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兒童都應該有好的人生開端,關於早教,家長要知道這些

時代在進步,對於嬰幼兒的教育這一代的父母也有自己的新認識,現代教育對知識教育以外的內容同樣提出了新要求,兒童的早期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接受知識教育前塑造良好的品格、習慣以及性格等等。

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提出:每個兒童都應該有一個儘可能好的人生開端;每個兒童都應該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每個兒童都應有機會充分發掘自身潛能,成長為一名有益於社會的人。

成長期孩子的特性。其中“好的人生開端”,不在於父母給予物質的多少,而在於孩子年幼時期的思維、行為方式的養成。嬰幼兒在出生後36個月之前大腦的信息傳遞最為活躍,孩子在行走、說話、感知、思考的時候其實都是在熟悉這個世界。

與此同時用於判斷好惡、衡量公平與否的價值觀也在慢慢形成,人生的開端所指的就是嬰幼兒發育的初期,在這期間,外界環境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科學而健康的早教有其必要性。


每個兒童都應該有好的人生開端,關於早教,家長要知道這些

關於早教,家長知多少

廣泛的早教指的是胎教以及0-6歲嬰幼兒教育,很多家長會將早教和知識教育混淆,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產生深刻共鳴,其實早教同知識性教育有大不同,更多地,還是以體驗式教育來豐富孩子的生活,比起知識的灌輸,以養成良好習慣、培養社交建立友誼、樹立自信和健康心理為目的進行早教更為重要。

寶寶在成長階段不同時期的特點有所不同,從最簡單的感知、到語言能力的發展,進一步到識字、繪畫,對音樂等形成認識,嬰幼兒時期對不同事物的敏感期不同,而孩子0-3歲這一時期被稱為“早教黃金期”,也是孩子五感發展的關鍵期。

五感的敏感時期

人的五感分別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按照孩子感官發育的順序來看,胎兒時期聽覺發育、出生後0-2歲觸覺發育、0-5歲視覺發育,遵循這一規律,家長也可以在孩子不同感知的敏感時期加以引導強化。

具體的,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快快學會說話表達,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同時也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認為大腦皮質最基本的信號活動一類是現實的具體的刺激,另一類則是現實的抽象刺激,也就是語言文字,這類信號活動被稱為第二信號系統。

每個兒童都應該有好的人生開端,關於早教,家長要知道這些

語言培養

對於語言的培養一些家長覺得不急於一時,因為說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年齡到了自然會開口,但是現實中不同寶寶說話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週歲就能咿咿呀呀了,而有的孩子兩歲了還不能很好地表達一句話,語言的學習需要多積累信息。

包括聽和說兩方面,多聽是積累,之後才能嘗試通過說的方式表達,關於語言的早教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說話,不要以為孩子不會說話就認為溝通無效,用多樣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也會更早地開口說話。

根據大數據研究有了以下語言行為模式出現時間,家長們也可以以此為參考來進行嬰幼兒的語言培養:

1個月時候孩子會發出輕微喉音;

4個月時候開始“咿呀”有了語言表達的傾向;

7個月的時候學會模仿,一些孩子已經會模糊不清地叫爸爸媽媽;

10個月的時候模仿能力進一步強化,孩子嘴裡會蹦出更多的疊詞,如拜拜、謝謝等;

12個月,語言和認知開始結合,詞有所指,這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從簡單模仿發展到能夠結合認知;

24個月,孩子可以開始說兩句以上的兒歌;

36個月,孩子能流利地說出長句子。

嬰幼兒語言能力的早期培養父母完全可以在平時帶孩子的時候就著手進行,多用對話式的語言內容激發孩子表達的慾望;語言信息灌輸方面,減少重複性和無意義內容,讓孩子接收到更多的詞彙信息,加速語言積累過程。語言能力的培養關乎認知提升和人際交往,因此父母不要因為說話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規則秩序的建立

在家庭中建立規則秩序是為了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正如習慣的養成一樣,規則建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當然也有家長擔心孩子太小講規矩也沒用。

因此針對不同時期的孩子,規矩的內容要求也不同。對於0-1歲的孩子而言,規則秩序是為了強化習慣的力量養成健康生活規律,最簡單的比如睡覺、起床的時間,到點了就要上床睡覺,早上起床吃早餐不能賴床等等

等孩子長大一些,1-2歲的孩子會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對生活物件的擺放,順序等等都會特別留意,在這期間家裡的東西要擺放整齊,使用後完整放回,父母在要求孩子保持整潔有序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最常見的,不少家長都很頭疼整理玩具這事,其實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完全可以培養孩子自己收拾的好習慣,不僅僅是玩具,個人物品的收納整理也是如此。

2歲以後孩子進入規則敏感期,對“被安排”和“受控制”感到方案,這時候孩子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傾向,對此父母不要嚴格限制,一些不好的行為後果在可接受範圍內,完全可以讓孩子體驗,苦口婆心不如親身經歷,教育中也要講究收放之道。

最後,關於立規矩的一些建議,家庭規矩的建立不是為了過分約束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理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是界限的明晰,因此規則要清楚具體;同時立規矩中的賞罰影響要減弱,迴歸規矩本身,不然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最後過多的規則有可能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培養好習慣,關乎原則性規則之外的限制大可不必。

每個兒童都應該有好的人生開端,關於早教,家長要知道這些


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良好健康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他們進入社會的開始,嬰幼兒時期孩子大多數時間是在家人陪伴下度過的,不過到了年齡就該上幼兒園了,在新環境中孩子會接觸到更多的小夥伴以及老師,這一階段交流會顯得尤為重要,在入學前家長就可以嘗試讓孩子開口叫人、與人交談,如果孩子怕生情況嚴重,多多帶孩子去外面走走,就近可以逛公園,遠的去名勝、旅遊景區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幼兒處於人際交往發展敏感期時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交往傾向,比如會和小朋友們分享玩具和零食,因為共同的興趣而聊得不亦樂乎,慢慢地會有自己的團體。在幼兒園中孩子的人際交往會有極大的發展,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多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活動環境,除了幼兒園之外,一些興趣班、社區兒童活動也要鼓勵孩子多多參與,豐富生活。

每個兒童都應該有好的人生開端,關於早教,家長要知道這些

慎用鼓勵式教育

最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鼓勵式教育要慎用,據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研究表面,表揚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好事,這顯然和大多數人認知中表揚可以“強化自信”有很大出入,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卡羅爾的實驗中,他讓一些孩子獨立完成了一系列的智力拼圖,隨後孩子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被誇讚“聰明”,一組被誇讚“努力”,而在進行下一次任務中,被誇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更大的挑戰,而被誇聰明的孩子則選擇了相對簡單的任務。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於這些被誇聰明的孩子為保持大家眼中的“聰明”形象不願冒險去做可能失敗的事。

基於以上實驗結論,誇獎除了給予動力之外,同樣也是壓力,所以誇獎孩子的時候要正確地誇讚孩子的特質,而不是盲目鼓勵孩子。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以至於對“早教”也賦予了更多期待,要先人一步不落人後。但是我們迴歸早教的意義,其實是在知識性教育之外讓孩子有健康的習慣,享受更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留下美好童年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