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恍惚面对世界


果亲王,甄嬛传中最让观众喜欢的一个男主角,风流倜傥,出身高贵,最重要的是还痴情。

在剧中,果亲王和雍正帝宠妃熹贵妃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生下了双胞胎孩子,最终被雍正得知后,被雍正下令用毒酒赐死。


这当然是电视剧中关于果亲王的情节,其实真实历史上的果郡王可没有和皇帝的妃嫔有绯闻,不仅没被雍正毒死,相反雍正对他礼遇有加。

雍正帝在临终前,将守护紫禁城的大权交给允礼,并且委任他在自己驾崩后,到乾清宫取出“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遗诏,当众宣读传位于弘历。

雍正的遗诏在提到允礼的时候,还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

从雍正对弘历的嘱托中可以看出,雍正确实很看重自己的这位十七皇弟,雍正认为允礼性格正直,才德兼备,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平时身体柔弱,不能太让他劳累,字里行间可见雍正对这位皇弟的关怀。

众所周知,雍正一向冷酷,登基以后对亲兄弟大多打压,但是允礼却得以在雍正继位后,委以重任,一路加官进爵。

其实雍正之所以对允礼如此厚爱,大部分原因在于允礼对于雍正来说不构成威胁。

允礼出生在康熙三十六年,他的母亲陈氏是满清包子衣二等侍卫之女,地位卑微,没有受到康熙的重视,一直到允礼成年,康熙才把陈氏册封为嫔。

母亲的出身注定了允礼在争夺皇位上毫无优势可言,而且康熙也并不喜欢允礼,允礼本身也没有政治抱负和手段,一心研究诗词字画,做一个富贵闲人。

康熙末年,允礼并没有掺和到九子夺嫡的争斗中,他一直醉心佛法,很少参与政事。

而且允礼在雍正帝当政期间,经历了雍正帝的一系列考验,一直兢兢业业,小心做事,深得雍正帝的信任,因此雍正临终前也不忘了嘱托弘历一定要善待果亲王。

果亲王不仅深得雍正重视,在乾隆继位后,同样受到重用,一直到乾隆三年病逝,终年41岁。


小聪历史客栈


果亲王胤礼,可以说是除了怡亲王胤祥之外,雍正皇帝最为器重的兄弟之一。

《雍正王朝》中,康熙去世前已经向众位皇子宣布要传位于四阿哥,可是八爷党一众为了混淆视听,偏偏说是传位十四阿哥,这个时候就有一位年长的阿哥站了出来,不仅坚持说康熙是要传位四阿哥,并且与十阿哥大打出手,而这位阿哥就是十七阿哥胤礼。而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说《雍正皇帝》中,胤礼同十三爷一样,都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为了雍正登基不惜散尽家财做支持,并且在十三爷从从宗人府被放出来的时候,是同十三爷胤祥一起前往丰台大营夺去兵权,勤王护驾,为雍正的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之人。

历史上的十七阿哥并没有参与康熙的“九子夺嫡”,一方面,是胤礼年龄较小,实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胤礼生母是纯裕勤妃陈氏,汉族人,出身卑微,也不具备资格,同时胤礼在“九子夺嫡”中也保持了中立。在雍正登基后,胤礼随即朝拜新君表示支持,因而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与赏识,在雍正继位之后就被封为果郡王,奉命管理理藩院。

在雍正朝时期,胤礼得到了雍正的信任与支持,先后管理工部和户部,并在雍正六年(1729年)被晋封为果亲王。在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后,胤礼和雍正的另外一位弟弟,十六阿哥庄亲王胤禄成为雍正最为信任,也是最为倚仗和器重的兄弟。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前,胤礼被雍正委以顾命重任,成为雍正的“托孤之臣”。

乾隆皇帝登基后,胤礼总理事务,并且获得乾隆的不断封赏和极高礼仪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将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过继给胤礼,袭承果亲王爵位。

胤礼历经康雍乾三朝不断受封并且得以善终,在雍正的兄弟当中确实难得。

雍正临终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顾果亲王,除了因为胤礼在雍正朝时期的功劳,也与胤礼的身份和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果亲王胤礼在雍正在位期间,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辅佐雍正处理各种事务,因而得到了雍正的赏识和信任,同时,雍正也需要有兄弟能够站出来分担朝政,以此来平息关于自己“残害兄弟”的负面舆论,除了怡亲王胤祥,包括果亲王胤礼和庄亲王胤禄,以及康熙最小的儿子、二十四阿哥諴亲王胤秘,都得到雍正的优待。

而雍正特意交代乾隆好好照顾胤礼,除了是念及兄弟感情与胤礼的功劳,同时也是念在胤礼的身体状况并不好,需要特殊的关照,但是雍正更加知道的是,胤礼在乾隆继位初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来,是为了政局的稳定与皇权的顺利交接过度。

胤礼在雍正朝时期,特别是怡亲王胤祥去世后,成为雍正非常倚重的大臣,在朝堂之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需要胤礼能够尽量帮助乾隆稳定朝政,顺利实现帝王权力的交接与过度。

二来,胤礼位列顾命大臣之列,是宗室成员的代表。

雍正为乾隆选择的顾命大臣,颇费了一番心思,而在他选择的这些“托孤之臣”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张廷玉代表了汉族士大夫阶层,是朝堂之上汉族官员的代表;鄂尔泰代表着是满洲官员。这两人不仅成为辅政大臣,并且雍正留下遗命要这二人配享太庙,为的就是让他们更够更好的辅佐乾隆。

而胤礼和胤禄成为顾命大臣,他们代表的是宗室王公的利益。雍正皇帝他们两个成为连接宗室贵族的纽带,通过他们是乾隆获得更多的宗室支持,这也是胤礼的重要作用。

三来,胤礼并没有子嗣。

胤礼一生并没有留下子嗣,这一点可以让雍正非常放心的将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担心其对于皇权的威胁,同样,也正是因为胤礼没有子嗣,而胤礼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为自己的叔叔尽孝,照顾自己的叔叔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孝道之举。


雍亲王府


果亲王名叫胤礼,是康熙皇帝最小的儿子,因为生母是汉族人,所以不具备夺嫡的资格,而且果亲王因为在帮助雍正夺位的时候出了力所以,所以一直被雍正器重,即便是雍正身死后,都被列为顾命大臣。

那么在雍正离世前,为何特意叮嘱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呢?

除了果亲王的功绩以外,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果亲王一生无嗣。

在古代宗法礼法十分严苛的时代,古人是十分注重孝道的,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现在有一句非常恶毒的词叫“断子绝孙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在古代没有子孙后低啊是一件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但是偏偏就是这样,果亲王胤礼一生都没有子嗣,没有人继承他的血统宗支。

当然我想,这应该不是果亲王自己不能生育的问题,我认为很大的可能就是为了能够让雍正皇帝安心。而雍正也是出于对胤礼的感激,所以在临终前告诉弘历,要好好照顾果亲王。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偏偏选择果亲王为顾命大臣,因为果亲王对皇位是没有威胁的,是皇帝天然的盟友。


这个历史很正


雍正临终前还会交代乾隆好好照顾“果子狸”?果亲王不是早让雍正借甄嬛的手给毒死了吗?



别傻了!你和我以前一样,都把电视剧《甄嬛传》当正史来看了,事实上不仅老十七死的比雍正还要晚三年(雍正卒于1735年,而果亲王允礼逝于1738年),而且在历史上雍正对他的这个十七弟非常好(基本上仅次于他的“真爱”十三阿哥允祥)。

回到正题,为什么雍正会这么好心让儿子善待老十七呢?要知道他可是连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允禵都不放过的人呐!

当然是因为关系好!

置身事外,没有卷入“九子夺嫡”风波

允礼的母亲是宫女出身,又是汉人,按照封建社会“母凭子贵”的说法来看允礼在康熙诸子中地位算是很低的了,可以说不具备夺嫡的先天条件。

再加上允礼年纪与皇兄们相比又小不少,是个毫无政治经验的“愣头青”,在朝中也无甚官职,又让他失去了夺嫡的能力。

这样一来他就阴差阳错地避开了康熙晚年血腥的“皇位争夺战”,让他在雍正心里起码就没留下坏印象。


因此雍正一上台就给了他这个弟弟一个“郡王”的爵位,让他管理藩院(清朝统治蒙古、回部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工作勤勉,致恩赐不断

因为工作卓有成效,雍正对他相当满意

果郡王为人质朴谨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来,命王办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务数年,王失志忠纯,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雍正

不久允礼就在雍正的提拔下晋升为亲王,并且兼任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四个职务。

在雍正七、八年又接连管理了工部、户部事宜。

可以说此时的允礼可以说已经是雍正真正的左膀右臂了。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弥留之际又害怕儿子弘历“太浪”,败坏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于是命允礼辅政。

老十七就这样又成了“托孤重臣”,走向了人生巅峰。

为了掩盖自己屠戮手足的事实

雍正登基不久就对当年参与过夺嫡的兄弟一一展开了清算,兄弟们或被罢官、削爵,或被圈禁,这让当时的社会舆论把他吹到了风口浪尖,说他“皇位来路不正”、“杀兄弑弟”的比比皆是。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大义觉迷录》,对社会流言逐一进行了反驳。


但是仅仅只是这样雍正尚嫌不够,他觉得一切都不如行动来的实在,于是就对那些年纪较小并未参加“九子夺嫡”的弟弟们都封赏了一波以表明自己和兄弟们仍然是“手足情深”。

允礼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综上,允礼的受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运气,能力只是一小部分

看来成功路上的一个人的运气也很关键,你们说呢?


晓史才能明事


果郡王不是与甄嬛乱搞男女关系,被雍正察觉后,赐了一杯毒酒毒死了吗?怎么又复活了?难道喝了假冒伪劣产品了!

千万不要被电视剧误导了,真实的果郡王既没有与甄嬛勾勾搭搭,也没有与甄嬛有过肌肤之亲,也没帮雍正生大胖小子,更没被逼喝毒酒。他活的好好的!




后宫戒备森严,里面只有皇帝一个男人,连卫兵也只能守在宫外,不得擅入,否则杀无赦!果郡王根本不可能私会甄嬛,他们连见一面都难比登天,更别提给雍正戴绿帽了!

果郡王是康熙第十七子允礼,他比雍正小了整整十九岁,小了将近一代人;他比甄嬛娘娘小五岁,也不会喜欢大姐姐类型的吧。



允礼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宫女,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类型的!康熙像是不知道有这个儿子似的,直到驾崩也没封他个官当当。

而且果郡王性格敦厚,与世无争,不喜权术之变,所以没有搅入九子夺嫡之争。他不偏不倚,闲云野鹤,始终远离政治漩涡。

雍正继位后,政权不稳,人心不服,皇宫内外盛传他矫诏篡位,残害手足兄弟。雍正急于消弭谣言,控制舆论。



于是,雍正将几位年轻兄弟全都封了王,并委以重任,这样允礼成了果郡王。

果郡王不负所托,干工作任劳任怨,十分卖力,虽然身体不好,但轻伤不下火线。这种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深得雍正赞许,称赞其为当代劳模。

果郡王命中无子,妃子生下一儿一女先后夭折,雍正怜其无后,就把六阿哥弘瞻过继给了果郡王。



可见,雍正是真心待这个兄弟的!

雍正临死前,遗命果郡王为辅政亲王,还要乾隆好好待他。乾隆三年,果郡王允礼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一半秋色


爱新觉罗·胤礼(后改允礼),康熙第十七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并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鉴于雍正对于自己兄弟的狠辣,自己的亲弟弟(允禵)还在圈进呢,为何对允礼厚爱有加?一个能让刻薄寡恩的雍正放心使用的亲王,何德何能?无非两点:

一、低调

康熙后期“九子夺嫡”时候,允礼其实已经逐渐成年,但他并没有参加这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其母纯裕勤妃陈氏,汉军旗,康熙三十三年入宫,为宫女。康熙五十七年册勤嫔,而允礼在康熙有生之年并没有任何封号,可见其并不受宠。这也是他低调的原因。康熙年间,允礼远离政治斗争,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佛经研究和诗文书画上。其他的争位皇子对他比较漠视。

二、务实

雍正继位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胸怀,加封了各个兄弟的爵位,允礼也在其中,最开始先是让允礼去修景陵(康熙的陵墓),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理藩院类似于现在的外交部,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应该说是很器重他,当然也是试试他的成色。雍正三年,果郡王允礼因为尽忠报国,为官清廉而被雍正颁旨嘉奖。诏书内容为——“郡王实心为国,操守清廉,宜给亲王俸,护卫亦如之,班在顺承郡王上”。雍正六年,雍正帝下诏正式晋封果郡王允礼为亲王,允礼一路攀升,恰恰证明了自己务实且有能力的风范。

在整个雍正朝,允礼一直就是踏实肯干的角色,深得皇帝信任。

乾隆帝即位后,允礼的待遇再上一层楼——不仅让他总理朝廷事务,而且拿亲王级别的双份工资、宴会期间也不用跪拜自己(赐亲王双俸,免宴见叩拜)

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果亲王允礼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当日,乾隆帝亲自前往祭奠、怀念。因为没有子嗣的缘故,应庄亲王允禄等热人的请求,乾隆帝同意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果亲王的子嗣,过继到果亲王的名下(这点倒是和《甄嬛传》一样)。

PS 有种说法允礼在夺位的时候支持了雍正,个人觉得可能性小,当时允礼没有任何爵位和职务,年纪尚轻,力量微不足道。而且后来允礼的亲王没有获得世袭罔替的资格(胤祥可是铁帽子哦)。


黑水布衣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果亲王?这是那位?是不是甄嬛传里边那给雍正戴帽子的哪位?估计有一部分小伙伴瞅着这三个字一脑门的感叹号。

咋说呢?这果亲王搁历史上确实不显,介绍也就是简简单单那么几行字就过去了。

但能让大家伙记住的,估计也就是《甄嬛传》里那嬛嬛和果亲王之间的爱情。

那么历史是这样的吗?

你快拉倒吧!历史上的果亲王您就是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么干。

雍正那可不是一个好混弄的主,而且这位对自己的兄弟下手,没啥顾虑的,毕竟那老八老九老十这帮人,没有一个吃到好果子的。

所以电视剧里边的事,您就当瞅一乐呵,当不得真。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火把要问了:“也就是说题主这问题,不成立!毕竟雍正能对得起自己弟弟的也就是老十三胤祥!”

您这说得不对。

咋说呢?老十三对于雍正来说,这就是个特例,俩人好的可以蹲在一起吃土,都感觉乐呵,这兄弟俩的感情,那真不是盖的。

当年雍正登基,之后兄弟们要避忌讳,因为雍正叫胤禛,一帮子兄弟都要把这胤字改成允字。

就这事到了老十三的头上,雍正到是敞快:“咱哥俩谁跟谁呀!留着吧!”得,老十三名字没改,这算是雍正兄弟当中的头一份。

其实雍正对待自己个兄弟好的,不止老十三一个,这果亲王就是另外一个,当然这份亲情还是不及人家老十三的。

最典型的就是人家老十三那是铁帽子王,这顶帽子传下去就不代降级的,而果亲王这帽子是个软帽子,传一辈矮一级。

从这里咱就看出来这份感情还是有区别的。

那么这果亲王是个啥情况呢?

果亲王在康熙三十五个儿子里边,排行十七,名叫胤礼。就这排行您也瞅出来,年龄小。

所以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压根就没有他的份,一帮子哥哥们为了那顶皇帝帽子,拉帮结派扎成堆了,互相敌视,他也只能拉个小板凳,蹲在旁边安心做个吃瓜群众。

也就是说他的态度很明确:“哥哥们你们玩你们的,俺不掺和,你们尽兴就好!”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他在当中间就没有站队?”

咋说呢?还真没有,原因他有两个。

一个就是因为年龄小,没赶上被康熙提携的日子,也就是说历练不够,压根就不是康熙桌子上那盘菜,没资格参与到九子夺嫡的序列里边。

毕竟九子开始夺嫡了,他才十岁。

另一个呢?他这出生不好。皇宫里边,他是不仅讲究母以子贵,他还讲究子以母贵,就这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果亲王的母亲是纯裕勤妃,陈氏,听这姓氏,大家伙就知道果亲王的母亲是汉八旗的人,当然她能够入宫,说明是上三旗的人。

就这身份搁到内务府,属于包衣奴才的身份。所以他的母亲开头是以宫女的身份进入皇宫里边的,因为有了果亲王,这才晋级了身份,成为康熙老婆堆里的一员。

所以这身份就抬不上面,而康熙就是个讲究身份出生的人,结果就是果亲王在康熙的面前没那么亲。

您如果不相信,可以翻翻果亲王的履历,他这辈子在他老爹康熙的手底下压根就没有得到啥像样的封赏,别的哥哥,什么贝勒啦,什么亲王啦这都有,可到他这里卡住了,啥都没有,就这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康熙去世,都没有改变。

那么果亲王就知道他和这皇位那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距离。想也是白搭,九子夺嫡想要参与期间,您没点能为和依靠是不成的,而这能为和依靠就是来自于康熙的看重与否。您要真来个霸王硬上弓,真上,这就是找死的节奏。

看的明白,想的清楚,所以果亲王选择了很明治的做法——旁观。

得咧,既然果亲王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当中去,雍正对这弟弟,也就没有下手,俩兄弟还保持着最起码的兄友弟恭。

后来的事

咋说呢?老十七这人听俺分析完了之后,大家伙也能感觉的出来,这人不笨而且是个聪明人。

他虽然没有得到康熙的重视,但也没有自暴自弃,把功夫用到了学习上,才华横溢这四个字用到他的身上,还是蛮贴切的。

好了有了这些打底,咱接着说事。

而果亲王能够被雍正重视起来,这也是因为老十三的举荐。

雍正瞅着老十三的面子,咋也得用一下不是,所以开始的时候就给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凑活着看看吧!

啥官呢?就是管理蒙古,回族等等这些个民族的一个办事机构。大家伙一听这就是闲的没事的职务,雍正那个意思,也就是你不是想做点事吗?就这档子事,干也好,不干也罢,没多大关系。

毕竟这种机构,要么不出事,要出事,这就是天大的窟窿,皇帝就得亲自插手了。

咋说呢?这老十七也可以,去了之后,还真没把这官当个闲职来看,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做事。

咱就说了,雍正这人不怕你这人笨,他怕你干事不认真,十七弟的表现,雍正很满意。

所以慢慢的这老十七就开了挂了,什么右翼前锋,什么前锋营等等,这官就开始加上去了,最后愣是做到了管理军事机构的职务,甚至掌管了工部和户部。

而这爵位那是一涨再涨的,直接涨到了亲王的位置上,这还不算,雍正给予老十七的奖赏,那动不动就上万两银子。

您要记住了雍正可不是个大气的主,扣扣索索的,要不他咋就能把康熙留下的八百万两的银子干成了六千万两呢?

所以从这些个表象上看,这弟弟确实有才能,而雍正也不吝啬,该给的这都给了。

所以雍正给老十七的评价也高

“幼从学沈德潜,豁达识体,不参与皇权之争。且又聪明持重……”

咋说呢?雍正死了之后,他也担心这老十七受苦,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他这儿子乾隆,雍正多多少少也知道。

所以为了老十七,雍正还专门写了遗诏,让乾隆照顾。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这就是雍正给乾隆最后的嘱托,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来,雍正还是很喜欢这个弟弟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雍正其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在他继位后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将当初和自己争夺“嫡位”的各位阿哥一一铲除,就连他的胞弟都没能逃得过他的毒手,可是在这些阿哥中,雍正却对一位弟弟拥有着不错的好感,这个弟弟便是他的十七弟,也就是后来的果亲王。

根据历史的记载,果亲王和自己的这位哥哥关系是相当不错的,所以皇帝对他很是喜欢,以至于在后来自己病逝前夕,还告知下一任皇帝要好好的对待他。

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解开他们之间的不解之情。

源于这位弟弟的默默无闻和支持

他的这位弟弟在众多兄弟中,排名为十七,可以说是比较小的了。十七第之所以会得到四哥的好感,这是因为他的默默无闻,以及沉默寡言所导致的,因为在那个时候的阿哥中,很多人都已经站好了队伍,你争来、我夺取,而这位弟弟的不表态和中立,则是在无意中得到了这位四哥的好感。

再加上他的身份是根本没有成为嫡长子的可能,则使得他们没有利益的冲突,使得他们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据说,这位十七弟做事的风格过于认真和较真,所以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但是这种得罪都是一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如果和众多阿哥夺嫡的事情相比较,他的这件事简直就是轻于鸿毛,虽然他和雍正的感情不至于向电视剧中那样,为了哥哥和其他兄长大大出手,但最起码,他的哥哥对于这位弟弟拥有着不错的印象,而且在后期还或多或少的帮助过雍正继承大统。

善于做事的弟弟

如果说,这位弟弟留给雍正的好印象是来自于“夺嫡之战”,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便是出于后来的共同战线。在他继位后,就马上给自己的这位弟弟封了一个爵位,然后又给了他一个可大可小的官职,这个官职是管理蒙古、回族等部事情的办事机构,就对于十七阿哥来说,这个官职其实不算是很高的,雍正最初的目的也不过是给弟弟一个闲职,让他有事可做,可这个十七弟即使在得到了这个闲职后,也还是勤勤恳恳的做事,即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都要做到最好。就这样,在十七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下,他看到了为弟弟的闪光点和优点。

后来在他的安排下,十七弟从最初的郡王爵位升为了亲王的爵位,后来紧接着还被哥哥委任了管理军事机构的职位,因为这位弟弟的做事越来越出色,再加上当时雍正急需自己人来牵制自己手下的大臣,所以在他当政了一段时间后,便安排这十七弟进入了六部做事,管理的是工部和户部。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六部等于是中央中最高的办事机构,掌握的权力是较大的,就工部和户部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从雍正给弟弟的职位就可以看出,这满满的都是对于弟弟的信任,对于弟弟做事能力的肯定。

害怕自己的儿子对十七弟下手

俗话说,每一代的帝王都有着自己处理事情的风格,在登基后烧的三把火也可能是自己的臣子,也可能是自己的儿子,或是自己的叔父,所以当时快要驾崩的他,就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会在自己死后,会因为其他事情对十七弟下手,因为当时雍正安排给这位十七阿哥的位置,是乾隆的辅政大臣,所以雍正担心的是,这位执拗的弟弟会和自己的儿子有矛盾,更害怕自己的儿子会因为要夺走权力对弟弟大打出手,所以他才会在驾崩前这么告诫儿子。


木剑温不胜


果亲王胤礼是康熙的小儿子,在九龙夺嫡的时候,由于年纪比较小,自然不会参与,因此就没有和雍正皇帝结下仇恨。到了雍正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对自己年幼的弟弟也是比较钟爱的。



在后宫甄嬛传中,当时还是果郡王经常就出入宫中和雍正皇帝拉家常。要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个比较狠毒的皇帝,他对自己的兄弟都不是很好,能够和他关系比较融洽的,估计也就胤祥和胤礼了。在电视剧中,允礼和雍正的嫔妃有感,所以惹怒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后来就赐死了他。



只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肯定不会有这种事情,允礼也是聪明人,不会去犯那种原则性的错误。真正的果亲王还是非常受雍正皇帝的器重,雍正皇帝在快死的时候,将守护皇宫的大权交给了果亲王,并且委托果亲王在他死后,从正大光明匾中取出遗诏,来宣读传位于乾隆的诏书。



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也对果亲王相当的不错,毕竟是自己的皇叔,也是父皇所器重的人。最后果亲王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去世,也算是活得相当长了。不过雍正皇帝还有乾隆皇帝并没有对付果亲王,是因为果亲王不参与办势斗争,所以对他们构不成什么威胁,如果他们果亲王真的威胁到了他们的皇位,估计很快就会被他们所解决。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雍正使用计谋将甄嬛和果郡王安置在一个屋子中,桌子上摆着一桌菜肴和一个特制酒壶,里面有一部分是让人忘却爱恨情仇的毒酒。二人都为了保护对方的性命对毒酒进行了“偷天换日”,结局是果郡王中毒而死。他用生命保甄嬛安全,这份不参杂质的爱情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流泪,这只是电视里的镜头。

在这里小姐姐告诉大家,在历史上雍正并没有毒死果郡王,果郡王允礼历经三朝 ,他比雍正还多活3年,雍正还在临死前交代弘历好好照顾允礼,使他到死享受荣华。

(果郡王剧照)

下面是雍正给弘历(乾隆)的遗诏: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从这份遗诏中可看出雍正对允礼的照顾和疼爱,临死不放心允礼的身体,安排弘历及众大臣体谅照顾他。

雍正为何对允礼如此照顾呢?

在历史上,果郡王允礼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生在紫禁城,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子,也是他最小的儿子,雍正帝的异母弟。允礼虽然是康熙帝的老儿子,但康熙并不是特别喜欢他,据载,胤礼从康熙四十四年,九岁才开始随驾巡幸,一直到康熙驾崩,都没有受任何封位。

(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画像)

一、允礼身份卑微对雍正构不成威胁

允礼的出身注定他得不到康熙的特宠,在所有人眼里他没有资本参与夺位,也因此保全了自己。他的生母陈氏出身卑微,汉族人,一个不起眼的宫女,康熙帝不宠爱她;他的外公陈希阂是个二等侍卫。在封建帝王家庭,母族的身份地位直接关系到孩子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因母亲的卑微使允礼自然得不到康熙优待,他在众皇子中是个不起眼的皇子。在康熙生前,他几乎无事可做,什么没封上。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才干些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的闲杂活。允礼并没有因为得不到大家的重视而自暴自弃,反而在学习上很用功,历史上的他也是才华横溢、聪明持重、温文尔雅。他闲暇时间就去游学,观赏山水,练习书法,攻读诗词。

(历史上的果郡王画像)

雍正最看重他的一点就是:他没有参与皇权争斗。雍正评价允礼:

“幼从学沈德潜,豁达识体,不参与皇权之争。且又聪明持重……”

二、体弱多病,没有夺权的实力,雍正对他很放心

允礼从小多病,《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等史料都有记载,面对一个病怏怏的,没有什么权利地位的小皇子,谁愿意搭理他?另外他在性格上也是与世无争,所以没有大臣走进他的圈子为他绸缪皇权。他在年龄上比雍正小19岁。皇子们夺权时他才10岁左右,是个不起眼的小不点。

三、因他的才华、人品和能力雍正皇帝欣赏他


(雍正皇帝)

康熙1722年去世后,雍正胜出继承了皇位,允礼便有了他的开挂人生: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初三封郡王,十六日正式封为多罗果郡王,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锋统领”,隶属前锋营……雍正对他的封赏不断,动不动就封官进爵,赏银万两,使允礼在康熙年间没有得到的封赏在雍正这里全部加倍得到,所以允礼对这个年长他19岁如同“父亲”一样的哥哥非常的忠心,他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帮助雍正永固江山。

雍正评价皇十七子胤礼:

“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王微有弱疾,虽偶尔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由于他体弱,雍正帝命其在自己家工作,隔几天来宫中报道一次就行。允礼的小日子过的很舒服,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优待和殊荣。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雍正临终前交代弘历要好好照顾他的十七叔。可惜,允礼在四十二岁时就因病逝世了。他死后,葬于易州上岳各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