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意识结构



人类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意识结构,人类的意识结构是直观表象感知的身体意识和抽象构造认知的概念意识的联结。

人类意识结构的主体运动是,以直观表象感知的身体意识为根基,抽象构造认知的概念意识为加入、联结和制导,不断循环地从身体意识的直观表象上升到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继而以概念的能动,生成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把种种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造就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概念之物创造,以及概念之物的直观表象感知和抽象构造认知。

这里着重就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的联结,直观和抽象的联结,感知和认知的联结,虚构和实证的联结,探讨人类的意识结构和人类意识结构的主体运动。

为了便于深入探讨,简略回顾一下:

近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期争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唯理论认为,经验是具体知识的来源,而普遍必然的知识则不是经验的造就,是理性的造就。

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认为,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印象来自经验对大脑的印制,观念则是印象在大脑中留下的摹本,当大脑运用摹本进行反思时,摹本就成为了观念。头脑的活动把简单的观念组合为复杂的观念,生成人类的思想和知识。

休谟把人类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认为印象是一种生动的、活跃的知觉,观念则是一种比较不生动和不活跃的知觉,两者只是强烈程度的不同。休谟告诉我们,印象最先产生,在心中留下一个摹本,印象停止后,摹本仍然存在,这个摹本的反思就是观念。休谟的这些说法是牵强附会的,没有把印象和观念的本质说清。当我们把印象和观念放置于人类意识结构中进行考察,那么,所谓印象就是身体意识的直观表象;所谓观念就是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印象和观念的区别和联系,当从人类意识结构中的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的联结中透彻说明。

唯理论者认为,尽管经验包含着各种能力,可是倘若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那么“上帝”、“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等等高度抽象的普遍必然的观念又如何体会呢?它们是何种经验对象对大脑印制留下的摹本呢?

唯理论认为,心灵并不是一块白板,完全依赖于经验的印制,心灵具有理性的能力,以理性的方式构造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经验只能提供个别的、具体的观念和知识,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是理性的造就,唯有理性才能提供。

休谟的学说认为因果关系是知识的基础,但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则表明,因果关系是经验恒常的归纳,是或然的而不是普遍必然的,只能提供或然的观念和知识,不能提供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有没有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呢?如何才能达到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呢?休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直到康德,才有了新的见解和突破。

康德认为,既然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不能从经验中得到,那么就要另辟途径,在经验之外寻找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康德在长期思考中敏悟到,既然人类总是通过心灵制作才能造就认识,那么很显然,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应当从心灵方式的统摄、涵盖中进行探寻。也就是说,无论经验材料具体有多少和是什么,心灵总会以它的统摄方式,整列一切经验材料而生成认识。在这样的意义上,认识是心灵方式对经验材料的制作,在认识的制作中,经验提供认识的材料,心灵提供认识的模版,这是认识的本质所在和界限所在,也是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

康德告诉我们,心灵是纯粹先验的。在康德的纯粹先验知识中,心灵由纯粹先验的感性、纯粹先验的知性、纯粹先验的理性构成。纯粹先验的感性,以时空方式把外部刺激整列为直观表象;纯粹先验的知性,以范畴方式把直观表象整列为分析综合的判断;纯粹先验的理性,以推论方式生成逻辑必然。在康德的学说中,认识由感性直观,知性范畴,理性推论三个环节构成,其中,知性是一个既衔接直观感性又衔接抽象理性的中间环节。

康德认为,如果把心灵中的一切具体经验质料一一抽去,留下的不能再抽取的东西,就是统摄、涵盖一切的纯粹先验的心灵方式,揭示和阐明纯粹先验的心灵方式就是纯粹先验的知识。

唯理论者承续了康德的学说,认为理性高于经验,唯有理性,才能为我们提供“上帝”、“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等高度抽象的,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这些高度抽象的观念和知识是理性的建构,是经验无法提供的。

可是,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理性?理性是一种怎样的实在方式,是怎么和怎么能够建构“上帝”、“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等等高度抽象的观念和知识的呢?对此,唯理论者一直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和明白无疑的回答。

同样,我们也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经验?经验的本质又是什么?对此,经验论者也没有给出透彻的说明。

康德认为,经验材料来自感官的提供,这是正确的。但康德的学说强调了认识的心灵方式而忽略了感知也是心灵方式,把身体意识排除在了心灵方式之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大问题是:

第一,认为心灵方式是纯粹先验的,是先天原则的,离开了生命意识方式演化的经验历史;

第二,没有看清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两种不同意识方式,即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康德阐述的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先验理性,混淆了人类意识结构中的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

康德的先验感性是直观表象的,实质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身体意识;康德的先验知性和先验理性是指称抽象构造的,实质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意识。把先验知性作为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没有必要的。所谓感性,它实在方式是身体意识的直观表象;所谓理性,它实在方式是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

怎样来看待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两者的不同主张和争辩呢?从地球生命意识演化的历史进程勘察,从人类意识结构和人类意识结构主体运动进行考察,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实际上事关的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各执一词和长久争辩,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视野,始终没有进入地球生命意识方式演化的经验历史勘察,没有进入到人类意识结构的实在探究,不懂得直观表象是身体意识的功能,抽象构造是概念意识的功能。只有在人类意识结构的总体把握上,哲学才能赋予经验论和唯理论适当的位置和更大的包括。



我们来讨论人类意识结构和人类意识结构的主体运动。

对人类意识结构的理解,需要从地球生命意识演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总体勘察,才能洞察和把握。

人类意识结构是地球生命意识演化的产物,是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的联结。

对于人类意识结构来说:

身体意识是根基性的。这种根基性是由生命意识的经验历史决定的。在地球生命意识的演化历程中,首先出现的是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意识,接着出现的是高级动物的感知判断意识,最后出现的才是人类的概念认知意识。

勘察生命意识进化和演化的经验历史,生命意识活动在漫长的数十亿年中,一直建立在刺激感应和感知判断的身体意识层次上的。这样的渊源使得地球生命意识活动,在根基上是以身体意识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为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的。例如,当我们直观感应到温暖和寒冷,直观感知到一匹被称之为“马”的对象,直观感知到一条被称之为“河流”的对象,直观感知到一头被称之为“老虎”的猛兽时,对这样的直观表象的感应和感知对象,我们的头脑是不会质疑它们的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的。

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是加入性、联结性和制导性的,是建立在身体意识直观表象根基上的。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出现并不长久,从初始到发展只有数十万年的历史,它的被称之为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或许只有近万年的时间。

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

一方面,源自于人类符号指称文化,它的出现和发展相对于直观表象的身体意识,在时间上很短,但它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认知,造就了符号指称、抽象构造、概念认识、概念虚构、概念创造和自我意识的概念能动,给生命意识带来了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的生存和拓展带来了“认知革命”的文化飞跃。

另一方面,没有身体意识直观表象提供的感知对象,概念意识的符号指称、抽象构造,概念认识、概念虚构、概念创造和自我意识都是无以激发和发生的。

1、符号指称。

它生成了符号标识的指称和抽象,带来了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认知和概念。

2、一切概念都是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并由此生成人类的概念意识。

3、概念认识。

一切认知都是概念意识的制作。没有概念意识的制作,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不能从身体意识的感应和感知走向概念意识的认知的。

4、概念虚构。

概念虚构是抽象之抽象的概念制作,通过抽象之抽象的构造,生成统摄共性的、组合想象的、进阶构造的、归纳推论的等等概念虚构。

5、概念创造。

即把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获得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概念之物创造。

6、自我意识。

概念意识以主体自身为对象,生成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我、自我,造就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欲望、占有、目标和追求的精神意志。

符号指称、抽象构造、概念认识,概念虚构,概念创造和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结构的精髓所在,这样的精髓恰恰是动物世界不具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