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感情也好,“走流程”也罢,为什么老外不像国人热衷于走亲戚


在中国,“走亲戚”早已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拜访亲戚成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常常把“走亲戚”当成联络感情、维持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换句话说,自古以来我们都十分看重家庭和血统。 而在西方,他们的亲戚观念要比我们淡然许多。 对于亲戚的称谓,中国人要比西方复杂的多,爷爷奶奶、孙子有“内”、“外”之分,兄弟姐妹有“堂”、“表”之分,姑姑和阿姨也有别;

在西方,伯父、叔父、舅父、姑丈等长辈统称为Uncle,而女性长辈统称为Aunt。 当家里发生大事情时,亲戚们会一呼百应,热热闹闹地凑一块共同庆祝或商讨;可在西方,就算是你想办个生日会,也不会有多少亲戚愿意“捧场”。 人情和金钱,我们往往更看重前者,亲戚间互帮互助是理所应当,“谈钱伤感情”这句话常常被挂在嘴边;

但在西方,搭乘亲戚便车要付汽油费,使用亲戚的电话要交电话费,甚至父母到儿女家休假小住也需交膳食费。遇事儿就找亲戚,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可没有这一条。 为何西方人与亲戚的相处这么冷漠? 西方人自小就十分注重独立意识的培养,孩子成年独立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这已是西方社会约定成俗的现象。


子女与父母关系在长大后会越来越疏远,至于亲戚,更只是泛泛之交,碰到任何事情,也都不会轻易去“麻烦”别人。 西方人承认团体的界限,在于团体里的成员得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若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因此,人情冷暖不在他们的讨论范围,权利问题才是。 在西方人的金钱观里,更注重务实,无论对方与自己有无血缘关系,付出了劳动就应该有报酬,有求于人就应该给人以回报。

目前,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人反感亲戚: “亲戚再好,也有三不交”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干亲进门,不是奔钱就是奔人”。 不少年轻人吐槽“走亲戚”也不过是个形式,跟亲戚走太近指不定惹来一堆麻烦事,亲戚有难了帮一帮是理所当然,不帮就是天理难容,这让多少人谈亲戚“色”变? 东西方的亲戚观念,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你跟亲戚的相处之道又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