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13万退回12万,为拒绝“超自身能力捐款”称赞

据报道,近日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来了一名访客,他戴着口罩,手拿一个黑色塑料袋,径直走进镇疫情防控办,将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镇工作人员手里,便转身分开。

工作人员翻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沓现金,估摸约有近13万元钱。在获知该男子一家7口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的状况之后,镇、村干部思索到他的家庭经济现状,几经推辞、解释,最终折中为婉拒他的12万元捐赠,承受了他9273.4元捐赠。

捐款13万退回12万,为拒绝“超自身能力捐款”称赞

↑ 捐款男子,图据 杭州日报。

“一方有难八方援助”,在疫情防控的十分时期,各地纷繁涌现了爱心捐献活动。心存好心的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疫情较重的地域加油。

爱心的活动暖和人心,但一些贫弱者的大方解囊,却令人有些五味杂陈。93岁的抗战老兵明学纯捐款时说,“只要1万5千块钱,钱不够,向女儿借5千块钱”;87岁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攒了30多年的积存20万元;还有一位退休环卫工人捐出10万元积存后,卡里只剩十几块钱……

慈悲以自愿为前提,无论老少,不分贵贱,人人皆可各尽所能,行善济世。只需老人具备完整民事行为才能,有报答社会的意愿和相应的经济才能,当然就不用回绝这样的好心。但假如捐款会影响到正常生活,乃至可能堕入“捐赠致贫”的困境,就要另当别论了。

关于这样的“超才能”捐款,假使安然承受,不只是对捐赠者的不担任任,更会误导公众。假如“超才能”捐款被树为典型,也会招致道德绑架,令公众堕入终究捐几的两难境地,让公益的慈悲偏离轨道。

真正的贫穷,是不愿意付出。慈悲捐赠本当论心不管迹,不以钱财论英雄。在这样的情形下,婉拒“大头”承受“零头”的做法,博得了公众的分歧肯定。婉拒“裸捐”,这种人性化的处置方式既尊重了善心与义举,又充沛思索到其家庭实践状况,不只不会影响好心的传播,还对慈悲具有示范价值。

网友在被倾尽一切的善举和大爱打动的同时,也为体察民情的退款点赞。公众的赞扬,亦是人心向善的表现。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国度有充沛的资金保证,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也能提供善款,抗疫一线永不嫌多的便是爱心。献爱心的通道对一切人都是敞开的,但捐款也要量入为出,不宜超出本人的才能。普通人的捐赠,不在于钱多钱少,更关键的是汇成爱的激流。

捐款13万退回12万,为拒绝“超自身能力捐款”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