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的爭霸大失策

穆公的大失策——秦為晉用

秦穆公名任好,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他搜求並任用百里傒、蹇叔、孟明視等賢臣,改革國內政治,積極向中原地區發展,與晉國爭霸。

但秦穆公在東擴的過程中,策略明顯有著諸多失誤,以至於在大局上把握不住,使得秦國的力量為晉國所用,不但沒有達到秦國爭霸中原的企圖,反而使晉國變得更加強大。

穆公得到了賢臣百里傒、蹇叔的輔佐,國勢日漸強盛,恰在這個時候,秦國的鄰居晉國發生了內亂,晉公子夷吾希望秦國幫助他在晉國奪取政權。秦國提出以河西八城作為幫助夷吾的條件,可是夷吾在登位後並未履行諾言,於是在公元前645年,秦晉之間進行了韓原之戰,秦軍大敗晉軍,俘虜了夷吾——晉惠公,以惠公的兒子圉為人質並割河西八城為條件放回惠公。

穆公在干涉晉國內政中得到了好處,於是,當晉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浪到秦國尋求政治庇護並謀求回國得到君位時,秦穆公也答應了他,條件是重耳即位後朝秦,秦國不但幫助重耳即位,還幫他除掉了國內的兩大政敵呂甥、郤芮。

穆公扶助重耳登王位意在控制晉國,但他想不到的是文公的才能遠在他之上,文公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人才,發展經濟,晉國國力日增,而且晉文公在國際交往中長袖善舞,不斷利用穆公推進晉國的霸業。當時的國際形勢是,齊桓公的霸業已經衰落並且終結,晉文公與秦穆公成為爭霸鋒頭最強勁的兩大巨頭。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再次受外族之侮,王弟帶勾結翟戎將周襄王趕出了國都,襄王逃至鄭國避難,中間派人到魯國、秦國、晉國求救。這對於晉、秦而言是稱霸的機會,因為齊桓公就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實現稱霸的。穆公一心稱霸,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於是派出兵馬列陣於黃河岸邊,等待周襄王的到來。這個時候晉文公聽從了大臣狐偃的建議,搶先一步,親自率兵直接幫助襄王復位,遠遠搶在了秦國的前面。這正如漢末曹操以最快的速度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優勢一樣,一是動作要快,二是姿態要低。秦穆公列陣待王,顯得不夠謙虛,而晉文公親自率兵護駕,才真正稱得上是勤王之師。穆公在晉文公奪得先機後,出兵輔助晉文公幫助周襄王還都,殺死了周襄王的弟弟帶。在這場政治戰裡,秦穆公粗獷的政治風格較晉文帝務實精細的政治作風顯然遜色。

由於晉文公勤王獲取了足夠的政治稱霸資本,使得秦國不但不能再插手晉國事務,相反政治上處於被動,數度為晉國所用。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爆發了城濮之戰,秦國就被利用,為晉文公爭霸甘當配角服務。公元前630年(秦穆公三十年),秦國又助晉興師欲圖滅鄭,鄭國的謀臣燭之武對穆公進行了遊說:“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秦穆公才醒悟過來,下令單獨撤軍,不再為晉國所用。而秦國撤軍後,晉國也隨之撤軍。秦穆公在位三十年,才明白晉國強盛,即是秦國之憂,不能不說,他在大略方針上一直犯著嚴重錯誤。

這一系列政治上的錯誤舉措,使得秦穆公的爭霸雄心受到挫折,秦晉的力量對比向著有利晉的方向發展。

秦晉戰爭及穆公的不利態勢

在外交上感覺受侮,打了政治敗仗的穆公有意以軍事挽回敗局,但是在征伐中他不顧實利,盲目進軍,沒有選對對手。公元前627年(穆公三十三年),穆公不聽百里傒、蹇叔的勸阻,發兵襲擊鄭國,於是導致了秦晉之間的大戰——殽之戰的爆發,結果秦軍全軍覆滅,三名統帥被俘。這場戰爭的起因十分荒誕,戰局變化亦富有戲劇性。首先是鄭國守城門的人私通秦國,表示他主管鄭國的城門,裡應外合,秦國襲鄭將能得手。穆公向百里傒、蹇叔詢問,二人都反對:“途中經過數國,到千里之外襲鄭,是不可能得到利益的。”穆公不聽,任命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及白乙丙為將軍伐鄭,大軍出行的那天,百里傒和蹇叔哭送軍隊,並且作出秦軍將不可能生還,敵軍將會在殽襲敗秦師的預言。秦軍於穆公三十三年春經過晉北門,周王孫滿恰巧觀察到了秦師,作出了“秦師無禮,不敗何待”的斷言。秦軍進到了晉國的邊境小邑滑時,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鄭國的商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往秦國販賣,恰巧遇上了秦師,為了保命救國,弦高主動獻上十二頭牛,並對秦將軍說道:“聽說大國將要誅鄭,鄭君謹慎地修守禦備,特意派我以十二頭牛犒賞秦軍將士。”秦國的三將軍竟然沒有察出這事的詭異,以為鄭國掌握了秦軍的軍事意圖,失去了突襲的有利作戰因素,不敢繼續襲鄭,卻利令智昏,順手攻下了滑。這個時候,晉文公喪,還未來得及下葬,太子襄公聽說秦師攻了滑,非常憤怒,認為秦國乘人之危,是對自己的極度侮辱,於是發兵,在殽地大破秦師,秦三軍竟然沒有一人突圍出去。三大將領全部被俘。晉文公的夫人是穆公的女兒,為秦請三將:“穆公恨這三個人入於骨髓,還是將這三個人放還,令我父親烹瞭解恨為好。”襄公失誤,竟然允許了。秦穆公主動承擔了這次戰敗的責任,他素服到郊區迎接三將,對他們哭道:“正是我不用百里傒、蹇叔的計謀,才使你們受到了大敗的屈辱,你們有什麼罪呢?你們都竭力以圖雪恥,不要懈怠。”並且更加重用三人。

殽之戰後,穆公革新政治,於公元前625年派孟明視攻晉,結果在彭衙又遭失敗,但倔強的穆公繼續任用孟明視。次年穆公親率大軍攻晉,在王官大勝晉軍。秦穆公以其不屈不撓的意志最終取得了勝利。

又一年之後,晉國出兵攻佔了秦國邊境的新城,但秦國依然在軍事上處於攻勢。

秦穆公的戰略眼光不及晉文公,晉文公眼中有全局,早在秦晉衝突前,晉國就派兵攻佔了秦國東向的出口,滅掉了虢、虞兩個小國,虢虞雖小,卻佔據兵家要津,虞扼茅津,虢據崤函,晉國佔領了這兩個地方就牢牢塞住了秦國的東進之道。這樣,秦穆公雖有東進雄心,也在戰爭中取得過勝利,但是面對強大的晉國,始終不能過崤函一步。束手無策的秦穆公,只得轉變戰略方向,往西面使用軍力。

戰略方向的調整——改東進為西征

穆公繼承了秦國世襲的任務,與西戎作戰,東進受挫的秦穆公在西進中則獲得了勝利,西戎雖強,但卻並沒有晉文公那樣遠大的政治謀略,相比而言,戰力強悍的戎族,是較易戰勝的對手。

早在秦晉相爭之前,穆公發動了一系列對戎族的戰爭。穆公繼位第一年就擊潰了茅津戎,但秦國與戎時戰時和,直到公元前638年(穆公22年),為鞏固關中,穆公發動戰爭趕走了陸渾戎,但秦國對西戎的戰爭遠沒有對晉國那樣頻繁,推測當時的情況,秦穆公可能以中原為攻略目標,對西戎實行了有效和好的外交政策。


秦穆公的爭霸大失策


但穆公始終不放棄攻略西戎的機會,從穆公對戎族戰爭遠較對中原謹慎來看,西戎的軍力必定不可小視。心懷霸圖的穆公最終得到了機會,那就是由余之入秦。由余的祖先是晉人,因為逃避禍患流亡到戎國,由余在戎國為官,戎王聽說秦穆公賢明,是個潛在的危險人物,於是派由余出使秦國刺探秦國的國情。秦穆公想要顯示本國國力的強盛,於是展示宮室和庫藏給由余,豈料由余對此不屑一顧,說道:“這些東西為鬼所擁有,則要勞神,為人所擁有,則要使百姓受苦。”穆公第一次聽說這種論調,非常奇怪,於是反問由余:“中國用詩書禮樂法度來施政,即使這樣還是時時發生動亂,現在戎夷沒有這些,怎麼來治理國家呢?不是太難了嗎?”不想由余卻對此進行了嘲諷:“這恰是中國混亂的原因,以前黃帝非常聖明,自從黃帝制作了禮樂法度,親自作為表率,也只是達到了小治。到了後世,君主一個比一個驕橫荒淫,自己首先就破壞法制,卻用法制來督責臣下和百姓,下面的人疲憊困苦,對於虛假的仁義充滿怨恨。上下相爭,互相篡弒,經常滅掉宗族,中國哪個朝代不是這樣的呢?而戎夷就沒有這些弊端,君上含德,以誠待下,下屬懷忠,以事其上,治理一個國家好像治理自己的身體,國家強盛卻還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強盛。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雖然由余的話不乏強辯的成分,但對於中原動亂的指責卻相當深刻也相當概括,秦穆公對由余的才華很忌憚,於是找到內史廖說:“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於是為穆公獻計:“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穆公採納了內史廖的謀略,與由余曲席而座,同器而食,詢問戎國的地形和兵力部署情況。在由余歸國前,內史廖帶著精挑出來的女樂十六人,送給戎王,戎王接受,為美色歌舞所迷惑,終年不歸宮殿治理國家。這個時候秦穆公才放由余歸國,由余面對這種情況當然要勸諫戎王,可是戎王不肯接受意見,由余非常失望,穆公不失時機地數度派人索要由余,最後由余歸秦,這時,秦穆公才得到了戎國的具體國情。

由余降秦,使戎王不但沒有得到秦國的具體情報,相反的,卻將幾乎戎國的所有情報都奉送了秦國。由余對於戎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政治軍力瞭解得非常透徹,使得秦穆公針對戎國的具體情況做了有效的部署。於是在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國用由余主謀,討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穆公霸西戎是不亞於晉文公稱霸的事業。不但開地千里,更將戎族勢力徹底逐出了陝西以西、甘肅隴南及隴西的大片土地,秦國得到了穩定的後方。其在政治上影響也很大,處於西部的中原各國都解除了西戎的威脅,尤其是西周王室,從此解除了戎族的戰爭威脅。於是“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承認秦國對於這些土地的控制權,並且對穆公勝西戎表示祝賀。這樣,齊桓公稱霸解除了北戎威脅,晉文公稱霸解除了楚國威脅,穆公霸西戎解除了西戎威脅,中原漢地獲得了遠較以往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機遇,尤其是穆公得到了土地和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國力更加強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