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好的人生开端,关于早教,家长要知道这些

时代在进步,对于婴幼儿的教育这一代的父母也有自己的新认识,现代教育对知识教育以外的内容同样提出了新要求,儿童的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接受知识教育前塑造良好的品格、习惯以及性格等等。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提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成长期孩子的特性。其中“好的人生开端”,不在于父母给予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孩子年幼时期的思维、行为方式的养成。婴幼儿在出生后36个月之前大脑的信息传递最为活跃,孩子在行走、说话、感知、思考的时候其实都是在熟悉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用于判断好恶、衡量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在慢慢形成,人生的开端所指的就是婴幼儿发育的初期,在这期间,外界环境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科学而健康的早教有其必要性。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好的人生开端,关于早教,家长要知道这些

关于早教,家长知多少

广泛的早教指的是胎教以及0-6岁婴幼儿教育,很多家长会将早教和知识教育混淆,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产生深刻共鸣,其实早教同知识性教育有大不同,更多地,还是以体验式教育来丰富孩子的生活,比起知识的灌输,以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社交建立友谊、树立自信和健康心理为目的进行早教更为重要。

宝宝在成长阶段不同时期的特点有所不同,从最简单的感知、到语言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到识字、绘画,对音乐等形成认识,婴幼儿时期对不同事物的敏感期不同,而孩子0-3岁这一时期被称为“早教黄金期”,也是孩子五感发展的关键期。

五感的敏感时期

人的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按照孩子感官发育的顺序来看,胎儿时期听觉发育、出生后0-2岁触觉发育、0-5岁视觉发育,遵循这一规律,家长也可以在孩子不同感知的敏感时期加以引导强化。

具体的,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学会说话表达,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信号活动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另一类则是现实的抽象刺激,也就是语言文字,这类信号活动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好的人生开端,关于早教,家长要知道这些

语言培养

对于语言的培养一些家长觉得不急于一时,因为说话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年龄到了自然会开口,但是现实中不同宝宝说话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周岁就能咿咿呀呀了,而有的孩子两岁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一句话,语言的学习需要多积累信息。

包括听和说两方面,多听是积累,之后才能尝试通过说的方式表达,关于语言的早教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说话,不要以为孩子不会说话就认为沟通无效,用多样的方式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也会更早地开口说话。

根据大数据研究有了以下语言行为模式出现时间,家长们也可以以此为参考来进行婴幼儿的语言培养:

1个月时候孩子会发出轻微喉音;

4个月时候开始“咿呀”有了语言表达的倾向;

7个月的时候学会模仿,一些孩子已经会模糊不清地叫爸爸妈妈;

10个月的时候模仿能力进一步强化,孩子嘴里会蹦出更多的叠词,如拜拜、谢谢等;

12个月,语言和认知开始结合,词有所指,这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从简单模仿发展到能够结合认知;

24个月,孩子可以开始说两句以上的儿歌;

36个月,孩子能流利地说出长句子。

婴幼儿语言能力的早期培养父母完全可以在平时带孩子的时候就着手进行,多用对话式的语言内容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语言信息灌输方面,减少重复性和无意义内容,让孩子接收到更多的词汇信息,加速语言积累过程。语言能力的培养关乎认知提升和人际交往,因此父母不要因为说话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规则秩序的建立

在家庭中建立规则秩序是为了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正如习惯的养成一样,规则建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当然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太小讲规矩也没用。

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孩子,规矩的内容要求也不同。对于0-1岁的孩子而言,规则秩序是为了强化习惯的力量养成健康生活规律,最简单的比如睡觉、起床的时间,到点了就要上床睡觉,早上起床吃早餐不能赖床等等

等孩子长大一些,1-2岁的孩子会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对生活物件的摆放,顺序等等都会特别留意,在这期间家里的东西要摆放整齐,使用后完整放回,父母在要求孩子保持整洁有序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最常见的,不少家长都很头疼整理玩具这事,其实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完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收拾的好习惯,不仅仅是玩具,个人物品的收纳整理也是如此。

2岁以后孩子进入规则敏感期,对“被安排”和“受控制”感到方案,这时候孩子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倾向,对此父母不要严格限制,一些不好的行为后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完全可以让孩子体验,苦口婆心不如亲身经历,教育中也要讲究收放之道。

最后,关于立规矩的一些建议,家庭规矩的建立不是为了过分约束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是界限的明晰,因此规则要清楚具体;同时立规矩中的赏罚影响要减弱,回归规矩本身,不然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最后过多的规则有可能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培养好习惯,关乎原则性规则之外的限制大可不必。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好的人生开端,关于早教,家长要知道这些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良好健康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开始,婴幼儿时期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人陪伴下度过的,不过到了年龄就该上幼儿园了,在新环境中孩子会接触到更多的小伙伴以及老师,这一阶段交流会显得尤为重要,在入学前家长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开口叫人、与人交谈,如果孩子怕生情况严重,多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就近可以逛公园,远的去名胜、旅游景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幼儿处于人际交往发展敏感期时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交往倾向,比如会和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和零食,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聊得不亦乐乎,慢慢地会有自己的团体。在幼儿园中孩子的人际交往会有极大的发展,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多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活动环境,除了幼儿园之外,一些兴趣班、社区儿童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多参与,丰富生活。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好的人生开端,关于早教,家长要知道这些

慎用鼓励式教育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鼓励式教育要慎用,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研究表面,表扬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这显然和大多数人认知中表扬可以“强化自信”有很大出入,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卡罗尔的实验中,他让一些孩子独立完成了一系列的智力拼图,随后孩子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夸赞“聪明”,一组被夸赞“努力”,而在进行下一次任务中,被夸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挑战,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则选择了相对简单的任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于这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为保持大家眼中的“聪明”形象不愿冒险去做可能失败的事。

基于以上实验结论,夸奖除了给予动力之外,同样也是压力,所以夸奖孩子的时候要正确地夸赞孩子的特质,而不是盲目鼓励孩子。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得更优秀,以至于对“早教”也赋予了更多期待,要先人一步不落人后。但是我们回归早教的意义,其实是在知识性教育之外让孩子有健康的习惯,享受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留下美好童年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