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新大风歌


食品站、粮站工作人员。供销社售货员。邮电所的话务员。赤脚医生。全国供销社到各村分开代售点的村级代售员。

放开以来,食品站第一个受到冲击。猪肉放开,再不受每个村组每年向国家交售多少头猪的任务。号称食品站,也就是杀猪卖肉。农民不交猪,就没营生了。当时的食品站有正式职工,也有聘请的。聘请的哪来哪去。正式职工由国家安置。

粮站步食品站后尘。猪取消摊派,粮站还有过一段时间征粮。记得有哪么几年,送粮给粮站不收。因为粮仓堆满放不了了。至少我老家是那样!我记得我们哪粮站全是上了年纪的,其中还有南下的。估摸着这些人也该退休了吧!

供销社生存时间较长。但各村的代售点基本没活多久,全早早夭折。供销社,虽然允许私人开店贩物。供销社毕竟挂的是公家牌子。大多人还是相信公家、公有制。何况当时较紧的生产资料还是通过供销社划拨。我应该没记错。是1984年了,乡下亲戚还要我帮他们买化肥。通过供销社的熟人,给他们弄了些。另外,供销社还实行改革,谋求股份制又是几年。供销社女士较多,这些人后来怎样,真还不太清楚。

邮电所的话务员下岗应接近了二十一世纪了。我是这样想的,我家的电话座机1994年装。要没记错,手机哪时有也有了,是模拟机。数字机又是几年之后。全部用上手机又是数年!当时的一个话务员已有四十好几,家在县城。没人找她挂电话、拍电报她也应退休了。

要说混得后面比前面好的,当属赤脚医生。除非是南郭先生。所有的赤脚医生,都比集体时混得好。吃五谷杂粮人哪不生病!多数村组离乡卫生院远。就算近,乡卫生院也没这么多医生出诊。赤脚医生从一开始就是这一初衷,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好多年老的,生病不能走动的,还有半夜突发疾病的,带着娃儿的,一有毛病,第一想到的就是赤脚医生。从前拿工分看病,现在的现钞问诊。你只要有医术,就有人请。没人会欠钱!我知道的,我待过的哪个村,赤脚医生父传子。是第一个到县城买房的!当然,不得不承认,人家医术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此外,还有兽医、广播员、农科站等等!兽医转为国家体制,老了有份保障。广播员有的转正,大多解散,没存在多久。农科站,分田到户就解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