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春雷-商譽

二月的最後一天,馬上就要三月份了,大多數上市公司已開始提前公佈2019年度預期營收和利潤了,這時候細心的童鞋會發現有很多上市公司明明前三季度還是呈盈利狀態,怎麼到年末就突然反轉,由贏轉虧是那麼猝不及防,這其中可能最大的一個雷就是商譽。


大地春雷-商譽

難道商譽真有這樣的魔力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度娘搜搜近幾年由於商譽的減值導致企業鉅虧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2018年業績虧損超10億元的公司中,有14家公司均涉及商譽減值準備計提,其中商譽準備計提超過10億元的公司就有:大洋電機、高升控股、ST中南、驊威文化、銀河電子,預計最大商譽準備計提金額分別為:24.5億元、20億元、17億元、13.6億元、12億元。

那商譽到底是什麼何方神聖呢?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解釋,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併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並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是不是聽起來比較學術,比較難以理解,不慌,老胡按照自己的理解成大白話就是,商譽這玩意,它是一項資產,像無形資產,但又是一種難以準確計量其價值的資產,如果是自己公司積累出來的,屬於一項表外資產,比如說阿里巴巴,其企業價值可以用股價來反映,但是馬雲爸爸的個人魅力就沒有反映在公司賬面上,但不能說馬爸爸的個人魅力沒有價值啊,相信以他個人名義也能為阿里巴巴帶來不少項目。如果是合併過程中產生的,

對於購買方來說是一種議價能力的缺失,是一種額外支付,對於被購買方來說是一種機會成本,是對未來經濟利益喪失控制權的補償


大地春雷-商譽

按國際會計慣例,只有外購的商譽才能確認入賬,即在企業合併時才可能予以入賬。自創商譽不能入賬,即使有費用的發生與商譽的形成有某種關係,但也應確認為費用,其理由在於,無法確定哪筆支出是專為創立商譽而支出,無法確定發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譽以及發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長,根據會計的穩健性原則,將這些支出均作為費用處理。按照老胡的理解,商譽是購買方對被投資方的一種認可,雖然產生於被合併企業本身,但由於其本身無形,不可辨認, 經濟價值也無法準確計量,所以自創商譽不能記載於賬簿之上,但是外購就不同了,它是一種交易後的結果 ,100塊錢的東西,可以120塊買過來,也可以110塊買過來 甚至90塊買過來,由於存在交易,所以變得可計量。


大地春雷-商譽

因為企業合併過程中,合併價格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商譽英文名字叫goodwill,即美好的願望,購買方投資的意向度,決定了商譽的價值,所以說商譽的價值其實是大家談出來的,並不是很客觀,一方面雖然說商譽是對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一種折現,由於折現率的確定存在較大主觀性,所以商譽的入賬價值並不一定是公允的;另一方面只要是資產,都存在減值的風險,即便是貨幣資金,也有貶值的風險,所以上述種種原因導致商譽會發生減值!

那麼如何避免商譽減值呢?老胡認為這跟時下比較熱門的炒鞋是一樣的,新款AJ剛上市時,不打折而且可能加價賣,這時候你所要思考的只有兩件事情:1、這雙鞋符不符合自己的品味,和自己的氣質搭不搭。2、自己兜裡的銀子夠不夠,買完自己能不能支撐到月末發工資,影不影響自己談女朋友的開支。如果都OK,那就買嘍,管他以後跌不跌價,反正穿在自己身上就是讓自己升值的,因為能讓女神多看一眼。放到企業身上,就是要前期做好投資盡職調查,考查被收購業務與自己現有業務的匹配程度,是不是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對方開的溢價我方是否能接受,收購業務是否具有未來盈利的延續性,這些因素決定了商譽後期減值可能性。

最後,老胡竊以為商譽是併購過程中已經發生的一項成本,而這個成本帶來的未來收益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所以作為一項資產,甚為不妥,有調節利潤的嫌疑,應直接費用化,這樣更能夠還原併購業務的投資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