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偶然看到那晶瑩剔透的小糖人,一句“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

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河北吹糖人大師:馬青旺

糖人,顧名思義,就是用加熱的糖稀為原料做成各種造型的民間藝術,也叫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官人等,常見的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吹出來的糖人不易保存,長時間放置容易變黑、融化,因此,過去的藝人通常會打著銅鑼沿街叫賣,現做現賣,吸引來不少孩子,孩子們想要什麼造型,就吹出什麼人物來,而孩子們觀看吹糖人的過程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糖料用糖稀加熱調製而成,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稈挑上一點糖稀,再對這麥秸稈吹氣,糖稀隨即就像氣球一樣鼓起,再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有的還會塗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如此有趣並且從古流傳至今,引起不少孩子的興趣,留在了幾代人記憶中的糖人,究竟誰是它的祖師爺呢?

據說,吹糖人的祖師爺是明朝的開國大臣劉伯溫。當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大殺開國功臣。

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決定調換服裝。劉伯溫從此就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糖。

劉伯溫在賣糖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成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等各種造型,十分可愛有趣,引得很多小孩爭相購買。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大人們一看這門技藝也很有趣,便紛紛向劉伯溫請教吹糖人的技藝,劉伯溫也耐心地教給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大概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吹糖人作為我國一個古老的民間手藝,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給一代代的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一個擔子、一個爐具、一把鐵勺、一小塊糖稀,一吹一捏,經過藝人們爐火純青的手藝變成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小東西,向人們傳述著民間不朽的手藝與記憶。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只是,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小玩意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

對於現在的孩子,“糖人”也許早已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了。吹糖人和其它珍貴的民俗藝術一樣,正日漸消失,瀕臨滅絕。

如何保護好、傳承好這種非遺民俗,是我們每個人的職責,也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希望能夠有人宣傳、繼承和發揚它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本文參考文獻:《帶著文化遊名城——老北京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