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爲「帝王之師」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八百里秦川

前言:八百里秦川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英雄輩出、才子疊現。唐朝年間,又孕育出了李泌這位曠世奇才,他實現了“歸隱山林”與“帝王之師”二者的完美結合。

李泌可以說是一個神出鬼沒的天才,他以經天緯地之才把一個個皇帝規勸得從迷惘中走出來,又把一個個太子訓導得感激涕零。同時,內心的一種堅定的淡泊明志,使他真正實現了身在俗世,心向遠方的有機統一。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李泌

01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道家學者。

李泌七歲能文,幼時就已粗通黃老列莊學說,有神童的美譽。公元728年,因機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見。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詠方圓動靜圖

他入宮時,玄宗讓正與自己下棋的燕國公張說試試李泌的能力。張說請李泌賦“方圓動靜”,李泌很快說:“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張悅便說:“方就像棋局,圓就像棋子,動就像活棋,靜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說:“方就像行義,圓就像用智,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感到滿意。”張說聽後,祝賀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興,賜李泌束帛,命李家對他善加撫養。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唐玄宗

李泌生來恃才傲物、生性灑脫,對科舉考試這些嚴格的選拔制度非常鄙視。他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採取了和常人不同的進取方式,上書唐玄宗談論世務,書中不乏真知灼見,唐玄宗看了以後大為讚歎,於是便召見了他。在一席長談後,覺得這個昔日的神童已經是滿腹經綸了,於是讓他待詔翰林,派他到東宮去輔佐太子李亨。

太子和他一席長談,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就尊稱他為先生。但沒想到這卻遭到楊國忠的忌恨,於是雞蛋裡頭挑骨頭,找個茬把他貶了出去。

他一看“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也樂得做個散仙,於是藉機躲進大山,當了隱士。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楊國忠

02

他人雖走了,但留下了思想,播下了種子。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這位新繼位的昔日太子總是忘不掉過去先生的諄諄教導,剛即位不久,就派人四處尋找李泌,此時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局面,李泌援引古今成敗教訓,許多觀點一針見血。

肅宗很高興,要給他授任官職,李泌自稱山人,堅辭不就,希望以賓客的身份隨從,他的理由是做天子的賓友貴於做宰相。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安史之亂

其實,李泌是不想用官銜來束縛自己,他認為以布衣的身份,更能達到出言無忌的效果。他雖不是宰相,但在唐肅宗的眼裡,卻遠遠超過了宰相。

身處安史之亂的亂局之中, 肅宗經常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他就引導唐肅宗要從大處著眼,避免失誤,放寬胸襟,總之,引導他成為一個有道之君。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唐肅宗

03

軍中商議立元帥,人們都注目於建寧王李倓,李泌暗中對肅宗說:“建寧王的確聰明,但廣平王是嫡長子,有為人君的氣量,難道想要使他做吳太伯嗎?”肅宗說:“廣平王已被立為太子,何必還要去做這個元帥呢?”

李泌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建寧王確實有帥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長,如建寧王一旦大功告成,豈非要讓太子讓位!”

唐肅宗的解釋是:“太子沒必要以元帥為重任。”

李泌說:“不然,今天下處於艱難之際,眾心所歸於元帥。若建寧王成功,即使不用他為太子,追隨他的人豈肯善罷甘休?太宗皇帝、當今的太上皇,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

最後,唐肅宗認為李泌看問題的確高瞻遠矚,就下詔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李林甫

04

唐肅宗當初被冊立太子前,曾經受到李林甫的百般反對,因此多年來一直懷恨在心。有一次他咬牙切齒地對李泌說,若能收復長安,一定要將李林甫焚骨揚灰。

聽了肅宗這番言語,李泌勸導說:“陛下的大業是定天下,不必與死者計較,否則,枯骨沒有感覺,倒顯得陛下氣量不寬宏。當今追隨安祿山的叛亂者都是陛下的仇敵,一旦他們知道陛下心胸狹隘,還有誰會悔過自新,前來投降。”唐肅宗聽得甚有感觸,覺得自己大不如李泌,從此極力提高自己的襟懷。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李輔國

儘管大敵當前,流浪政府的內部還是充滿了傾軋。唐肅宗在他的張皇后以及太監李輔國的讒言下。殺了有傑出軍事才幹的建寧王李倓。而宰相崔圓與李輔國對李泌的地位極是嫉妒,準備對他下手。為了避禍,李泌再次做了閒雲野鶴。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收復長安

王師在付出重大代價後,終於收復了長安。唐肅宗回到京師,再度召見李泌,要他出來做事。

可李泌坦率地回答說:“臣對陛下報恩已足,只想再為閒人。”

唐肅宗說:“君臣患難與共多年,今正可同富貴,為何如此急著要去?”

李泌說他有“五不可留”:“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不可留而硬留,等子是陛下殺臣。”

李泌終於走了,到衡山學神仙。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去衡山

05

李豫繼位當了唐代宗之後,專程遣人到衡山,把李泌召到長安,在宮廷內外分別為他造了居所。以隨時向他討教,再想讓他就任宰相。可李泌還是老原則,當王者師,當士者友,盡已力輔佐君主,但不做宰相。

但既入俗世,有些事情怕是由不得自己了。這不,一個節日,就讓李泌無法擺脫羈絆了。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唐代宗

當時正趕上過端午節。古時候端午節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朝廷上下都很重視。按照慣例王公大臣、妃繽公主都向唐代宗獻了禮,唯獨李泌不見動靜。唐代宗就詢問他為何不獻禮。

李泌反問道:“臣住在宮中,從頭巾到鞋襪都是陛下所賜,所剩只有一身體,拿什麼來獻?”

唐代宗說:“卿往日不肯屈就先帝的宰相,從今往後,卿當獻身給聯,身不再為卿所有!”

李泌問究竟要他做什麼。

唐代宗的回答是:“聯要卿食酒肉,有家室,受祿位,為俗人。”

李泌大泣,請唐代宗不要墮其志。唐代宗不睬,強行為他葬了雙親,再給他許配士族盧氏之女為妻。

此時的李泌非常清楚,如果再拗下去,只能自取其辱,於是迫不得已地當了俗人。作為妥協,唐代宗只讓他當翰林學士,並沒有違揹他的意願強迫他當宰相。入了俗世的李泌,卻和官場很不融洽,宰相元載藉口他有才,可以獨當一面,就將他放了外任。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唐德宗

06

唐德宗繼位, 唐德宗想起了曾做過他文學老師的李泌,想用他來為自己排憂解難,由是遣使將他召了來。

公元787年,李泌入朝。這一次,他沒推辭就上任了。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這時的李泌已完全放棄了學神仙,放棄了做隱士,成了徹底的俗人,在家裡有了兒子,在朝中是個標準的官員。他不再以王者師的面貌出現,而是開始紮紮實實地做事。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太子李誦

郜國公主是太子妃蕭氏的母親,因“蠱媚”獲罪,被德宗幽禁在宮中。德宗在處置完郜國公主後,又遷怒於太子李誦,致使太子不知所措。

李泌常常聽德宗稱讚舒王李誼賢明,從話語裡他聽出德宗有廢立太子的意圖,便說:“陛下只有一個兒子卻懷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兒子,臣不敢用古例爭論。再說十王宅的叔父們,陛下是如何對待的?”

德宗驚訝道:“你怎麼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兒子?”

李泌回答說:“陛下過去為臣說過這事。陛下有嫡子卻要懷疑,那弟弟的兒子(李誼)怎敢為陛下所信任?”

德宗不滿,語帶威脅地說:“你違背朕的心意,難道不顧及你的家族嗎?”

李泌回答說:“臣已經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諫言被殺,是我的職分。假使太子被廢除,他日陛下後悔說‘我只有一個兒子卻被我殺了,李泌不勸諫我,我也要殺了你的兒子’,那麼臣就絕後了。雖然臣的兄弟有兒子,但他們的祭祀不是我該享受的。”說罷便嗚咽流涕。

看到德宗有所觸動,他又接著說:“昔日太宗下詔:‘太子無道,藩王窺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應廢黜。’陛下對太子生疑而稱讚舒王賢明,他能沒有窺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嗎?這樣千秋萬歲以後,天下還是陛下子孫的嗎?”

李泌在德宗面前爭論數十次,愈加堅持己見,德宗才終於醒悟,從而保住了李誦的太子位。(“太子誦乃得安”。)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君臣對

最後總算解開德宗父子之間的死結。德宗特別打開延英殿,只召見李泌一人,對他哭著說:“不是你的直言,朕現在就悔之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順,的確沒有其他事。從今以後,軍國事務及朕的家世,都應該與你商議。”

李泌聽了,拜賀之外,便說:“臣報效國家的使命完成了。現在已經是油枯燈盡,希望陛下允許乞骸骨。”

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辭職。

但李泌的確是幹不動了。公元789年,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德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

他歷經四朝,皇帝聽他勸諫,太子感他正義,不愧為“帝王之師”

李泌銅像

07

結語:李泌雖然人不在官場,但用“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每當皇帝迷茫時,他總是用諄諄善誘的言論,給皇上撥開心頭的烏雲。從而使當局者走出現實的迷霧,走向正確的歸途。前期的表現給人以閒雲散鶴的感覺,但是真正一入世,公正不阿、大義凜然的形象立馬體現出來。最後在德宗面前,不顧全家性命,與聖上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