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分别有什么讲究么?

杰姆吉


明代的五门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清朝的五门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1、大明门

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泽东纪念堂。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2、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向左转|向右转

3、端门

端门(Duan men)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

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

4、午门

午门(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5、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羽墨讲收藏


五门三朝,最早见于《周礼》,最详实的注解出自东汉郑玄注《礼记》,先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这是最早的五门三朝的解释。

《考工记》中又说,宫殿布局应是:宗庙、社稷在前,中为朝廷,后为寝宫,周代宫殿的三朝五门制分别是:

三朝:大朝、常朝、日朝;分别对应处理特殊政务、重大政务以及日常政务。

五门:皋门、路门、应门、库门、雉门。

紫禁城为大明所建,起初的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

到了清朝,则改为:乾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明代的常朝在太和门,到了清朝,则挪到了乾清门。

而三朝则对应了三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分别用于处理不同级别的政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