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驅動發展,首條“德州造”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按下啟動鍵

員工:“馬上要復工了,現在口罩特別緊張,怎麼辦?”

  總經理:“沒關係,我們自己造點就可以了!”

  員工:“可是生產口罩的機器也很緊張啊!”

  總經理:“沒關係,我們自己造點就可以了!”

  員工:“我說的是生產口罩的機器……”

  總經理:“我說的也是!”

  這不是段子,這是發生在凱帝斯公司的真實故事。

  3月10日下午,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晶華北路的凱帝斯工業系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首條全自動生產線,在媒體和客商的共同見證下,按下了啟動鍵,這也是德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條線,讓全自動口罩生產線實現“德州造”不再是笑談。

  “最多兩天的時間,工程師們根據客戶採購的面料進行微調後,就可以運抵全國實現生產。”凱帝斯公司總經理劉運來說,通過工程師們的努力,“德州造”口罩生產線比南方人產的質量還要好,效率還要高。

  沒有“跨界”之前,在德州有著21年曆史的凱帝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名字。凱帝斯公司成立於1998年,致力於汽車零部件及整車的專業試驗檢測設備的研發製造,劉運來還是中國汽車行業領軍人才。

  已經在汽車裝備製造行業獲得發言權的凱帝斯對於口罩生產線並沒有經驗。也就是這個毫無經驗的團隊,卻在30天內完成了研發、設計、加工、製作、調試的所有關節,硬是把外人看來不可能的事兒給做成了,而且接到了35臺的訂單。而在劉運來看來,這不足為奇,順手的事兒而已。

  “大家知道在車輛這個行業,對技術標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有20多年的技術積澱,團隊的研發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劉運來認為,口罩生產線完全可以把做汽車零配件裝配線和軌道交通裝配線的技術平臺拿過來用。

  從技術層面說,凱帝斯有的是人才。“我們現在並不追求產量,現在更重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臺。”在劉運來看來,對於適應了汽車零部件標準的企業和研發團隊,生產口罩機可以說是“高射炮打蚊子……”。

  劉運來說,這次“跨界”也讓很多企業對他們的產品質量產生過質疑,特別是本地企業,並不看好“凱帝斯”,更不相信“德州造”。有些企業為了想快速生產口罩進入市場,不惜從二倒販子手裡購買高價的機器,他們堅信“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要想讓大家相信凱帝斯的質量,首先要有自信。”劉運來解釋說,他們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質量檢驗體系,按照汽車行業質量檢驗標準去做,每一臺出廠必須嚴格檢驗。根據目前的測試數據看,凱帝斯研發的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每分鐘可生產100只以上成品口罩。3月10日下午,正在凱帝斯參與測試機器的江西榮成劉先生禁不住的點贊。

  “通過這兩天在凱帝斯參與調試機器,我們發現他們的全自動產品不僅是價格實惠,更重要的是效率高。”劉先生說,他也沒有想到德州的企業能研發出這樣的設備。

  根據目前凱帝斯公司的實際生產能力,公司可日產三臺產口罩機生產線,售後方面,可以通過線上遠程服務、現場服務一起結合,免除客戶的後顧之憂。

  凱帝斯的這次“跨界”是利用人才優勢作出一次自我的突破和創新。對於凱帝斯團隊的帶頭人劉運來,他把這次“跨界”當成了傳統制造業的一種模式,更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覺得作為一家工業企業,偏向智能裝備製造這種高端裝備製造企業,以科技為導向,最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劉運來說,第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一定要重視研發投入,研發投入可能不會立即見效,可能一年兩年都見不到明顯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投,因為企業要形成自己的技術積澱,有些東西可以去買有些東西可以去協作,但是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是核心競爭力;第二加大人才的培養,研發投入就要有人,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對一些技術人員,科研人員,要給人才有一個充分施展的空間,要給他一個平臺,並且企業的平臺要跟上人才的成長,所以說對人才的培養平臺的建設一定要重視;第三要形成自己的企業標準,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一個技術標準或者技術體系,不能東拼西湊更不能沒有自己標準,要把眼光放長遠,定位站的要高。德州企業不能只盯著德州這一塊兒地方或者是山東省,要放眼全國放眼全球,看看你的同行業的標準,他們是怎麼做的,我們跟他們的差距在哪裡。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衝擊。“就德州而言,更需要重視地方產業鏈的完善,因為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是孤立的,還有上下游,隨著社會工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趨勢,產業鏈也會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細。”劉運來說,本土化的產業鏈建設,還有整個工業生態培養,政府最好是能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

  “德州工信部門建立了一個口罩產業鏈的供需平臺,我覺得這個很好,至少這個工作開始了,而且已經初步見成效,這個工作做得非常好,也非常合時宜。”劉運來認為,由此可以啟發的是除了口罩這個產業鏈之外,其他的很多比如說家電電器傳統機器還有一些新型機械等等這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個產業鏈,都可以找到一個辦法去做複製。

  “對裝備製造業企業最大的好處就是上游問題,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幫企業緩解供應的緊張,讓供應變得更有序一些;下游除了市場銷售,更重要的是有了這麼一個產業鏈的圈子,我們會及時的得到或者聽到下游的一些反饋,客戶在使用過程中的反饋或者是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意見,以及他們在使用產品的一些想法,這樣能反過來引導我們技術的更新升級,以及後續產品的研發方向制定,我覺得很有幫助。”劉運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