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康復訓練要"趁早",如何康復最有效?


腦卒中康復訓練要

腦卒中病人七成致殘

一直以來,腦卒中因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被視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有統計顯示,我國近七成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各類的功能障礙甚至殘疾,而這一人群的康復治療卻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腦卒中俗稱中風,包括腦出血、腦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腦血管病。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腦中風近200萬人,每年死於腦血管病約150萬人;存活的患者約有(包括已痊癒者)600—700萬;而存活者約75%致殘,5年內複發率高達41%。而偏癱、吞嚥困難、語言障礙、認知障礙、血管性痴呆等是最常見的腦卒中後遺症。

“腦卒中後遺症治療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綜合康復治療。"早期、正規、全面的康復治療,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而且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家人護理負擔,最大限度地恢復工作能力,最終能夠正常地迴歸家庭、迴歸社會。

但是,針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普通社會大眾還存在著眾多誤區。黃妃鳳提出,對腦卒中患者而言,不僅要讓他們活著,而且要有尊嚴地生活,卒中後患者康復"盲區"同樣需要被關注。

有病了就要打針吃藥才能治好, 治療中風偏癱、不會說話、不能吃飯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針吃藥,這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基本認識。甚至包括一些大醫院神經內科、急診科、神經外科的醫生、護士都是這樣認為的。

其實對腦梗塞來說,在得病6小時內還可以行溶栓治療,如果腦血管堵塞造成大腦細胞如果持續缺血超過6個小時,就會發生不可逆性的壞死,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救活這些腦細胞,打針吃藥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當然急性期的一些藥物,如脫水藥、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調血脂的藥物,對防止患者再次發病、穩定病情是有效的,也是必須的;而腦出血根本就沒有藥物可以治的。康復治療是目前對中風偏癱、失語、吞嚥障礙等後遺症唯一有效的方法,這已經經過了臨床的證實。而在國外,病人得了中風7天后就要轉到醫院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這種做法已經普及。

腦卒中康復訓練要

正規的康復訓練開始得越早,康復效果越好。研究表明,如果在恢復早期能得到正確的康復指導,得到正確的、積極的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可以使本來會喪失生活自理和行走能力的患者中80%以上恢復生活自理能力,90%以上重新獲得比較好的行走能力。

不論腦出血還是腦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穩後,康復訓練即可開始。即便是大面積腦出血、重度腦梗死及偏癱合併嚴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進行諸如偏癱肢體位置的正確擺放、體位的被動變換、關節的被動活動等康復治療,以預防褥瘡,避免或減少今後痙攣的發生,消除"廢用綜合徵"出現的可能,大大縮短住院日,減少治療費。為以後全面的功能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一般來講,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徵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 小時後即可進行,康復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大多數腦出血康復可在病後7—4 天開始進行。

康復治療必須科學精確,在康復治療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康復治療很簡單,就是活動胳膊、拉拉腿;中風偏癱就是肌無力,可以通過在家或去健身房自個練握力器或拉力器來恢復肌力和功能;或者是不講究方法,方法不對盲目地自己用功刻苦鍛鍊;不注重基本動作的訓練,強行練走路或爬樓梯;下地走路越早,恢復就越快等。

腦卒中康復訓練要

其實康復訓練是一個嚴肅的科學的過程。康復訓練必須在經過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以及康復護士等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然後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由治療師按步驟一步一步地進行訓練,具體可以精確到每一塊肌肉。每一個動作的訓練,都不是隨意的。很多患者不聽醫囑,都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疼痛、肩手綜合徵、痙攣、"劃圈"步態等錯誤運動模式的固化等問題。

另外,一些患者在醫院裡訓練時,能如質如量地配合醫生完成各項訓練項目,但回到家中就忘了所教的,未能把康復動作貫徹於日常生活中。其實在醫院康復訓練的時間畢竟有限,而功能障礙的恢復過程又是緩慢的,需要較長時間的反覆訓練、反覆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復到一個相當的程度。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靠患者把康復訓練動作貫徹於日常生活中,形成習慣,才有可能加快和鞏固康復效果。

在患者康復過程中,家庭和家屬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提供康復醫療、訓練和服務的不僅需要專業的康復工作者,還包括社區的力量、患者及其家屬。一方面家庭的溫馨、家人的親情以及督促訓練是偏癱患者戰勝殘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癱患者的穿衣、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在家庭中不僅可行,而且極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