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前段時間上映,男主之一李必引得許多觀眾喜歡。

李必歷史上的原型,是唐肅宗的主要謀臣李泌,他在肅宗平定安史之亂時,多次出謀劃策。

在安史之亂前半段,唐朝最困難的時候,李泌曾經根據當時的形勢,向肅宗提出了一個,操作性很強,可以把安祿山叛軍一舉消滅的三步走戰略。

可惜唐肅宗急功近利,只採納了前兩步,拒絕了第三步,導致唐軍收復兩京後,叛軍實力猶存,安祿山父子之後,又出現了史思明父子作亂,直到唐代宗李豫時,叛亂才最終被平定。

李泌之所以能提出一勞永逸的三步走奇謀,是把當時的形勢跟地利結合起來的,因為在任何時候,軍事行動都無法與地理、地形、地利分割開來。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李泌劇照

尤其是我國的歷史,朝代更迭,不管是統一戰爭,還是分裂戰爭,進程快慢都與我國的地理形勢有關。

多年下來,這種地理和戰爭之間的邏輯,早已經形成帶有地理特色的軍事戰略,為後繼朝代所借鑑、繼承、發展。

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軍事戰略,一旦能洞察其中奧秘,必將大大加速自己王朝建立的速度。

至於我國曆史上不同時代軍事戰略的發展,在郭建龍老師的《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一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郭建龍老師,把我國軍事戰略的發展分為五個時代:關中時代、分裂時代(長江時代)、失衡時代(第二次關中時代)、中原時代、帝國時代(把周邊邊緣地區整合進帝國版圖)。

每個時代的軍事戰略,都是地理特色濃厚的軍事擴張路線。

作為曾經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除了其他的著作,郭建龍老師近幾年寫出了《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以及本書,被合稱為“帝國密碼三部曲”,帶我們瞭解歷史上的財政、治國思想和軍事上的邏輯。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關中時代:關中—四川模式

提起關中,我們能想起來的朝代有周朝、秦朝、漢朝、唐朝。

其中周朝是關中建國的初始,秦漢時代,是關中軍事戰略形成的時代。

關中是指位崤山、函谷關以西,與南方的秦嶺、北方山脈之間形成的四塞地帶,在這裡,渭河和涇河流過,形成肥沃的平原,適合農業發展。

由於周圍都是山地,從外面要進入關中,只能通過群山中的幾條通道,這些通道就成了進入關中的關鍵路口,挨著這些通道,關中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修築了重要的關隘。

其中以東面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南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最為出名,所以關中也稱為四塞之國(當然,這些關隘不是同時期修建的)。

周朝、秦朝就是靠著關中這樣的有利地形才得以崛起的,以秦朝最有代表性。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秦國對六國形勢

周平王東遷後,把在犬戎之手的關中封給了秦國,秦國曆代先君不斷奮鬥,終於逐走犬戎,佔有關中。

秦孝公和商鞅變法後,秦國打敗魏國,奪回河西,重新奪得東面的函谷關,並且在南方又掌握了武關,秦國正式實在擁有了關中之國的地利。

秦國雖然擁有這樣的地利,但經濟實力不夠強大,秦惠文王時,秦國派大將司馬錯伐蜀,奪得巴蜀之地,也就是現在四川,四川天府之國,富饒異常,秦國經濟實力有大大所增強。

不過在關中和巴蜀之間,有漢中相連,如果要讓前兩者關係穩固,必定要取得漢中。

還是在秦惠文王時,靠著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以及秦國的甲士之利,秦國最終從楚國手裡,把漢中收入囊中。

此時,秦國擁有關中四塞之國+漢中盆地+四川天府,佔據地利,國力雄厚,對分散的東方六國居高臨下,佔有巨大的優勢。

此後的秦國後繼國君,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實施連橫,對六國各個擊破,最終一統天下。

而漢朝的建立,同樣借鑑了秦國從關中一統天下的路線。

所謂劉邦三年滅秦,五年滅楚,七八年時間建立漢朝,迅速實現了秦國多少代國君努力下,才實現的大業,原因就在於此。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楚漢戰爭

劉邦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人,他被封為擁有巴蜀、漢中的漢王,從漢中起步,迅速攻破關中,此後不管對陣項羽情形如何,劉邦都把巴蜀、漢中、關中攥在手裡,相當於原來秦國的地位。

而此時的關東,比東方六國時更亂。

這也是年輕的項羽短視的地方,他把看上去的偏遠無用之地封給了劉邦,自己選擇了膏腴的西楚地區(現在的徐州附近地區),卻忽視了地理這個因素。

西楚位於平原,最是無險可守,也因為膏腴,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不管是誰,以這片土地為根基,都無法一統天下。

東漢末年的劉備、呂布同樣如此。

由於複製秦統一的路線,劉邦迅速建立漢朝,這種一統天下的模式,為後世歷代爭奪天下者所借鑑,得關中者得天下。

失衡時代:第二次關中時代的尷尬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漢都長安,建立漢朝。八百多年後,公元618年,在距離漢都長安不遠的唐都長安,李淵建立了唐朝。

有意思的是,李淵建立唐朝,也是借鑑了秦漢關中時代的軍事戰略,李淵從太原起兵,殺入關中,在奪取長安的同時,也獲得了漢中和四川。

此後唐軍迭出,平定薛舉和李軌,掃滅關中敵對勢力,再次取得秦漢時的地理優勢,最終一統天下。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隋末群雄割據圖

不過因為歷史的發展,此時關中的地位,早已非秦漢時的關中,在全國中所佔的位置可比。

周朝初創時,中原開化土地較小,周朝擁有一個關中,就足以滅掉商朝,擁有天下。

從戰國到秦漢時,由於版圖擴大,中原的發展,楚國對南方的開發,以及秦漢對南方的經營,黃河流域的文明,已經傳播到長江流域。

關中仍然非常重要,但它在天下的地位,已經下降到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因為天下這個時候有了中原,有了荊楚,有了江東。

比如東漢光武帝,起河北,入中原,進關中,佔據洛陽、長安,掃平東方、最後平隴滅蜀,一樣統一天下。

比如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由四川和荊州開始,由南向北,依託南方,也可能實現一統天下。

果然,歷史進入三國和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的開發,讓我國進入了分裂時代,南方不斷北伐。

雖然這期間,沒有一次北伐成功,證明從南向北的軍事統一戰略可行,但長江流域卻得到了大大的發展。

江南的富庶程度,已經遠遠超過關中。

等到唐朝立國時,雖然唐朝還是走的關中時代的軍事戰略,雖然關中還是糧倉,但是糧食物資等供應,已經遠遠不夠首都的人口消耗。

只能從江南依靠運河,源源不斷的把物資運到長安去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

不僅唐時這樣,早在隋時,關中就已然如此。

軍事和經濟實力在隋唐時關中的失衡,是它無法掩蓋的尷尬。

李泌的奇謀:軍事+地形的優良結合

針對關中這樣的失衡模式,安祿山叛亂時就看到了,他制定了一邊奪取兩京,一邊南下截斷補給的策略。

安祿山的兵馬由河北經山西南下攻洛陽,截斷江南通過運河,由洛陽到長安的補給。

雖然洛陽很快陷落,但是潼關由於哥舒翰的據守,叛軍攻向長安的腳步停止。

這時,由於山西等地都在唐軍手中,安祿山也沒有足夠重視山西,從北方的地形上來說,唐軍面對已經從幽州南下的安祿山叛軍,還是居高臨下,佔有優勢。

再加上顏真卿等人的堅持,河北二十五郡中,有十七郡紛紛響應,再次效忠唐朝。

河北局勢如此,安祿山大將史思明從幽州南下入河北,同樣,唐玄宗也派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加入唐軍河北戰團,安祿山在河北依然困頓。

此外,佔據洛陽後,安祿山派的叛軍,除一路攻打長安外,另外兩路分別進攻南陽、襄陽和雍丘、睢陽,為的是進入東南富庶地區,徹底擾亂唐軍補給。

不過,南陽、襄陽有魯炅,雍丘、睢陽有張巡和許遠,叛軍到此,始終無法突破南下。

這時,安祿山的叛軍就被正式限制在反“L”的地帶:

叛軍由幽州(今北京)經河北南下,直到華北,為一豎,被山西的唐軍居高臨下的威脅著;而在“南陽—許昌—睢陽”一線被阻擋的叛軍,則為一橫。

唐軍此時的戰略是“關門打狗”,利用地形把叛軍封閉在這樣一個平原地帶,然後一起痛打。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安史之亂粗略圖

可惜因為楊國忠的私心,他強力逼迫哥舒翰出戰,最終潼關失守,長安失守,唐玄宗入蜀,形勢急轉直下。

安祿山佔據了關中,郭子儀、李光弼撤回太原和朔方,離開河北,唐朝進入了最困難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肅宗靈武即位,李泌也在此時來到了肅宗的身邊。

幸虧安祿山也是短視之人,他華北和關中在手,卻在關中沒有動作,不繼續掃蕩關中,只盤踞在長安周圍,南方進軍的路線依然被擋在南陽—許昌—睢陽”一線。

可見他對關中重要性的認識,實在是不深刻。

如此,佔據長安,也只是一座孤城,從進入長安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註定了敗亡。

針對這樣的形勢,李泌再次根據地利,提出了三步走的奇謀:

第一步:李光弼仍然從太原出井陘,擾亂安祿山控制下的河北地區。

這時鎮守河北的是安祿山的大將史思明和安守忠,誰讓史思明一直不是李光弼的對手呢?

何況,河北距離安祿山的老巢幽州那麼近?

第二步:郭子儀從馮翊渡過黃河,進攻河東。

關中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

郭子儀從馮翊進軍,進攻潼關以北的河東,威脅潼關,華陰,這樣他就能拖住此時在長安附近的安祿山大將安志忠、田乾真。

除了這幾人外,安祿山這時能夠使用的將領只有阿史那承慶了。

當唐肅宗、郭子儀、李光弼帶軍分別在長安以西、長安與洛陽兩京連接處、河北三地打擊叛軍時,已經騰出手來的唐軍,以多打少,合圍叛軍,安祿山只能帶著阿史那承慶,在三地來回奔跑,四處救火,疲憊不堪。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步。

第三步:由唐肅宗第三子、最英勇善戰的建寧王李倓,率軍從塞外出發,繞過河套,由燕山進入幽州,與在河北的李光弼南北夾擊,端掉安祿山老巢。

肅宗即位時就在靈武,本身就已經距離塞外很近了,這樣出其不意的端掉老巢後,還在長安—洛陽這個通道以及周圍徘徊的叛軍,進退失據,士氣低落,最終會被唐軍一一消滅。

不過這裡有一個關鍵就是,一定不要急著收復長安、洛陽兩京,而是留著它們拖住叛軍,直到端掉叛軍老巢。

不然,唐軍收復兩京,叛軍逃離,主力尚在的話,還是不能一勞永逸的平叛。

安史之亂唐朝最困難時,李泌提出什麼樣的奇謀,本可一勞永逸平叛

郭子儀

唐肅宗最終採納了前兩步,拒絕了最重要的第三步,直接收復了兩京,可能是考慮到政治影響。

果然,叛軍退出長安後,回到河北,老巢尚在,史思明父子後來代替了安祿山父子,繼續作亂,直到最後被平定。

這段奇謀只是浩瀚歷史中的一個小插曲,歷史的進程,讓這樣的插曲在我國這片大地上,不止一次的上演。

不管是秦漢時的關中時代,還是從三國到南北朝的分裂時代,以及後面隋唐的失衡時代,元明清的帝國時代。

軍事和地理的結合,組成的軍事密碼,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歷史上的分分合合,也讓我們在看那些屹立的大好河山時,更有厚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