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髦用衣帶詔討伐司馬昭,會怎麼樣?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不怎麼樣。可以參考北魏孝莊帝和宇文邕。

政變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北魏孝莊帝不顧後果,殺掉爾朱榮,他以為自己可以掌權了,結果死地一個慘。

宇文邕忍辱負重二十年,哪怕從當皇帝算起,也有12年。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看衣帶詔:

承謂服曰:"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我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

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

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

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

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

遂定計。

我來翻譯下:

董承對王子服說:跟我幹吧,數百人搞死數萬人可是真事,更過去沒幾年呢。

王子服說:我膽小,而且兵太少,我不敢!

董承說:等我們舉事,曹操的大軍就歸我們了,難道還不夠?

王子服說:還有別人嗎?

董承說: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

大家是不是感覺有點兒戲?其實搞明白董承“謀反”的步驟就好了。

王子服是曹操的人,負責留守許都,他在留守的曹軍中有很高的威望。董承有把握在曹操死後,王子服能控制許昌的守兵,這也是“得曹公成兵”的由來。

另外董承聯合種輯、吳碩(許都內)、劉備(許都外),不是一個人瞎搞。

不過董承計劃成功的前提是曹操死,否則一切白搭。

董承買通曹操身邊近侍刺殺曹操,被許褚識破,功敗垂成。

所以衣帶詔不僅僅是一分詔書,而是一份詳細計劃。

曹髦在司馬師死得時候玩過一次類似的,也失敗了。


臥牛說歷史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可以很肯定的說,曹髦就算帶了衣帶詔,也沒人聽他的,去討伐司馬家族。

這需要熟悉當時的歷史背景,東漢末年,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世家大族實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於成為皇位的左右力量。他們在地方,擁有武裝,例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四世三公,典型的大族。在黃巾之亂的前,大族和中央還保持默契。但由於何進和袁紹殺宦官的操作,導致了政治平衡打破。黃巾之亂後,曾經的地方大族,乘機成為了割據的諸侯,只是在名義上屬於漢朝。

可見,當時大族勢力的強大。曹丕可以取代漢室,很大程度上就是爭取了大族的支持。實行九品中正制,為大族提供了更多的為官特權,這是曹魏立國的一個根基。另一個根基是,曹家自己的家族勢力,例如曹爽、曹真,在中央為官,地方為都督,都手握實權。

有了這個歷史背景,就可以看見,曹髦和曹魏的失敗。第一個根基,世家大族的支持,曹家對比司馬家沒有優勢。因為世家大族講究門第,而曹操的祖父是宦官,門第並不高,在當時的士族眼中,他們屬於寒族一類,是不被看得起的。而司馬家,一直是河內大族,世家大族對其好感更高。

第二個根基,曹家本家勢力,被司馬懿基本剷除。從曹真到曹爽,甚至於旁支的夏侯家勢力,都被司馬家所消滅。所以才有夏侯霸逃到蜀國的事情,可見曹家、夏侯家勢力的衰敗。

綜上,可見。曹髦時期,失去了立國兩大政治根基,世家大族與曹家勢力。就算這時有衣帶詔,響應的人也寥寥無幾,例如諸葛誕在合肥討伐司馬,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秋山散人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是誰說的呢?就是題目當中的魏少主曹髦說的。曹髦是曹操的曾孫。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少年皇帝的吶喊



魏甘露五年(260)五月戊子夜,年僅二十歲的曹髦手持利劍,高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口號,率領宮中侍衛,攻打相國府,對司馬昭發出了討伐之聲。結果被賈充所指使的太子舍人成濟所弒。

由此可見,這個曹髦則並非庸主。曹髦以善畫著稱,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曹髦之畫獨高魏代。

曹髦還好學上進,喜歡與太學的博士們探討學術問題,論政見解獨到。連大才子鍾會都稱頌他“才同陳思,武類太祖”——“陳思”是陳思王曹植,“太祖”是曹操。

曹髦於嘉平六年(254)10月繼位。初入洛陽城,曹髦下車答拜文武百官,有人說天子不必如此,可曹髦說:“吾人臣也。”

行至車門,曹髦命令停車,要步行入宮,有人說按照舊制天子可乘車進宮,但曹髦仍然反對:“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為。”

那年,曹髦才14歲,人們無不佩服,小小年紀確有如此頭腦。看來,他確有曹操、曹植的遺風。

特別是,司馬師意外死亡之後,曹髦看到這是削弱司馬氏的可乘之機,就下令讓司馬昭鎮守許昌,而讓傅嘏統帥六軍返回京畿。



但是,司馬昭在傅嘏和鍾會的策劃下,親自率大軍返還,再掌司馬家族的軍事大權。曹髦奪權失敗。

二、一個好漢三個幫

如果曹髦不太過魯莽,經過周密的設計,用更好的方法,採取衣帶詔的行事方式,就有可能扳倒司馬昭。曹髦並非心有餘而力不足。

魏國的軍隊主要有三個集團:(一)淮南集團;(二)襄、樊集團;(三)關隴集團。司馬懿長期負責襄、樊防務,所以襄、樊集團牢牢地掌握在他們父子手裡。



關隴集團,最早由曹真、曹爽、夏侯玄操縱,後由郭淮、陳泰掌控,這二人雖是司馬氏集團的重要成員,但一旦看清司馬昭的真面目,都有相當的牴觸。

郭淮原是曹真部下,他的妻子是王凌之妹。因為王凌與司馬懿作對,受到牽連。郭淮五個兒子懇請救出他們的母親,頭都磕破流血。郭淮派騎兵琮使者手裡搶出妻子。

陳泰出身潁川陳氏,隨著司馬兄弟野心逐漸暴露,陳泰不再與其合作。曹髦被弒後,陳泰對著其屍體號哭不已,對司馬昭說:“唯有殺賈充以謝天下。”

再說淮南集團,司馬家沒有絲毫影響力。毌丘儉、文欽起兵淮南失敗後,都督揚州的諸葛誕,跟夏侯玄等交情深厚,以名士自居的他,不能容忍司馬昭奪魏的險惡用心。

再說,朝廷內,曹髦身邊還有一個尚書王經。他原是關隴集團,擔任過雍州刺史,與陳泰並肩作戰,抵禦蜀漢姜維的進犯。曹髦曾和他商議過謀除司馬昭,王經勸曹髦不要衝動。

所以,魏少帝曹髦想討伐司馬昭,並不是孤軍作戰,對內,他可以委託當時的尚書王經秘密籌劃“衣帶詔”,組織郭淮、陳泰、諸葛誕等起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對外,還要充分發揮吳、蜀兩國的作用。在蜀國還有一個特別有威望的夏侯霸。曹髦要展開外交,答應蜀國割讓涼州,由蜀漢以大軍護送夏侯霸出祁山,和郭淮一起討伐司馬昭,使司馬昭東西受敵,內外交困。

至於吳國,由淮南集團出面,提出割讓魏國所屬荊州全部地盤,由吳國集中荊州主力直接進攻襄、樊,打擊司馬家族的武裝根據地。等吳國佔領襄樊之後,應邀偏師北上助攻許昌。

小結:魏少帝曹髦應該,在尚書王經的建議下,從長計議,“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要魯莽,組織衣帶詔。對內,發動郭淮、陳泰、諸葛誕等擁曹勢力派,對外,聯絡吳、蜀,以割地為條件,東西進攻司馬昭。做好了這一切,曹髦取勝司馬昭,是可以做到的。


閒將西話


個人認為不管曹髦用什麼方式都不可能翻盤。

1、主要原因:實力對比懸殊。司馬氏經過高平陵政變、嘉平廢帝,基本已經將軍權以及朝政大權盡握於手。曹氏已沒有實力重新奪回權力,發動政變時曹髦的兵力是什麼情況:殿中宿衛蒼頭官僮,基本上是民間雜牌,沒有正規軍。而他的對手是什麼人嘛,司馬昭,這個人雖然陰險狠毒,但論軍事政治絕對可以稱之為“家”,兩徵隴西擊敗姜維,兩平淮南叛亂,出兵滅蜀。

2、次要原因:曹髦的策略失當。一失不會相機而動。當時曹髦手裡無兵無權,司馬氏的統治處於穩定期,此時發難實在不明智。二失所託非人。他所找的三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都是文官,沒什麼軍事實力,只有王經打過仗(也不過是敗仗,被姜維收拾得瓜兮兮的),而且兩個都是司馬氏的人,王沈、王業一聽說皇帝要搞政變,立馬跑到司馬氏那裡報信去了。三失毫無經驗,他一個20歲的毛頭小夥既無謀臣,也無謀略,僅憑一腔憤恨辦事。

3、深層次原因:曹氏本來就不是大家士族,說得難聽一點,史中有人稱之為“閹宦之後”,其得國也是從劉漢手中搶的。因此,當時的士族有相當一部分是支持司馬家的(河內司馬氏是絕對的士族,起家於楚漢爭霸時項羽所封的殷王司馬卬,司馬懿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漢代二千石高官 ),比如曹髦找的三王,王沈就是太原王氏(這個家族和琅琊王氏並稱“二王”,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是絕對的一流士族大家,只有陳郡謝氏可以和他們一拼)的代表。



長路漫漫為吾做伴


曹髦自己就是皇上,討伐司馬昭,用不著衣帶詔。問題是,一個光頭司令公開去討伐去權傾朝野的大臣,用什麼詔也沒有用,只有等和忍,找到機會突然襲擊,才有成功的可能。歷史上,劉病已、宇文邕、康熙都是成功的例子。


江曉01


沒什麼用,當時經過了淮南二叛,魏國天下心向皇帝的將領已經死絕了,三叛的諸葛誕是個野心家,他和毌丘儉有著明顯的區別,曹髦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

曹家最後的機遇就是淮南二叛,如果毌丘儉成事了,那是曹髦過獲取權力的唯一機會,剩下就是怎麼和司馬昭同歸於盡了。這裡的同歸於盡不是字面意思,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剝奪司馬家短時間內篡位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