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13萬退回12萬,為拒絕“超自身能力捐款”稱讚

據報道,近日杭州蕭山瓜瀝鎮政府來了一名訪客,他戴著口罩,手拿一個黑色塑料袋,徑直走進鎮疫情防控辦,將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鎮工作人員手裡,便轉身分開。

工作人員翻開一看,裡面裝著一沓現金,估摸約有近13萬元錢。在獲知該男子一家7口全靠收廢舊物資維持生計的狀況之後,鎮、村幹部思索到他的家庭經濟現狀,幾經推辭、解釋,最終折中為婉拒他的12萬元捐贈,承受了他9273.4元捐贈。

捐款13萬退回12萬,為拒絕“超自身能力捐款”稱讚

↑ 捐款男子,圖據 杭州日報。

“一方有難八方援助”,在疫情防控的十分時期,各地紛繁湧現了愛心捐獻活動。心存好心的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疫情較重的地域加油。

愛心的活動暖和人心,但一些貧弱者的大方解囊,卻令人有些五味雜陳。93歲的抗戰老兵明學純捐款時說,“只要1萬5千塊錢,錢不夠,向女兒借5千塊錢”;87歲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攢了30多年的積存20萬元;還有一位退休環衛工人捐出10萬元積存後,卡里只剩十幾塊錢……

慈悲以自願為前提,無論老少,不分貴賤,人人皆可各盡所能,行善濟世。只需老人具備完整民事行為才能,有報答社會的意願和相應的經濟才能,當然就不用回絕這樣的好心。但假如捐款會影響到正常生活,乃至可能墮入“捐贈致貧”的困境,就要另當別論了。

關於這樣的“超才能”捐款,假使安然承受,不只是對捐贈者的不擔任任,更會誤導公眾。假如“超才能”捐款被樹為典型,也會招致道德綁架,令公眾墮入終究捐幾的兩難境地,讓公益的慈悲偏離軌道。

真正的貧窮,是不願意付出。慈悲捐贈本當論心不管跡,不以錢財論英雄。在這樣的情形下,婉拒“大頭”承受“零頭”的做法,博得了公眾的分歧肯定。婉拒“裸捐”,這種人性化的處置方式既尊重了善心與義舉,又充沛思索到其家庭實踐狀況,不只不會影響好心的傳播,還對慈悲具有示範價值。

網友在被傾盡一切的善舉和大愛打動的同時,也為體察民情的退款點贊。公眾的讚揚,亦是人心向善的表現。

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國度有充沛的資金保證,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也能提供善款,抗疫一線永不嫌多的便是愛心。獻愛心的通道對一切人都是敞開的,但捐款也要量入為出,不宜超出本人的才能。普通人的捐贈,不在於錢多錢少,更關鍵的是匯成愛的激流。

捐款13萬退回12萬,為拒絕“超自身能力捐款”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