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日本人的自娛自樂,別的國家根本不承認

日本天皇這個稱謂,細究起來會讓大多數中國人感覺不舒服。因為在中國人的認知中,皇帝是天子,天皇比天子的地位明顯要高得多。我們肯定會覺得“玉皇大帝”更配得上天皇這個詞,而不是日本國的君主。那麼,中國為什麼會叫日本國的君主叫做日本天皇呢?

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分裂狀態,在中國曆代統治者的思想觀念中,分裂狀態的日本算是很多個邦國,統一狀態的日本是一個王國,最高統治者自然也是倭王。早在隋朝,日本遣史朝貢,自稱太陽出來的地方的天子。隋文帝大怒,直接訓斥來使,同時以“皇帝問倭王”回書。

日本天皇:日本人的自娛自樂,別的國家根本不承認

傳說中第一代神武天皇


唐朝時期,日本保留至今的最早正史《日本書紀》中第一次出現了關於日本天皇的文字記錄。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是用漢字寫成的。換句話說,日本天皇並非中國人翻譯過來的稱謂,而是日本人自己用漢字記載的。我們腦補一下這種場景:日本人對唐朝官員說,你們叫我們的君主叫做“日本國王”或者“倭王”,我們都覺得不太好聽,要不你們改叫“日本天皇”吧。無疑,這種厚顏無恥讓唐朝官員很不適應,所以唐朝還是堅持“日本國王”這個稱謂。

一直到宋朝之時,宋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意,以至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托克托宋史》等文獻,正式將“天皇”一詞寫入正史。明朝、清朝又再次使用

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執政者。

日本天皇:日本人的自娛自樂,別的國家根本不承認

明治天皇是日本走向現代化的關鍵人物


直到近代,中國又使用“日本天皇”一詞稱呼日本君主。近代改稱呼和宋朝改稱呼的性質完全不一樣,宋朝是有好感,就跟喜歡一個小妾,叫她寶貝一樣自然;近代則是被迫的。清末主權淪喪,國已不國,哪裡還敢去糾結一個稱呼。於是,日本國王又變成了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日本人的自娛自樂,別的國家根本不承認

抗日戰爭時期的裕仁天皇


其實,日本人的自我標榜和自我拔高是習慣性的,不僅僅對中國這樣。日本官方在向英國遞交外交文書時自稱The Emperor of Japan。在英文語境中,皇帝(Emperor)和國王(King或者Queen)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自從古羅馬屋大維廢除共和建立帝制以來。歐洲的皇帝代表著古羅馬正統,代表著一統西方世界的豐功偉績,而國王代表的是封建領主。

日本天皇:日本人的自娛自樂,別的國家根本不承認

現在在位的德仁天皇


英國人遵循名器不可輕授的原則,本身非常在意皇帝和國王的稱謂。英國在殖民印度全境之前,君主是叫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在一統印度之後,才稱維多利亞女王為印度皇帝(Empress of India)。在失去印度的領土以後,英國的君主又重新叫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我們可以想見,當時日本人在遞交國書時,英國人肯定一百個不樂意稱日本國的君主為皇帝。但是,英國和日本是平等的外交關係,英國人也無權干涉日本人給自己的君主冠上一個高大上的稱呼。

總之,日本天皇這個稱謂,其緣由還是日本人的自我拔高。到了現代,封建帝制早已經是歷史,哪個國家也不會刻意糾結一個稱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