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收入到線上日均80單——小媳婦火鍋店的“觸網”之路

危中尋機的奮鬥故事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影響了廣大市民的生活和企業生產。面對困境,許多從業者並沒有一味等待,而是在倒逼中求新求變,在磨礪中闖出新路。今起,本報推出“一手抓疫情防控 一手抓復工復產·危中尋機的奮鬥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關注島城商貿、物流、水產等不同領域的從業者,體驗他們生產自救突圍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危中尋機的奮鬥故事,希望能為同樣遭受困境中的從業者提供一些借鑑,重塑信心,迎難而上,闖出新路。

从零收入到线上日均80单——小媳妇火锅店的“触网”之路

劉育群(左)在和銀泰百貨工作人員接洽,參與“線上滿減”活動。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首當其衝。食材外賣、灶具租賃、無接觸配送……陰霾下,一些商家紛紛找尋“重生”之路,小媳婦火鍋店經營者劉育群就是其中一位。

3月7日,堂食開放後的第一個週末,店裡人手緊張。上午,劉育群從定海城區驅車前往長峙島,回收顧客點火鍋外賣時租賃的灶具;中午,又到新城門店“督查”進店顧客測溫、登記及重點區域消毒情況;回到家已是下午1時。

初見劉育群,纖細高挑的身形,可愛秀氣的臉龐,梳一頭馬尾辮,說話聲音爽朗,很難想像眼前這位35歲的重慶妹子,已是舟山7家火鍋店的老闆。在定海一家門店,她跟記者聊起了抗疫中小媳婦火鍋店轉型自救的故事。

19歲從重慶來舟山打拼,做過餐飲服務員,後與身為廚師的丈夫一起創業,劉育群以一家只能擺下4張桌子的小店起步,創立了“小媳婦火鍋”品牌。火鍋店生意不錯,年前一直忙到十二月二十九關門。原計劃正月初三營業,可因為疫情,一切似乎都變了:餐飲店停業,大家都宅在家裡,更別提吃火鍋了。

7家門店,一個月的店面租金和倉庫租金要40萬元;跟著打拼的100多名員工收入如何解決?萬一被疫情感染怎麼辦?年前和供應商結清了100多萬元的貨款,銀行貸款要還,庫存積壓又大……作為火鍋店老闆,一直忙到內心無比焦灼。門店遲遲不能營業,劉育群整宿睡不著覺。等不是辦法,必須找出路。

火鍋能不能外賣?有沒有市場?劉育群決定試一試。在緊急採購了一批打包盒、一次性手套和新鮮蔬菜後,2月4日,小媳婦火鍋外賣上線了。第一天推出4種套餐,每種套餐送2罐飲料,還免配送費。許多老顧客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這一消息後,紛紛打電話來下單,首日她就接了28單。

為了讓員工不掉隊,每接到一單,劉育群就將顧客信息發到微信群裡,由就近門店負責備菜、配送,距離遠的地方她自己開車去送。考慮到不是每個顧客家裡都有火鍋灶具,她陸續從各門店卸下近100套電磁爐和鍋,採用押金方式免費租賃給顧客使用。她還專門請人優化了微信公眾號,增設外賣點餐服務,理順了整個線上運作體系。

戰“疫”期間,配送員出發前、回來後,連同打包箱都要進行一次全面消毒。火鍋外賣一律放在小區門崗,全程無接觸配送。

“在線下零收入的情況下,線上日均有80單左右,週末能接到100多單。”劉育群說,一個月下來,有苦有累,但也收穫很多:下雨天記錯地址很久才送到時,顧客非但沒有責怪,還下樓幫忙提;還有顧客吃膩了家常菜,收到火鍋外賣時連說了10個謝謝。這些都讓她心裡暖洋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商機的出現,讓她更堅定了自己做的事:部分火鍋灶具租出去後一直沒有收回,這群顧客隔幾天就會點一次火鍋外賣;還有人用著覺得好,索性把電磁爐和鍋買了下來。

“我們把愛送出去了,同樣也收穫了更多人的愛。沒想過要用這種方式去賺錢,但商機往往就在這種時候出現。 ”隨著線上客戶的日益增多,她從網上定做了1萬個打包盒、1萬張檯布,網購了幾十個一體式電磁爐、幾千個酒精爐,準備專攻火鍋外賣。

3月4日上午,正和各門店負責人開會討論如何提升外賣服務時,衛生部門來電通知,可以堂食了。

激動高興之餘,劉育群心裡始終繃著一根弦。當天下午,她挨個巡視門店,督促員工全方位消毒,並通過各種渠道採購了一批消毒水、噴壺、額溫槍和口罩,當晚還特別組織了一場堂食期間員工防疫培訓。

3月9日中午,記者在新城小媳婦火鍋店再次見到劉育群時,她正在和銀泰百貨工作人員接洽 (見圖),參與商場“線上滿減”活動,以吸納更多客流。

“現在堂食顧客數量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每天的營業額算上火鍋外賣只有過去的一半,處於虧本經營。但無論如何困難只是眼前的,店開著就有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劉育群打算新註冊一個品牌,專門做線上火鍋,年內計劃再開2家門店。

■記者手記

以變應變化危為機

疫情之下,餐飲行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像劉育群一樣的島城餐飲人,面對困難並沒有自亂陣腳,而是迎難而上,危中尋機,努力“自救”。

雖然疫情無情,但消費者希望吃到安全可口飯菜的需求始終未變。這也倒逼一大批實體餐飲從業者按下優化升級的啟動鍵,開拓服務新模式,挖掘線上市場,將營銷思維從研究“怎麼賣”,轉變為回答“為什麼買”,在求保住品牌、保住生意的同時,闖出了一條新路,實現了疫情洗禮後的“重生”。這也正如劉育群所言,沒想過要用這種方式去賺錢,但商機往往就在這種時候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