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患者數量的增長,醫療廢物的產生量也隨之上升。

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表示,全國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從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高到了目前的6022噸/天,提高了23%。趙群英也表示,疫情暴露出湖北武漢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短板。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唐唯珂

編 輯丨包芳鳴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隨著醫院收治患者數量的增長,醫療廢物的產生量也隨之上升。

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表示,全國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從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高到了目前的6022噸/天,提高了23%。目前,全國涉疫醫療廢物都是當天全部收集轉運、當天處置。從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理醫療廢物14.2萬噸。

據介紹,在疫情前,武漢市的醫療廢物的產生量是40多噸/天。隨著病例的逐漸增加,最高峰時醫療廢物的產生量達到240多噸/天,在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武漢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快速提升。

面對醫療廢棄物激增的情況,根據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調度,武漢市原來只承擔垃圾收運處理任務的環衛部門打破行業界限,安排專人專車並指定專門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承擔部分醫療廢物的應急清運處置任務。

趙群英也表示,疫情暴露出湖北武漢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短板,實際上全國也有22個市醫療廢物處理超負荷運行,還有28個滿負荷運行或者接近滿負荷。

疏解醫廢處理壓力

戰“疫”後方,如何處理醫療廢物這一“頭號危險廢物”,也成為抗擊疫情的關鍵環節。

此前,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公佈的《武漢市2018年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顯示,2018年武漢市醫療廢棄物產生量為1.73萬噸,由武漢市唯一一傢俱備處理醫療廢物資質的企業——漢氏環保進行處理,其規模為1.8萬噸/年,相當於每天49噸左右。顯然,武漢原有的醫療廢物處理能力並不足以應對疫情下所產生的巨量的醫療廢物。


3月10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武漢市此前一度出現醫療廢物積存現象,最多時暫存庫中暫存約190噸。

從2020年1月底起,生態環境部就陸續發佈了多個通知,進行關於疫情醫療廢物處理的工作部署。其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與技術指南(試行)》規定,當區域內現有處置能力無法滿足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需要時,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可以選擇可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危險廢物焚燒設施、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工業爐窯等設施應急處置肺炎疫情醫療廢物。

而武漢以外地區,2月伊始,各方“後備軍”補位入場分擔醫療廢物處置。上海市、汕尾市、珠海市、東營市、莆田市、仙桃市等地陸續利用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開展了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工作。而據瞭解,以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置醫廢為例,醫廢處置按重量收費,全國各省市收費不同,大概2000元-3000元/噸。而生活垃圾焚燒協議價一般在100元/噸左右,甚至更低,因此垃圾焚燒企業也願意接受醫療廢棄物。

生態環境部在3月10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目前,全國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和疫情初期相比增加了1100多噸,增量主要來自移動設備和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協同處置增加、垃圾焚燒設施也可以協同處置醫療廢物。

醫廢處理市場規模擴大

“長遠看來,醫療垃圾分類產業前景廣闊,但存在的眾多問題不可忽視。”華南某行業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事實上,2003年非典時期,很多城市就已經在醫療廢物處理方面“吃過虧”。當時北京有500多家醫院和7000多家衛生醫療機構,非典期間醫療垃圾瞬間暴增到120噸/日,北京僅有的4臺簡易的焚燒設備完全“吃不消”,只能緊急從全國徵購焚燒爐緩解“燃眉之急”。

非典之後,國內不斷加大對醫療廢物處理的力度。尤其是在2014年發佈的《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垃圾處置設施建設規劃》,規劃總投資149.2億元,在全國投建300項醫療垃圾處置設施,為醫療垃圾處理投下一劑“猛藥”。

連年來的政策扶持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醫廢處理市場不斷擴大。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的2018年-2023年中國醫療情況和危廢處理產量規模顯示,2023年預計醫療廢棄物處理市場規模將達到107.37億元,同時醫療廢棄物產量達到249.56萬噸。

但是,醫療廢物處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醫療廢物處置亂象依然存在。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報告估算,2018年全國產生的醫療垃圾量大約為230.2萬噸,而200個大、中城市醫療垃圾的實際處置量則為81.6萬噸,僅佔前者的35%,還有大量的醫療垃圾沒有得到規範處置。

目前,我國各地醫廢處理收費模式和收費標準都不統一,處理費用並未正式納入醫療成本。醫院對醫廢管理混亂、醫廢分類收集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醫療廢物處理市場的發展。

這次疫情更是直接暴露了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存在分佈不平衡的情況,有的地方持續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行;還有個別地市沒有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靠周邊地市協同處置。

顯然,不斷擴張的醫療廢物處理市場需要進一步規範化。此前,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秘書長崔燕曾表示,汙染治理、清潔生產和疾病防控,將成為未來醫療行業健康發展的主旋律,努力培育與之相匹配的國家醫療可回收試點企業並打造成為行業標杆,是重要舉措。

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也在3月11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到今年年底,每個地級市都要建成一個規範的醫療垃圾處理廠,到2022年6月,在全國所有區縣都有形成醫療垃圾從收集、轉運到處置的科學體系,從而使得所有醫療廢物科學有效安全地收集轉運處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