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春雷-商誉

二月的最后一天,马上就要三月份了,大多数上市公司已开始提前公布2019年度预期营收和利润了,这时候细心的童鞋会发现有很多上市公司明明前三季度还是呈盈利状态,怎么到年末就突然反转,由赢转亏是那么猝不及防,这其中可能最大的一个雷就是商誉。


大地春雷-商誉

难道商誉真有这样的魔力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度娘搜搜近几年由于商誉的减值导致企业巨亏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2018年业绩亏损超10亿元的公司中,有14家公司均涉及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其中商誉准备计提超过10亿元的公司就有:大洋电机、高升控股、ST中南、骅威文化、银河电子,预计最大商誉准备计提金额分别为:24.5亿元、20亿元、17亿元、13.6亿元、12亿元。

那商誉到底是什么何方神圣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解释,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是不是听起来比较学术,比较难以理解,不慌,老胡按照自己的理解成大白话就是,商誉这玩意,它是一项资产,像无形资产,但又是一种难以准确计量其价值的资产,如果是自己公司积累出来的,属于一项表外资产,比如说阿里巴巴,其企业价值可以用股价来反映,但是马云爸爸的个人魅力就没有反映在公司账面上,但不能说马爸爸的个人魅力没有价值啊,相信以他个人名义也能为阿里巴巴带来不少项目。如果是合并过程中产生的,

对于购买方来说是一种议价能力的缺失,是一种额外支付,对于被购买方来说是一种机会成本,是对未来经济利益丧失控制权的补偿


大地春雷-商誉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按照老胡的理解,商誉是购买方对被投资方的一种认可,虽然产生于被合并企业本身,但由于其本身无形,不可辨认, 经济价值也无法准确计量,所以自创商誉不能记载于账簿之上,但是外购就不同了,它是一种交易后的结果 ,100块钱的东西,可以120块买过来,也可以110块买过来 甚至90块买过来,由于存在交易,所以变得可计量。


大地春雷-商誉

因为企业合并过程中,合并价格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商誉英文名字叫goodwill,即美好的愿望,购买方投资的意向度,决定了商誉的价值,所以说商誉的价值其实是大家谈出来的,并不是很客观,一方面虽然说商誉是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一种折现,由于折现率的确定存在较大主观性,所以商誉的入账价值并不一定是公允的;另一方面只要是资产,都存在减值的风险,即便是货币资金,也有贬值的风险,所以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商誉会发生减值!

那么如何避免商誉减值呢?老胡认为这跟时下比较热门的炒鞋是一样的,新款AJ刚上市时,不打折而且可能加价卖,这时候你所要思考的只有两件事情:1、这双鞋符不符合自己的品味,和自己的气质搭不搭。2、自己兜里的银子够不够,买完自己能不能支撑到月末发工资,影不影响自己谈女朋友的开支。如果都OK,那就买喽,管他以后跌不跌价,反正穿在自己身上就是让自己升值的,因为能让女神多看一眼。放到企业身上,就是要前期做好投资尽职调查,考查被收购业务与自己现有业务的匹配程度,是不是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对方开的溢价我方是否能接受,收购业务是否具有未来盈利的延续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商誉后期减值可能性。

最后,老胡窃以为商誉是并购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一项成本,而这个成本带来的未来收益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所以作为一项资产,甚为不妥,有调节利润的嫌疑,应直接费用化,这样更能够还原并购业务的投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