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經典《竹枝詞》,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

中唐詩人劉禹錫,其實也是一個金句小王子。不僅留下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諷喻金句,寫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也留下諸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樣的愛情金句。

劉禹錫的愛情詩可以說是不寫則已,一寫驚人。這首《竹枝詞》後兩句一語雙關,看似寫天氣,實則將戀愛中少女懷春的婉曲心事寫得精妙絕倫,一詠成經典。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有一道題就與這首詩相關,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讓選手在“聞郎江上唱歌聲”與“聞郎江上踏歌聲”中劃去一個錯誤選項,答案給的是前者正確,後者錯誤。

劉禹錫經典《竹枝詞》,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

但不少友友認為,這句詩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本身是有爭議的,像這樣有爭議的詩句不應出現在正誤二選一的題型中。實不相瞞,當時我也是這個想法。

但今天細讀這首詩的時候,卻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先重新來讀讀這首詩。

《竹枝詞二首·其一》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的《竹枝詞》不止兩首,他在夔州三年間,總共留下十一首《竹枝詞》,包括《竹枝詞九首並序》以及《竹枝詞二首》,內容從羈旅思鄉情到淳樸的愛情到人世情的諷喻都有,我們所熟知的“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也出自這一題目之下。

而這首《竹枝詞二首·其一》則是當中最為有名的愛情詩。在此詩當中,他將當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風物描寫出來,展現了當地獨特的天氣,晴雨共有,且將諧音雙關的技巧用到了純熟的境地,以“晴”寫“情”,道出少女春心,讀之令人心動不已。

劉禹錫經典《竹枝詞》,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

其實在第二句中,無論是“唱歌聲”或是“踏歌聲”,重點都是在動聽而有情的歌聲,是少女耳中聽到繼而產生揣摩心理的基礎。

《竹枝詞》本是三峽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歌,在劉禹錫前,顧況就寫道“巴人夜唱竹枝後,腸斷曉猿聲漸稀”;而劉禹錫自己,也是能唱竹枝詞的,白居易有:“幾時紅燭下,聞唱竹枝歌?”而在劉禹錫同題詩其二中首兩句為“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這裡用的是“唱”。所以,“唱歌聲”這一用法肯定是正確的。

那“踏歌聲”又是否正確呢?現在能查到的是有少數版本是這樣寫,二則我們印象中的確有過“踏歌聲”的詩句,李白《贈汪倫》裡就有名句曰“忽聞岸上踏歌聲”,所以在此詩中“踏歌聲”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我們對比下劉禹錫詩與李白詩就會發現,兩首詩中歌者處於的地點是不同的,李白詩中汪倫踏歌是在“岸上”,而劉禹錫詩中少女的對象唱歌的地方是在“江上”。

劉禹錫經典《竹枝詞》,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

什麼是“踏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一種是邊走邊唱的行吟歌者。無論是這兩種中的哪一種,在岸上都可實現,而在江上則不太好實現。

劉禹錫詩中,情郎是划著小舟在江上,如何邊走邊歌呢?那畫面有點無法想象。所以詩詞大會給的答案是劃掉“踏歌聲”,我個人覺得是合理的,你覺得呢?

不過,我還是覺得,遇到這種多數人答錯、爭議較大的情況,節目組還是應該留點時間給嘉賓作下權威解讀,而不是匆匆略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