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之明珠三大功績

平定“三藩”之亂明珠得到康熙帝的格外青睞還是從議撤“三藩”開始的。當時三藩手握重兵,每年消耗的糧餉即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他們雄踞一方,權力很大,其中吳三桂甚至可以自由選任雲南、貴州兩省的官員,號稱“西選”。加之“三藩”驕橫無忌,殘害百姓,遂成為清朝中央政權的巨大威脅。年輕的康熙帝把三藩問題作為要解決的三件大事之一,並把它寫下來時刻警示自己,日夜思考解決的辦法。

歷史故事之明珠三大功績

事也湊巧。康熙十二年(1673),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請返回遼東養老,由他的兒子尚之信襲封王爵,繼續駐守廣東。康熙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撤藩的好機會,便讓議政王大臣與戶、兵二部議奏。兵部尚書明珠等主張,應該同意尚可喜返回遼東的請求,而且他的兒子也不能承襲爵位。結果,朝廷下令尚可喜撤藩,使與情況相同的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兩個藩王處在尷尬的境地。他們不得不上疏申請撤藩,以窺測朝廷動向。不過,從內心來講,他們還是很希望康熙帝能夠降旨“慰留”的。對於三藩之中勢力最弱的耿精忠的“申請”,議政王大臣會議很快就表示同意。但對於吳三桂,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以大學士索額圖、圖海為代表的官員認為,吳三桂鎮守雲南,雖然存在諸多弊端,但大體還算平安,他們擔心雲南會因吳三桂的撤離而出現不穩定,還會帶來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建議仍‘由吳三桂鎮守雲南,反對撤藩。其實,他們是怕吳三桂造反。而兵部尚書明珠則堅持反對保留吳三桂的藩屬,與康熙帝的本意相吻合,顯示出一定的政治遠見。面對撤藩會引起三藩造反的言論,康熙帝說:“三藩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下令吳三桂率領所屬官兵,全部遷離雲南。吳三桂在黨羽的慫恿下,傳檄四方,耿精忠、尚之信等人響應,挑起了“三藩之亂”。

清廷得到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全國震動,滿朝文武大臣大多驚惶失措。當初極力反對撤藩的大臣活躍起來,他們主張以和為重,紛紛建議康熙帝取消撤藩的諭令。當時主持朝政的大學士索額圖請求殺掉主張撤藩的明珠等人,以安撫吳三桂。康熙帝說:“這是朕的主意,與他人何干!”只有明珠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他聯合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強烈支持康熙帝撤藩,主張以武力大舉討伐以吳三桂為首的叛軍,深得康熙的讚賞和歡心。吳三桂在雲南期間,他的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作為人質,一直留在京城。為向天下表示剷除吳三桂的決心和能力,明珠向康熙帝建議,應將吳應熊、吳世霖立即處死,康熙帝認為言之有理,當即同意。吳三桂得到這一消息,大驚失色,深知遇上強勁對手,氣已短了三分。

歷史故事之明珠三大功績

此後,明珠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叛鬥爭中,協助康熙帝運籌帷幄,他不僅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還經常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分析敵我軍情,制定應對策略,調兵遣將,供應糧餉,為平定叛亂作出了重要貢獻。至康熙十四年(1675)冬,清廷逐漸扭轉了被動的局面,明珠即由兵部尚書轉任吏部尚書,直接負責各級官員的升降與賞罰。為了給平叛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明珠努力安撫漢族下層地方官,獎忠撫叛,極大地分化和瓦解了反清陣營。為團結漢族知識分子,明珠還會同九卿奏準,在清廷控制區域內添行鄉試,湖廣、江西、福建等戰亂地區的考生,也可以參加考試。這對於緩解滿漢矛盾、促進平叛的鬥爭,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藩之亂平定後,朝廷論功行賞,提升明珠為武英殿大學士,並讓他長期掌管兵部尚書的要職。康熙還發布上諭說:“當時有請誅建議者,朕若從之,皆含冤泉壤矣!”

收復臺灣中的作用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壯舉。但鄭氏集團堅持抗清,又成為清廷統一全國的障礙。鄭成功逝世後,他的兒子鄭經繼位,繼續和清廷對抗。

康熙帝本人很願意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收復臺灣。康熙八年六月,剛剛逮捕鰲拜後,康熙帝就派刑部尚書明珠與兵部侍郎蔡毓榮前往福建,接洽和談事宜。

明珠首先命慕天顏等人帶上皇帝的詔書及自己的親筆信前往臺灣,試探鄭經的態度。明珠在給鄭經的信中說:“閣下人中之傑,反自外於皇仁,此豈有損朝廷哉?但為閣下惜之耳。誠能翻然歸命,使海隅變為樂土,流離復其故鄉,閣下亦自海外而歸中原,不亦千古之大快,而事機不可再得者乎?”鄭經雖然禮待來使,但不肯接康熙帝詔書,惟獨打開明珠的信件仔細閱看,並回信表示感謝。他又回派柯平等人隨同慕天顏到泉州,與明珠討價還價。鄭經堅持“執朝鮮事例,不肯剃髮,世守臺灣,稱臣納貢而已”。

歷史故事之明珠三大功績

清軍入關後,按照滿族人的習慣,在全國強制推行“剃髮令”,曾引起漢族人士的強烈反抗,但它畢竟已成為是否承認清朝統治地位的“試金石”。明珠在與鄭經接觸過程中,始終堅持剃髮之事,強調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不能以朝鮮之例辦理。在談判中,明珠做出了很大讓步,同意鄭氏“封藩、世守臺灣”,但聲明既然受封稱臣,“豈有異其制,另其服乎”?明珠還遵從康熙帝的意旨,給鄭經寫信:“剃髮一事,所當一意仰從,無容猶豫者也。”並派人勸其剃髮附清,但鄭經還是堅持不能剃髮,談判破裂。

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病死,後嗣發生糾紛,鄭經長子被殺,年僅12歲的次子鄭克塽(shuǎng)襲王位。福建總督姚啟聖請求朝廷合兵進剿,明珠等人也認為,應該利用鄭氏集團互相猜忌的機會,以徹底解決臺灣問題。康熙帝和明珠等商議後,命福建將軍、總督、巡撫、提督等人,同心合力,剿撫並用,平定海疆。明珠考慮到總督和提督共同指揮彼此勢必會相互牽制,可能徒勞無功,而由一人來統一指揮,其意志則容易得到執行。康熙接受了明珠的建議,讓福建提督施琅(1àng)一人獨自統兵進發,相機自行進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壤遣使求降,臺灣問題順利解決。

清軍佔據臺灣後,對於鄭氏集團人物的安排,康熙帝原打算將他們安插到直隸、河南等處,但為了防止鄭克壤等人滋事,最後還是接受了明珠的主張把他們編入旗人中,嚴加看管,以免生事。另外,康熙帝還採納了明珠的建議,任用了一些臺灣投誠的人,結果從中湧現出了不少有作為的人物。

關於臺灣的棄守問題,明珠的態度也十分鮮明。內閣學士李光地等人主張棄守臺灣,在他們看來,駐守臺灣必然會加重朝廷的財政負擔,無利可圖,甚至想到將其拱手讓給荷蘭。施琅等人則堅決主張固守臺灣,指出臺灣對於大陸,無論在政治、經濟、國防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明珠贊同施琅的建議:“施琅目擊彼處情形,請守已得之地,則設兵守之為宜。”並最終取得康熙帝的同意,下令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從此,臺灣與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更加密切。

歷史故事之明珠三大功績

抵禦俄羅斯入侵康熙二十一年(1682),明珠陪康熙帝到東北進行考察,最遠到達吉林烏喇地區,慰問邊防將士。經過精心準備,明珠協助康熙帝調派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兩次圍攻雅克薩,迫使俄方同意和平談判,用非戰爭方式來解決邊界爭端。

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文紐科夫和法沃羅夫為首的俄國談判使團到達北京,開始與以明珠為首的中方代表團進行會談。明珠遵照康熙帝的指示,義正詞嚴地駁斥了文紐科夫的無理取鬧和顛倒黑白,指出:“我國向無侵犯爾國之處,爾國人卻無故施放槍炮,殺我居雅克薩等地徒手虞人(即獵人),並屢次納我逃人。”俄方代表同意親自前往雅克薩,命俄軍出降。他還哀求明珠:“本使臣等穿戴均甚單薄,於此寒冷時節前去,途中恐致凍死。我等僅一二人尚有少許貨物,請準貿易一日,以置辦與貨價相等之衣物再去。懇請大臣轉奏聖主。”明珠將其請求上奏康熙帝,為表示寬大,康熙帝批准他們可以推延10日,以進行貿易。明珠與文紐科夫在北京的談判,為日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