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是不是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

摄彩7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两首才是红楼梦一书中诗词的巅峰!

看懂了这两首诗,也就清楚了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

至于《葬花吟》这首诗,水平高不高,我不评价。时间能证明一切。

好的诗歌,千年流传。《红楼梦》成书不超三百年,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看这书?

我相信再过两百年,那时的中国小孩子定然还会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但《葬花吟》这诗,估计只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或者资深的诗词爱好者才会直销和注意了。


天之重云


《葬花吟》在红楼梦诗词中算得上巅峰之作,但也有其他的可以媲美,比如《桃花行》等等。

首先,《葬花吟》洋洋洒洒,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此大篇幅的字字见悲,句句带血的诗绝对是直击人心,想象力丰富,情感悲戚浓烈到了极点。尤其是偏后面的几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将黛玉的孤苦无依的身世、单薄多病的身体状态、对宝玉感情的不确定产生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发挥到了极致,令人哀叹。

其次,同样是黛玉做的《桃花行》,毫不逊色。宝玉经受住了种种试探,黛玉才真正确定宝玉对自己的感情,一句“你放心”让黛玉已生心安。但是看看这几句,“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除了黛玉还能有谁能有如此情思和哀婉的语调,终究预示了宝玉黛玉的爱情坎坷,不会有善终。宝钗和宝琴堪忧能力作出此诗,但肯定不去作。

再者,除了这些充分预示黛玉命运的悲情诗,还有许多其他的诗词也很精妙。如薛宝钗的《临江仙·咏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得不说白钗真的也是才华横溢,命题作文的能力又有积极向上的格调其他人真的比不了,这个她的家庭个人追求是高度契合的,花中富贵的寓意更是明显。

其他的不在列举,总之《葬花吟》在红楼梦诗词中算得上巅峰之作,但也有其他的可以媲美,《红楼梦的》作者真乃神人。





秋阳读线装经典


随笔随意回一回忆讨论这个问题,最初描写黛玉是三言两拍式直白她五岁,贾雨村做了她老师,一年多母亲病故,林如海托雨村送黛玉进京去贾府寄养,见到宝玉时的黛玉也就七岁,宝玉满打满算也就九岁吧!什么就称谓为青年公子了,两个人在小说中的出现对话太老成了,不像话,好似十二三岁一样,在古代这都到男女婚娶年岁了,作者的描写真古灵精怪时空错乱的,八七版红楼电视导演没上作者骗,直接就青年版宝黛玉一直演到底了!

到了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时间应过了五年,宝玉十四岁,黛玉十二岁,身体发育有了情愫要激发了,各种青春思潮泛起惆怅忧郁,环顾贾府大观园,宝玉是最好对象了,因为晴雯故意不开门而导致绝望情愫作出的葬花吟,虽然不是独一无二但绝对是空前绝后的,把中国少年女子最忧郁的情怀意境都写绝了,近三百年来,黛玉的音貌风情如影随形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徘徊葬花吟诗悲泣,变成文化记忆中的艺术形象了!真要永垂不朽了!

红楼梦小说故事跨度是十年八年吧,黛玉死时算十七岁,宝玉出走十九二十,晴雯死十六岁,我以前估大了二三年,都是受红楼电视剧影响了,黛玉啊!小黛玉!永远都代表了我们少少少年时失败得不到的最纯情美好的初恋小女孩回忆吧!





嘉哥64


我认为评价的最好的一句,是木心先生所言:“《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私以为这句评价极为公道,因为木心先生没有站在一个诗人的角度来评价曹公,而是站在了一个小说家的角度。

以《红楼梦》中最负盛名的《葬花吟》为例,如果把它看作是林黛玉的诗,那么非常符合黛玉这样一个少女多愁善感和她自身伤春悲秋的性格,也符合黛玉的思想水平和遣词造句的水平,与黛玉的《桃花行》等其他作品也互为映衬。

但若是将它看作曹雪芹的诗,便觉得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文人,这样的作品是平平的了。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首诗的叙事性和表达情感上尚能自圆其说,但就其艺术性而言,是不够成功的。

首先在它的思想表达上。同样是伤春悲秋,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它只是围绕着葬花时人物的所思所感来写,范围比较狭窄。

句中的“燕子来去”“杜鹃啼血”甚至是“花谢花飞”,都是伤春手法中比较常见的,在意向上没有标新,同样在思想中也没有立异,而是多用“愁”“怜”等字,如其中“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等,都透露着一种少女自怨自艾的情感,而没有更加升华拔高。

包括在最后的思想表达“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也不过是黛玉一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且明显是情胜于理,比起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最后两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意境之高远,余韵之悠长,自然高下立现。

但正是这样的“先天不足”,使其无比的符合潇湘妃子这样一个形象。时常有人将《葬花吟》与《代悲白头翁》相比较,又会出来许多人阻止说这两首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何苦比较,又说这首诗放在整个清朝也不过是二三流之作。

但其实换一种思路,它的格局虽小,对于黛玉一人来说已经足够,一位久居闺中的少女,即便灵魂自由思想高尚,也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刘希夷一般的阅历与格局。

《代悲白头翁》虽好,但终究不能出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之手,即便曹雪芹真的写出类似刘之作品,放在黛玉身上,反倒令人察觉不对;它的升华亦不高远,却让人一见便知是黛玉所做,而非宝钗探春之人作品,在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难道做到这样还不算成功么?

其次是在它的结构上。由于歌行篇幅较长,对于其结构的明确性和层次感要求自然更加严格。简单来说就是叙事、抒情和说理三部分要流畅明了,才不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然而《葬花吟》明显不符合结构上的严谨,其中叙事抒情写景全部揉杂在一起,虽然有情景交融之感,但是结构上却是比较模糊。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在反复提及同一场景,甚至连情感表达也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还是一个意思。

如其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几句,最终想表达的也不过是“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而已,并没有多少结构上的价值。这样的反复渲染,未免冗长。

但若再把它放回水中呢?请试想这样一个场景,林黛玉看到满天落花,悲从中来,手把花锄将花瓣轻轻葬去,随口成诵,敷衍成篇。她当时所关注的,也只不过葬花一隅,所思考的也仅仅只是自己的命运。

想到自己如同桃花一样不论多么尽态极妍,最终也不过是落花流水随春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结构上的窄化,虽然情感表达显得模糊糅杂,但却更加凸显了当时黛玉的无力,与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挣扎,如何去要求她悲天悯人放眼天下呢?

所以既是水草,还是放入水中的好,取了出来,不但观者有许多恶语评价,水草自身少了滋养,也会失了从前秀美活力。











追梦小卒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内容涵盖万物,也不乏让人称道的诗词。其中的诗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示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的,比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判曲;另一类是作品中人物的创作,比如菊花诗、海棠诗、《葬花吟》、《芙蓉女儿诔》等等。

在所有的诗词中,《葬花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林黛玉自伤身世的代表作。这首诗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首诗是黛玉的“诗谶”。林黛玉面对花开花落的自然交替,没有喜看新枝的欢悦,却有“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的感慨和一种对自己命运的担忧,继而触发了“何处有香丘”内心的呼喊和“未卜侬身何日丧”的悲哀。林黛玉以花落喻人亡,想的很多,隐喻了很多她对自然界万物更替的独特感受(明媚鲜艳能几时;花开易见落难寻等)和联想(红消香断有谁怜;他年葬侬知是谁? ),体现了她对人生命运的极度悲观的感受——既是对当前境遇的不满和悲观(寄人篱下),也是对今后生活的担忧和无奈(谁人可托)。更是其性格中主要成分的凸现——悲己及物和怜物及人。当“花落”和“人亡”被同时提及和视为同一结果时,悲伤、无助、甚至愤恨的情愫便弥漫全诗。

同时这首诗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结局凄凉,最终“花落人亡两不知”。

但是《红楼梦》中诗词众多,最好的是哪首并没有定论。像林黛玉的桃花诗,宝黛的咏白海棠、咏柳絮的诗,赏菊问菊的菊花诗,还有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妙玉最后结局的诗等,都有大家欣赏的名句,各有各的好,不能按某一种标准排出上下名次。“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首诗最好从来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




醉眠芳草


谢敬!

《葬花吟》,是不是《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

确定的说,是《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之作!曾经听红学专家说过,《红楼梦》诗词个个经典,但要比起《葬花吟》的特殊意义来讲,还是《葬花吟》为魁首,

它不但让我们清晰的看懂了林黛玉的一生起始是个什么样子,还把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牵引出来,总体来说,《红楼梦》,它的主题是围绕着宝黛爱情而展开的,俗话说,就是以宝黛为主角!

那么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曲《葬花吟》,道出了不仅是黛玉的悲哀与悲剧!这首《葬花吟》不正是《红楼梦》群钗里的魂吗?!她们各个魂归何处??都是花落人亡两不知?那您说,这《葬花吟》!是不是《红楼梦》诗词的巅峰之杰作呢?我说肯定是!



以上我已经阐明观点!也可以这么说,《葬花吟》可算是《红楼梦》之魂!其真正的含义就在于此!!

!!《葬花吟》!更具有点睛之笔!


(谢悟空!谢阅)!(千眼看红楼!不同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原创于3、12)!完稿!(通俗易懂,请你来看,敬请指正)!🙏🤝!


(群钗非裙钗)!


转运中的幸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红楼梦虽只读了几遍,然而那曲《葬花吟》却早已深藏心间。读来字字皆是泪,字字皆是血。千百年来,有哪一个女子能够如林黛玉般懂落花呢?

落花落地无人收,只因黛玉何太迟。黛玉,这个漂零如落花的女子,不仅有天使般美丽的容貌,感情更是何等的细腻!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看到凋零的落花,又怎能不为之感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呢?又怎能不感叹自己命运的孤苦,寄人篱下的辛酸呢?我想尘世间的女子泪洒落花,愁对明月皆因太聪慧了,又更何况黛玉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呢?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开本是美丽的,然而世间美丽的东西注定是受到太多的苦难的,一年的日日夜夜里,风霜雨雪无一不在摧残着花朵。花儿尚且如此,更何况黛玉这样绝美的女子呢?难道就因此要注定要一生坎坷不平,颠沛游离吗?“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花有重开日,纵使美丽是短暂的,仍然有再次美丽的时刻,然而,女子呢?纵有国色天香,倾城之容又能灿烂多久呢?一旦红颜老去,娇艳不再,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此生只愿化作落花一朵,一杯净土是归途,此生本是花一朵,纵然来的时候如莲花一朵,去亦要洁白无瑕。只因天尽处,未见香丘收落花。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落花是幸运的,至少尘世中依然有黛玉这样的女子是知音,能在香散一地的时候有个好归宿,世事茫茫难自料,他日我凋零了有谁知呢?举世皆浊笑黛玉葬花,他年又有谁是她的知音呢?谁又能在坟前加一把土,献花一朵呢?读到此处,泪湿青衫,心中尽是生态漂零死亦难之感,情不自禁为葬花女子轻吟一曲葬花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生如夏花,死如落花。滚滚红尘,有谁知她此时情?莫怪游人笑落花,天涯海角知音本难觅,一朝春残花落人亦老,身已是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唯有悄悄的找一处香丘,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就是黛玉,一个为爱痴狂的女子,一个"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的女子....


謀略國學


葬花吟里脂胭泪,木石盟前杜宇春。

在小可看来,《葬花吟》堪称旷世神作,称之为跨越时空的女子诗词巅峰也不为过。《红楼梦》里的诗词极多,但大多数都是作者模仿女子所做,顶天是《随园诗话》里那些作品的水平,情感有余,艺术不足。那几首菊花诗意胜于诗,螃蟹诗有佳句,香菱作诗第三首只有一句有唐人气韵,剩下的五美吟相当耐斯,秋窗风雨夕是男人伪作。其余诸诗,不过尔尔,尤其是《题帕三绝》简直恶俗!

唯独这首《葬花吟》,小可愿以头颅担保,这绝不是曹雪芹(或本书作者)所写,因为男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写不出与才情无关,与天份无关,天生就没有那种细腻入骨和柔情似水,如何写得出这断肠之作。哪怕是姜白石,周美成,纳兰容若来写,也是枉然!

诗人写诗喜欢伤春悲秋,所伤所悲者不外乎落花而已,李义山顶多是叹息一声“肠断未忍扫”,晏同叔只不过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周美成更是站在那里静静发呆“簌簌半檐花落”,姜白石有些害怕和伤心所以写了“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到了纳兰容若无非是伤了离别“落尽梨花月又西”,不难看出,这些文人,看到落花,只是忧愁,只是黯然,只是流泪。

只是看着而已!

唯有黛玉一人葬花!

抛开诗里葬花和林黛玉的契和,单单葬花字,前人就不曾写过。一般而言,只要前人不曾写过,必为名诗!

唐朝之后的诗人有很许其实很牛,他们能写出许多唐诗来,为何偏偏不写,最大的原因是不想重复,不敢重复,重复前人的技巧,创意,思路,布局,怎么看都是一个笑话。

《伊州歌》一出,后代诗人便不敢用动作描写来思念在战场上的夫妻。《陇西行》一出,后代诗人轻易不敢用“可怜……犹是”这个组合写诗,而到了《枫桥夜泊》这种神诗一出,后代无人敢在姑苏城外夜泊赋诗,赋了也不敢四处张扬。

无他,拾人牙慧,智者不取也。

《红楼梦》把葬花吟传了出来,正合书中的“传诗”之意,更让人膜拜的是,这葬花吟只能是林黛玉有资格写,只有林黛玉有资格是作者。换作任何人来写都是矫情,都是虚伪,都是混帐!

人诗一体!

写前人未有之意,便足以笑傲千古了!

不信?

我们随便看一下那些传世诗词,哪一首重复前人了?声声慢之后,谁敢用六个以上的叠字?贺新郎一出,谁敢轻易在词里用别离典故?那首疑为李白所写的忆秦娥一出,谁敢轻易在汉陵外吟诗赋对?

经典,因为不重复前人,所以不可复制。

复制便丑!

李易安不是说了么“世人作梅,下笔便俗!”

诚哉斯言!


亦有所思


巜葬花吟》是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评价这首诗是否为《红楼梦》诗词中的巅峰之作,主要应看该诗与其书中所有其他诗词作品相较,在思想情感上的表现力,还应看该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出成就。就书中的诗词来看,几乎都能找到前人乃至同时代作品的影子。《红楼梦》诗词,有的借鉴了他人作品的词语意象、词语表达、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可圈可点。《葬花吟》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楚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形象细腻展示了黛玉因寄人篱下而多愁善感的性格,展示了发自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现了细微两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而产生的焦虑不安与情感迷茫。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之命运同自身命运相联系,有力而深沉地控诉了摧残花季命运的封建黑暗势力。诗中将自身遭遇、命运、思想、情感触入景物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超越了书中所有诗词。全诗可谓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总之,无论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红楼梦》书中其它所有诗词无可比拟的,可以说《葬花吟》是该书诗词的巅峰之作。



《葬花词》是写的很美,百吟不厌,尤其是谱成曲,那更是九曲回肠,如思如诉,如歌如泣,如痴如醉,如梦如仙。但要抬到最高峰,似乎格局太小,毕竟是一个小女子的触景生情,花开花落,人生如梦,青春似水,年华如落央,不是有过情感挫折的人,是难以有心痛之感的。遥想当年,妻子在世时,最爱唱这支曲,尤其是那句“一抔黄土掩风流”“花落人亡两不知”,真叫我肝肠寸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仿佛一语成谶,直叫我有追香而去之念。当然,还是《好了歌》最重要。《好了歌》才是全书主旨,是思想高峰。而《葬花词》只是情感和艺术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