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送君千里 终须一别,一般驿道隔一定距离都建有亭子,避雨道别的千年的定格镜头。常常会入诗。以排遣友人情侣之间分别的离愁,古道边说明已经站在亭外远眺那个人已经慢慢融入芳草连天的天际,却总不肯离去,来一个遥远的目送……愁来自于友人的离别来自于内心的惆怅……


生于蔼庆堂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每每听到《送别》或者拉起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怀旧,深深的叹息,深深的感动,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轻狂不羁,更怀念起歌词主人一一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出生于天津,家族世代经营盐业,开设钱庄,家世显赫,可谓津门巨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且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字好文华,成年后,关心国事的李叔同思想进步,开办过文学社团,着墨并出版过大量诗歌剧本。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更开阔了视野,回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专事音乐,其间创作《送别》不朽之词作。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送别》,曾被八十年代著名电影《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送别》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堪称完美,大众垂青。语言精美,感情真挚,词境深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百感交集,引起万千共鸣,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感,如此这般,弘一大师的心血之作读来上口入脑融心怎能不泪流满面呢?!



闲庭信步20625241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这么美的句子,一读就泪流满面。只因这短短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代表着离愁别恨。

歌词的出处

这句歌词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边。

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

却终将消逝在笛外的远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

世间有谁能长久的团圆?

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

这事有谁能够改变。

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且珍惜这短暂的时间把酒言欢,

不要去想别后的寒夜孤枕难眠。

关于词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号叔同。民国五年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多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精通数国文字。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著有《弘一法师文钞》。诗作奇趣洋溢。词风豪放婉约兼具。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这首词就在集中。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一个风情才子,一个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然而在盛名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俞平伯曾如是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也成了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说到李叔同的《送别》一曲,还是有些来历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热衷音乐,对《旅愁》有较深的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家中破产与他告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有人说这首词是送给他的日本妻子叶子姑娘的。

结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别之境,芳草碧连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目送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草色连向天边,人却海角天涯。读起来怎不让人黯然泪下。


美人绝色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碧桃花下美人过


先来欣赏一遍全诗——

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解释:
第一句、写景: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来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条古道,它通向远方,碧绿的草地与天相连;这一小节诗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出了送别某亲友的一种惆怅心境;
第二句、继续写景:晚风吹动杨柳,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已经坠落远山之外。作者继续借景抒情,亲友远去了,时光也彷佛渐渐暗淡,彷佛世界都在为我唱着伤心曲子。
第三句、这一小节是直接抒发某种感触: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实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继续直抒情怀:一壶酒已经足够叫我欢乐一时,但今夜亲友离别,我的梦里将是一片寒凉。到这句为止,诗人抒发了第一层亲友远离带来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说这一句开始,等于第二段开始,第一小节是重复了最开始的第一小节诗句,完全一样,但因为后续的诗句情意表达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这种重复句式是一种情感的强调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节,即全诗的第六小节诗句,“问君此去几时来”,表述意思和情感都开始升级了,开始发问,你可以理解为问天问地之类的天问,你走了,但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回来时不要犹豫、不要徘徊。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的亲友之强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复第三小节诗句,即“天之涯……”那一小节,我如果大声朗诵这个重复的一小节诗句,我会不仅提高声音、还会让语气急促,以表达诗人借这一小节重复诗句所要表达的那种强烈的自怜自爱、对亲友远离不归、知交零落的一种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后一小节诗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是对全诗情感的一种总结、一种强调、一种深深地感慨,也是对前一小节亲友离别后的自怜自爱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续。
评价: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对好诗的评判标准,其用词用句简练、流畅、有韵味,
2、从网上搜索介绍得知,李叔同这首诗是为一首歌填的词,是可以唱的,只不过我不清楚这歌的曲子是怎样的。
3、诗的意境构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清楚地,开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强烈情感的表达、胸臆直抒,一层一层推高,一点也没有累赘的或者多余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发和表达也不繁复、啰嗦。

4、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好诗,不过还算不上是顶尖古典风格的诗,我意思和唐诗宋词中的那些经典诗词作品相比较的话,其意境的广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蕴也略显浅薄、窄小。不过它是一首歌的词,作者也不可能写的太深、那样容易陷入词句晦涩的境地,反为不美。

——回到问题上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1、看来你的泪点比较低;

2、他这句诗写的确实比较煽情,而且用词收敛,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连天”这句还叫人想起“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句,中国古代诗人的煽情诗句,实在妙不可言,如此内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李叔同是一个清末民初的人,很显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熏陶,在古典诗词方面还是颇具功力的,虽然其诗还算不上古诗词中的经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现当代来阅读,让后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绝,甚至让泪点低的诗歌爱好者泪流满面,还是绰有余裕的。

3、不少中国人连琼瑶小说都会读的感天动地、泪如雨下,李叔同这首诗、尤其这句可谓全诗最佳句子,起码也算古典诗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动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李叔同是近代的传奇,是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 作词: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歌曲《送别》。这首曲子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的片头,也出现在《城南旧事》电影中。《送别》堪称传世佳作。

李叔同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戏剧、篆刻、佛学造诣非常深。

李叔同才华横溢,是近代中影响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他在日本表演话剧《茶花女》曾经轰动一时,李叔同可以说是时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写了词《南浦月》,请大家欣赏: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秋愁千缕。

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学佛,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成为后来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的佛学大师。



弘一大师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特别是那一句“天心月圆”,更是潜藏了极大的深意,也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弘一大师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好好的去寻求和探索。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有一天和女友在会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处展位的时候,他们在放这首曲子,顿时浑身起鸡皮。女友当时在挽着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变化,问:你怎么起鸡皮了?我说没什么。她想了一会说,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听到这首音乐觉得感动。我“嗯”了一声。现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还想起那个瞬间……


叶梓风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动听而悲凉的歌曲名为《送别》,这是80年代的著名电影《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而歌词的作者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为什么有些人一读就泪流满面?我觉的则是这句诗触及到了自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感同深受。 读过之后,能淡淡的凄凉感,不禁让人想到兄弟知已分别之情和恋人之间的分离的伤感。能够调动人的情绪。

而长亭古道边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至天际。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山水叠嶂。

说芳草连天了,一个连字,写出了是天涯,友人将别了,草那么绿和天连在一起了,从此也就和友人天涯相念,读来不禁惘然。



生命当中有些知己朋友,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而能留在身边的能有几人呢?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这是自古以来都无法改变的事情。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至天际。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月,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趣学文化


这是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听到就想起母亲,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时一人独自去母亲的墓前,用手机反反复复的放这首歌,虽然她听不到,但此时此刻,在歌声中,仿佛母亲仍与我同在。弘一法师这样的大师再也不会有了,但他所作的这首歌词将留芳百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