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 陳時敏,號復心,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據舊地方誌記載,他是“瑞安嘉嶼鄉鯉川裡”人。文成縣大嶨鎮原屬瑞安“嘉嶼鄉”,“鯉川裡”就是今天大嶨的裡陽。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01 他創造的歷法被稱為“溫歷”

陳時敏通經史,有智慧,精研“後天八卦圖”和“璇璣玉衡”(古代玉飾的觀測天象的儀器,這裡指天文學)之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推步”(推算天象曆法;古人謂日月轉運於天,猶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天象,測候節氣節令。

他家裡設有石盤,上面刻著周天度數,把它擺放在山崖之上,根據日月的出入和天體的運轉,獨創巧法推算天象;又在高山平衍之地,把用竹子鑿成的“圭”(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著的尺叫圭,南北兩端立著的標杆叫表,根據日影的長短可以測定節氣和一年時間的長短)放在那裡,觀測一年四季的日影。夜晚仰觀星辰,即使時間很遲了,還總是伏著守候。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當時,司天臺(古代觀測記錄天文氣象、制定頒發曆法,兼掌天文曆法知識傳授的國家機構)的工作不正常,頒行下來的歷法往往不應驗,福建、浙江一帶用的就都是陳時敏的歷法。人家稱他的歷法是 “溫歷”,以便跟司天臺的歷法作區分。因為陳時敏屬溫州人,所以他的歷法就被稱為“溫歷”了。

這個居處偏遠的“山頭人”,卻是這麼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02 從郭守敬和他們的《授時歷》說起

而若要真正瞭解陳時敏是個怎樣的了不起的人物,我們還需從郭守敬和他們的《授時歷》說起。

郭守敬和《授時歷》,中小學的歷史課本就已有介紹。為有個較準確、客觀的印象,我還是把《辭海》裡的兩個相關詞條再轉抄於下:

郭守敬(1231——1316),元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字若思,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曾任都水監、太史令、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昭文館學士知太史院事等。修治許多河渠。與王恂、許衡等編制《授時歷》。創造和改進了簡儀、仰儀、高表、候極儀、景符和窺幾等十餘件觀測天象的儀器,以及玲瓏儀、靈臺水渾等表演天象的儀器。在全國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大地測量,重新觀測二十八宿以及一些恆星位置,測定的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精確度。著有《推步》、《立成》、《歷儀擬稿》、《儀象法式》等十四種,共一百零五卷。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授時歷(暦),一種陰陽曆。施行於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由郭守敬與王恂、許衡等創制。因古語“敬授人時”得名。明《大統歷》基本上就是《授時歷》,把兩種曆法看成一種,即為中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歷時364年。它應用弧矢割圓術來處理黃經黃緯與赤經赤緯之間的換算,並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球和行星的運行度數。365.2425日為一年,29.530593日為一月。一年的1\\24為一氣,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正式廢除上元積年,截取近世任意一年為曆元,所定數據全憑實測,是中國曆法史上第四次大改革的產物。

從上面的兩節話看出,郭守敬是元代天文學方面最為著名的人物了,他們制定的《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先進的歷法。比如,他們得出的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就已跟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一模一樣!

郭守敬和他們的《授時歷》是如此的權威,而陳時敏卻敢於對它說“不”!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03 對《授時歷》說“不”

元朝至正十二年的三月初一發生日食。溫州郡事先公佈了朝廷司天臺的預告,說這次的日食會是十分之八,從巳時正一刻開始。而陳時敏卻說:不,應該是全日食,從巳時的二刻開始!結果,都是陳時敏說的對!

朝廷司天臺公佈的結果,根據的正是郭守敬他們的《授時歷》。這麼看來,《授時歷》是還比不上陳時敏的這“溫歷”了。

從此,陳時敏名聲大振。溫州同知(相當於現在的副書記或副市長)就多次派人來徵召,他都一一拒絕。最後,他只好推薦了他的好友張洙去應命。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張洙帶著“溫歷”到了司天臺,訂正了《授時歷》的錯誤,教司天臺官員以正確的“推步”方法。這樣,《授時歷》就更加完善起來。後來頒佈的,人們就不再稱它《授時歷》,而乾脆稱它是“溫歷”了。從此,“溫歷”通行天下。

明朝嘉靖辛丑年(1545年),溫州郡守(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或市長)印刻了含七十二年在內的檯曆頒行於世,就還是題名此檯曆為“溫歷”。直到清朝,欽天監(相當於元時的司天臺)也還是遵從陳時敏的歷法。

對此,乾隆《瑞安縣誌》的編者們很是感慨,說:“陳時敏之推步,可謂精矣!”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04 隱約可尋的其它幾點信息

我們古人,把科學技術當作“雕蟲小技”,大大地加以鄙視。地方誌就都把陳時敏歸為“方技”一類,正史《元史》或《明史》就更沒將他入傳。這樣,他的具體生平事蹟我們就不很清楚了,如他的家庭,他的青少年時期的求學,他的在外活動情況,等等。但他的以下這些還是隱約可尋的——

他是元末人,跟劉基同時,可能比劉基生得略早,死得略晚。發生日食的元朝至正十二年,明開國元勳劉基四十二歲。而這時的陳時敏,學術已達到了頂峰,劉基也正處盛年,他們的年齡應該不相上下。劉基活到六十五歲,而陳時敏享年七十四,比劉基多活了九年。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他的居處裡陽,跟劉基故居南田接近,直線距離十七八公里,又有舊路相通。雖則兩地分屬處州青田和溫州瑞安,但他們都是當地的大名人,他倆很可能有過接觸。

據舊地方誌載,陳時敏是“嘗玩《後天圖》及璇璣玉衡之說”的,這“玩”字就很值得玩味。做學問能抱著“玩”的態度,可見已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是個“玩物而不喪志”的人。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在那嚴重官本位的時代,他卻淡泊名利,拒絕做官,沒什麼“體制內”的地位。這正是“歪打正著”吧:這能讓他“心無旁騖”,潛心學術。否則,又怎能做出如此之大的成就?

他雖是沒什麼政治地位,卻是有很高的社會威信,在浙江福建一帶,特別是在溫州,肯定是大名鼎鼎,比那些當官的牛多了。到了現在,就越顯得如此:陳時敏是“直與大嶨之山而千古”,而當時那麼多當官的,又有幾人能被記住?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05 “直與大嶨之山而千古”

很遺憾,陳時敏的著述是失傳了。不過,溫州平陽的陳宗山繼承了他的學術,最終成了一代曆法大家。陳宗山曾“究心歷數,遍遊江湖”,卻是“未得其要”,只好回家,想拜陳時敏為師,恰好陳時敏這時過世。陳宗山就拿了他的遺著進行鑽研,最終“得不傳之妙於文字間”。

此人不僅創造溫州人曆法,而且還敢對元朝權威《授時歷》說“不”

清代,有個名叫陳兆麟的,自稱“三十五世湖邊派下孫”,為陳氏族譜裡的陳時敏傳寫了篇《書復心公傳後》的讀後感。我把其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麟嘗過(訪問)鯉村父老,猶能嘖嘖談公軼事,曰某處公之‘曝書壇’也,某處公之‘望星石’也,然已埋沒於荒煙蔓草之間,不可辨識矣!而唯公之姓字裡居,直與大嶨之山而千古!”

原標題《陳時敏:讓朝廷服輸的天文學家》

文 / 五有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