和巧玲相依為命。


但是,有一天,巧玲丟了,吳摩西馬上變成了孤獨的人,他覺得自己的魂也跟著丟了。


他決定出走延津,踏上尋找女兒的道路。


吳摩西的孤獨更多的應該算是農民階級的孤獨,這種孤獨帶來的苦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不論是之前不斷變換職業,還是現在丟了女兒,他都是孤獨無助,內心缺少一種踏實的感覺。

02


而書中也包含了知識分子的苦,這種精神的苦更多的是看不到的苦。


老汪是一個知識分子,他的苦無人可傾訴,也只能通過出走來逃離,老汪是書中第一個離開延津的人。


老汪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他講的話別人聽不懂。


有人勸東家老範把老汪辭了,但老範說“聽不懂才要教,懂了還教啥”


老汪的老婆叫銀瓶,銀瓶不像老汪嘴笨,她是一個能說的人。


除了能說,銀瓶又愛佔便宜,而且偷莊稼,算個賊。


有人告訴東家,東家老範不以為意,說“賊就賊吧,我五十頃地,還養不起一個賊?”


後來這話輾轉傳到老汪耳朵裡,他聽了竟潸然淚下:“啥叫有朋自遠方來,這就叫有朋自遠方來。”


中國式的百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


老汪感動於東家老範的理解和懂得,在他看來,東家老範是一個知心的人。


知心不在話的多少,有時候一句足矣。雖然身份地位不同,但東家老範寥寥數句,便可在孤獨歲月裡自我寬慰。


私塾先生老汪有三子一女,小女兒燈盞最淘氣,一日在牛棚玩耍,不小心溺死在水缸裡。


燈盞溺死後,老汪只說了兩句話。“不怨老宋,怨孩子。”又說“家裡數她淘,煩死了,死了正好。”


一個月後,他從私塾回來找書,在陽臺上發現一小塊燈盞生前偷吃的月餅,上面還有兩排小牙痕。


燈盞死時老汪沒有傷心,現在看到這一牙月餅,不禁悲從中來,心裡像刀剜一樣疼。


內心的苦說不出,老汪決定離開東家,舉家西遷。至於要到哪裡,用老汪的話說就是走到哪裡不想走了再停下。


當老汪離開東家老範時,看到門口的兩株榆樹,六年前還是小苗,現在已經碗口粗了,看著這樹,老汪哭了。


對於此時的老汪來說,一萬句話也解不開心結。


有時候,就是這樣,失去一個人的那一刻不是最痛的,某一天睹物思人,才更加令人傷心。


這種睹物而來的痛感和孤獨會瀰漫空氣的每一個角落,滲透身體的每一寸肌膚。


孤獨源於細節,從來不是偶然。


正是細節中的人和事,才構成了小說中所有命運的跌宕轉折。因為中國人特別注意細節,一旦細節發生變化,生活也就變了。


小說中的人物不喜歡這種變化,他們去另一個地方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人,尋找新的生活。


有時候,為了避免孤獨,為了擺脫痛感,選擇了去遠方尋找。


而這種尋找綿亙千年,無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