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写出来就是浪费读者的时间",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孤山杜康酒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说,第一,如何定义正能量;第二,读者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作品。如果仅把歌颂,鼓励,描述事物好的方面的作品定义为正能量,而且读者只喜欢这些作品,那可能好多没有这些元素的作品确实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但如果读者把能够促进人们追求真善美这个元素看做正能量,那所有包含这些成分的作品,无论它是激昂的,悲伤的,婉约的还是沉静的,都应该算正能量作品,显然,它也是有营养的文化,而且如果读者也喜欢读,那就不算浪费读者的时间。


时光平凸镜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对真相的探寻,才是正能量!


今说胡说


从医30多年,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负能量,

痛苦的病人和愁苦面容的病人家属。

有的可以治愈;

有的只是好转;

还有的根本就是无效。

我们不是也在浪费病人和浪费自己的时间麽?

人总是要死的,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可我们偏偏要违背它,

一位老者说过:

“医学原本就是反科学的!”

是不是我们这个职业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心理医生张彦平


太过绝对的东西都是自欺欺人。

我的意思就是不认同这句话。

什么是正能量?

所谓的正能量,便是在社会里面的主流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流价值观是会改变的。

以前讲三纲五常,女人需要依靠男人生活,现在呢?是不是也要遵循着这样的价值观呢?

以前黑人是奴隶,是可以随意剥夺他们任何权利的。那现在呢?

所以,所谓的正能量不过只是一个时代的普遍认可,并不代表长久。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肯定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

代表社会,反映社会的文学作品才有生命力,无关价值取向

《金瓶梅》已经问世便成为禁书。但并妨碍它被广泛关注,越禁越多,即便是现在,人们对它还是带着有色眼镜,但并不妨碍她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即便是《红楼梦》也要让它三分?为何?

因为它是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大环境下的历史艺术化的体现。所以,即便它里面没有太多的正能量,但也不能磨灭它的价值。

所以,简单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代表文学的全部。

正能量是相对的,生活是绝对的

《废都》是现代金瓶梅,它宣扬了什么精神?

《茶花女》,一个妓女的故事能表现多少正向的东西?

《红与黑》,于连这个专门勾引良家妇女的投机分子有多少正能量?

《红高粱》,土匪和寡妇的故事有多少正能量?

《黄金时代》,一个下放知青和当地女青年没羞没臊的故事有多少正能量?

……

正能量是相对的,而真实的生活才是文学的主流。

世界不变的真理就是世界在不断地变化

世界是矛盾统一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的世界里,很难确认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在一定条件下的绝对,就会成为笑话。

文学可以是积极的,但不代表消极的文学作品就不是好作品;

文学可以是单一的,但文学的多样性就更值得期待;

文学可以是不变的,但生活的不变变化,肯定会带来文学作品的不断发展。

所以,在文学自有其生命力的情况下,不要武断地判断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武断而且自欺欺人的。

文学作品有时候并不只受作者的控制,是和作者共同成长的。

所以,停止这样的自以为是吧。


疯哥哥l


没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写出来浪费读者的时间,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或者说是有道理的。阅读没有正能量的作品,不仅浪费了读音的宝贵时间,有时甚至是反面的。

一部正能量的文学作品,一篇正能量的文章或诗词歌赋,都能给人带来一种最美好的精神享受,而且还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向上的乐观情感与动力。给人们以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个物理学科的专用名词。是针对负能量而言的。而延伸至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中,正能量的作品被比喻为一种能对人的心里活动,思想或思维能力产生作用的能量场,通过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量,而能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能量,从而更加积极向上,选定目标,积极进取,努力攀登,百折不挠奋勇向前,为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那么负能量的作用恰恰是反作用的。

所以我们说,没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写出来说浪费了读者的时间,这句话是对的。而没有正能量的作品,产生的负能量对社会是无益,或者是反向。



春风千里有知音8


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交流一二。


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说文字、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是用来承载文化、传递文化,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就指出“道”,就是“明德”。

先秦诸子中的荀子(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当年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观点。这个“明道”,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明德”,意思一样。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哲学著作——《通书》,解释前人观点,并提出“文以载道”的理念。理旬系统、完善的阐述、解释了前人的理论观点。


  • 文人的使命,就是继承中国前辈传递下来的智慧,学习、吸收、力行、化为己用,并且利益社会、他人,将这种智慧继续往后世传递。

  • 如果写出没有正能量的作品,不但是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


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是谋财害命”。


  • 可见得有见地的文人,即不会写出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更不会去浪费时间去阅读。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书香居


这种说法第一次听到,鲁迅先生曾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流言家看到了闺阁秘事。”如此来看,一部《红楼梦》,经学家可能要读一辈子,流言家也会时时浏览、乐此不疲,那么觉得浪费时间的,可能只有道学家。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很多人斥之为“阴谋论”。它是否算负能量,我至今也不知道。但是通过这部书,我自觉获益匪浅,没觉得浪费时间,反而几乎如饥似渴。


三维看历史


本人觉得到底什么才是正能量,这个都是没有有办法分辨出来的。那么既然无法分辨正能量,又怎么能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呢。

比如那些所为网上的正能量,到最后缺变成毒鸡汤,一个本身拥有正义感的人看到,走到哪里都是正气凛然,一个心怀不轨的人却会,走到哪里都是一肚子坏水。关键是看这本书后,看书本人如何使用那才是真正意义的能量。

讲个故事,有个人看了一本书后突然发现,原来我终于知道如何做好一门生意,于是起初不停的努力,辛勤的工作,发现于事无补,正在痛心疾首时看到另一部作品,又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因为不知道这些事情导致了自己的亏损,于是开始投机取巧,慢慢开始偏离作品带给他当初的感悟。

当他在成功时再去看些文学作品时,他会觉得这些作品都是再说废。所以我觉每看一本书时,自己的心里都是再去悄悄发生变化的。书不会去找你,只有你会去找书,当你不明白的是后,回去找一本符合你现在状态的书,来进行了解,那么也就不分好坏了。写书的人觉得自己是正能量,看书的人觉得不是正能量,谁都没错关键是立场。

每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需要符合每段历史的特性,当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总会有后者会用当代的观点去评判某些作品。当你没有站在当时环境下,没有理解他当时的创作意图和心态时,是不能体会。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用良好心态感受作品,平和的心态感受生活,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正能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正能量的作品,又和谈负能量的书籍呢。只能是个伪命题罢了





阳光下的黑色幽默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辨析一下什么叫“正能量”?作为个人情绪和社会中的一种:一般观感,理性反应,以及对事物的评价,这一方面,或许存在正能量,以及它的反面“负能量”的这种对比。

比如说,对环境遭到污染的厌恶。对,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反感,对一些社会状态的批评等等。个人情绪方面的反应,或许是“负能量”吧!抑或,对一些积极事务的向往,对美丽风景的陶醉,对高大正直人品的欣赏等等,个人的一种情绪上,积极观感 ,舒适阳光。你可以说是“正能量”,这是一种社会学的概念,或者说是个人情绪的一种反应。

然而,在文学中,恰恰看似“负能量”的内容,凝聚了强大的内涵冲击力与表现力。所谓,悲剧故事,在“观感”与“情景”上,都是“负能量”的表述。而悲剧作品,也恰恰是文学类型中,社会辐射力最强烈的一种。

路遥的《人生》血泪斑斑的一段中华民族特定历史的描绘,折射了中国民族的奋发精神,和坚韧性格。如果说它是“负能量”的话,恰恰是这种“能量”,激发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外溢,引发读者对我们民族性格的一种反思。达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渲染与内涵冲击。

当然了,这样的作品太多太多了,昨天晚上翻看了古华的《芙蓉镇》触目惊心!通篇充满了打引号的负能量情绪。从秦书田、胡玉英的悲痛经历中,我们真的体会到了荒唐社会荒唐历史,所揭示的荒唐人格,和荒唐文化积淀。如果说这是负能量的话,那么恰恰是这种负能量,才凝聚了这部小说——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所以说文学作品的负能量,绝对不能跟社会观感的,不能讲个人情绪,相提并论。不能做这样类比。

那么,另一个角度看,“负能量”的文学作品,(抑或说悲剧类型作品)是文小说中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

若要说”浪费读者时间”,则是那些: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的内容,以及脱离文学真实的“负面”内容。





我致说自话


这句话是不对的,而且是愚蠢的。这种武断夹杂着傲慢与偏见,是幼稚可笑的,是没有素质没有修养的表现。首先,什么是正能量,不是因为某个人说了算。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对正能量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人高高在上,坐在人民头上指手画脚,有的人养尊处优,享受悠闲时光,更多的人在生活的压迫下挣扎喘息。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不一样的。那些坐在社会高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总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需要稳定的秩序来保证这些既得利益。而那些在社会底层为生存竞争的人们,他们需要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解放。

本来想多说几句,又怕说出来不能通过审核,算了,不说了。剩下的话,朋友们自己想吧。如果有兴趣,不如看看我的长篇连载《诗的花朵》,不要误解,这不是诗集,是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