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軍”是指的什麼?

很多古文中都有提到一個名詞“三軍”,就像“犒賞三軍”、“勇冠三軍”、“號令三軍”等等。我們現在所說的三軍指的是陸軍、海軍、空軍,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古代可沒有這個啊,那古代所說的三軍又是指的什麼呢?

其實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前、中、後三軍。看字面意思可能會覺得很簡單的東西,其實這裡面的門道可多了。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察、應付小規麼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包括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騎兵 步兵)。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當時負責軍隊的一切雜務都是民工,當兵員不夠時民工也要打仗的)。

古代的“三軍”是指的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軍”字的含義:“軍”是一種數量。周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中說:“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所以,三軍”最初是指“上軍”、“中軍”、“下軍”,其中中軍的地位較高,也更為驍勇善戰。後來,隨著時代的演進,上軍、中軍、下軍又漸漸為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

在古代,不管怎麼說,“三軍”通常泛指陸軍,古代科技不發達,頂多乘船射箭可以算海軍,是怎麼也飛不上天的。而現代我們的軍隊只要存在的地方他們就能到達。

古代的“三軍”是指的什麼?


所以今天的軍隊也還是用“三軍”來統稱,只不過這個“三軍”範圍更大,主要指海陸空三種軍隊。和古代的“三軍”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相同的一點,都是代表保家衛國的軍隊和一個國家的戰爭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