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剛:對中美關係在疫情後有所改善的預期迅速消散

安剛:對中美關係在疫情後有所改善的預期迅速消散


安剛:對中美關係在疫情後有所改善的預期迅速消散

安剛:對中美關係在疫情後有所改善的預期迅速消散

安剛:對中美關係在疫情後有所改善的預期迅速消散

兩個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擴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政府和全國民眾正全力投入抗擊疫情的戰鬥之中。

為推動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幫助政府、企業、社會妥善應對由此引發的各方面問題,盤古智庫迅速反應,組織包括學術委員、研究員等在內的智庫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從1月23日(農曆大年二十九)開始,盤古智庫陸續向有關機構提交內部建議10餘份,包括《盤古智庫關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四十五條建議》等。同時,向社會公開發布疫情影響分析和建議70餘份,包括《疫情過後,中國經濟怎麼走和我們怎麼辦》(1月31日)、《各地扶持中小企業政策措施觀察報告》(2月6日)、《關於疫情後經濟恢復的若干建議》(2月12日)等,得到了各方的積極反饋。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安剛,文章來源於《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 2020年1月2月(合刊) 總第八期。


安剛:對中美關係在疫情後有所改善的預期迅速消散


一、新冠肺炎爆發後美方挑起諸多摩擦事件


頗具諷刺意味的,中美關係沒有因正在全球擴散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合作需求而有所改善,兩國之間的相互厭憎情緒和政治信任赤字反而繼續擴大。


對過去近兩個月內發生的由美方挑起、中方做出外交反應且中國媒體予以較多關注的摩擦事件,列舉如下:


——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率先從武漢撤僑,率先採取斷航、限制中國人入境等措施,美國商務部長羅斯1月30日在接受訪談時說中國疫情“有助於”加速工作機會迴流。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埃斯珀、眾議長佩洛西等人在出訪中亞、歐洲、非洲和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極力遊說,拉受訪國與美國站在一起形成統一或協調的對華戰略,重點壓盟友拒用華為5G。


——美國繼續在南海和臺灣問題上挑戰中國主權安全和戰略忍耐力。1月25日中國農曆新年第一天,美國海軍“蒙哥馬利”號瀕海戰鬥艦擅入中國南沙島礁鄰近海域。2月初接待臺“副總統”當選人、民進黨的賴清德訪美(另傳美臺已在為蔡英文5月第二任期就職後訪美做準備),2月12日美軍派出三架飛機繞臺巡航(似是對2月9日、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架戰機繞臺飛行的回應)。2月15日,美國海軍一艘作戰艦由北向南穿行臺灣海峽,這是美艦今年第二次穿臺海,第一次由導彈巡洋艦“夏洛號”在1月17日進行。


——美國國會繼續採取干涉中國內政的立法行動,1月底眾院審議通過“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另據中國媒體報道,蓬佩奧在訪問中亞時也在利用所謂“新疆問題”挑撥中亞國家與中國的關係,煽動、扶植非政府組織從事反華活動。


——2月初,《華爾街日報》評論版刊發一篇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評論文章,其種族主義色彩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升級為外交事件,該報拒絕道歉。


——2月19日,美國國務院宣佈把5家中國主流媒體在美分支機構按照外國使團來對待,要求它們登記在美僱員和財產情況。


——美方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選舉問題上阻撓中方候選人當選,其在國際場合的“逢中必反”進一步擴大。


二、中方對美採取就事論事兩手策略


同一時間段,中方處理對美關係繼續採取就事論事的兩手策略。


一方面,與美方就雙邊關係重大問題保持溝通,2月7日中美元首通電話就新冠肺炎疫情和經貿問題交換意見。按步就班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2月14日起調整對原產美國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的加徵關稅措施,2月21日公佈第二批對美加徵關稅商品第一次排除清單。


另一方面,對美方損害中國利益和尊嚴的行為做出反應。2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宣佈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2月24日,中國政府旅遊主管部門發佈提醒,以“美方的過度防疫措施以及美國內安全形勢,中國遊客在美屢遭不公平對待”為由要求國民近期“切勿前往美國旅遊”。


儘管美國駐華使館和國務院多次宣稱美國政府協調了大批對華援助,但中國外交官對美國“過度反應”“落井下石”“自私自利”“藉機擴大中美脫鉤”的點名、不點名批評基調沒有明顯改變。


與此同時,中國軍事力量沒有也不可能因國內集中抗疫就放鬆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的姿態。除近海正常巡演外,2月18日由4艘軍艦組成的中國海軍編隊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在夏威夷附近國際海域舉行遠海訓練。


三、新冠疫情期間中美雙方並未放鬆相互博弈


新冠疫情防治本有潛質成為中美關係不斷惡化趨勢的緩衝劑,兩國相關專業機構間確實開展著功能性合作,美國商界、非政府組織、華人捐贈的物資也在源源不斷進入中國,但勢易時移,在戰略共識失散、經貿合作失能、熱點協調失焦、人文交往失勢的年代,中美關係的動力真空遠非公共衛生合作這樣的領域所能填補。


形勢發展的線索顯示,特朗普政府和美國右翼按步就班繼續推進其聚焦競爭的對華戰略調整及相關國內國際動員,甚至有利用中國的暫時困難擴大己方有利條件的衝動,中美雙方均無意放鬆相互博弈,兩國關係繼續在“行動-反應-再行動”的循環裡螺旋向下。


一國的戰略思維深受其戰略文化影響。中美兩國的戰略文化存在顯著差異。中國戰略文化對“道”和“義”的強調自古有之,近代以來更因長期處於劣勢和守勢而心理敏感。當中國發生內部危機,外部對手繼續挑起摩擦而不加收斂,中國對對手行為的敵意判斷會成倍放大,日後的回擊也會具備更多“道德合法性”。


美國的戰略文化逐利且短視,到特朗普任上就更加實用主義,其既定戰略議程不會因對手內部發生的問題而輕易改變,要調整也會經歷一個相當滯後的過程。


新冠疫情期間,即便美方針對中國的一些動作是常規性、部門性、程序性的,對中方的心理衝擊也是實實在在的,不可避免地要對“後疫情時期”的中國對美政策演變產生直接影響。至少,照目前態勢發展,疫情過後,中美相互厭棄的情緒將成為常態。如果說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失動了戰略動力,從奧巴馬執政後半段起漸失物質動力,那麼現在正在發生的事開始抽去其精神動力。


四、中美脫鉤將引發全球性危機


“中美關係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這樣的話在兩年前美國國內涉華戰略大討論正酣時,雙方戰略界就反覆提及。現在,中美關係這輛“滑車”似已開過“十字路口”,駛上通往惡性競爭、全面衝突的單行道,並非一兩起可以提供合作機會的突發事件所能扭轉。


就算新冠疫情能用不太長的時間消散,中美雙方採取一些措施加以修補,但它提示的一個問題卻是長期性的,終需未來中美兩國做出回答。這個問題是:中美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相互“脫鉤”,在疫情實際“演練”中進一步擴大的“脫鉤”之勢會否發展成為系統性“脫鉤”?


美國各生產行業正按政府要求重新評估供應鏈,美國以外的一些國家比如越南、韓國也在這樣做。疫情期間,美國國內有人推動禁止向中國出售大型幹線飛機發動機,被特朗普叫停。針對中國政府吊銷《華爾街日報》駐京記者記者證,華盛頓正在討論是否驅逐中國官媒駐美記者作為報復。


看得出來,推動“脫鉤”的能量是如此具體,通過一件又一件事進行,這件不成那件成,最終溪水匯成洪流,沒有足夠的政治意志無法遏制。而如新冠病毒與人類長期為“伴”,國與國之間重新築高的藩籬持續存在,一場更深層次、更大範圍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將不可避免。


這才是目前擺在中美關係面前的真正危險。


另一個問題是,當世界需要各具優勢和條件的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治理大國發揮作用的時候,兩國卻拘泥於彼此競爭和纏鬥、相互猜疑和算計而不能形成合力,這不僅會令國際社會失望,也終會損害中美各自的領導力,並加速現行國際秩序和全球體系的潰破。國際社會成員最終會在體系廢墟中各自做出選擇,但種選擇恐怕將不是非中即美的。


未來很不樂觀,努力不能停止。就算滑過了“十字路口”,從“路口”到“懸崖”邊上還有一段距離,雙方也是可以通過坦率的對話、有效的管控和不同領域的功能性合作設立一些“關卡”,阻止中美關係成為“脫韁野馬”。


而在開啟“後疫情時代中美關係”之前,我們需要再次自問: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美關係和外部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