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美丝丽人


要弄清楚霸王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政治智慧”,就得弄清楚当时的战略局势:

钜鹿之战后,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愿望已经实现:南方的楚有后怀王,东方的齐有田荣、田横兄弟,三晋也被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等六国世袭贵族重新占据,除了燕国被韩广占据外,六国中有五国都有世袭贵族势力存在;至此,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目标已完全达成,秦朝实际上已灭亡。

此时从表面上看,霸王威风八面,军威赫赫,但实际上不然,相比于六国世袭贵族们,霸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

1、【诸侯上将军】是临时职务,为救赵攻秦而设,章邯投降后,秦的灭亡已成必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秦灭亡后,这一职务和相应权力都会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职务低微、地盘儿狭小,仅为【鲁公】即鲁县的县令,自己的地盘儿仅有鲁县一地。①

3、霸王直属本部军队很少,救赵时楚军有5万人,②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么霸王自己的军队大概不会超过4万,(蒲将军之后没有记载,他的部队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项梁时期就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作为先锋军队少于1万不太可能。)经过钜鹿之战的消耗就更少了;钜鹿之战后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的【三十余万】③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④这其中的差额数万人,就是增兵的数量了。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这太少,但实际上已经不少了,秦军用于钜鹿之战的军队就多达40万,诸侯联军30余万,这已经是70余万了,秦还留有部分兵力据守其原有国土,再加上之前的战争中消耗的军队,这少说也得有80、90万人了,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数量(据说《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当时的人口数量约2000万,不过因为家里没这部书,所以不好定论,不过大概也不会高于这个数字;这个军队数量已经接近人口总数的20分之一,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比例了。)那么霸王就算在这数万人的增兵数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会太多,超过4万,至多5、6万,也就是极限了。

4、霸王此时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历代开国皇帝创业时,身边都会有一个核心团队,如刘邦的【丰沛集团】、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成为自己争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项梁死前并非项家的领袖,没有培养过自己的核心团队,因此他此时还没有没有建立自己争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个方面,使霸王和世袭贵族们相比,处于下风,根本不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仅凭钜鹿之战的军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许还有朋友觉得霸王可以打败诸侯将,自然可以登位称帝;的确,霸王是可以打败诸侯将,但不可能全部消灭诸侯将,更不可能仅凭数万军队就统治全天下!

霸王要对抗的,除了世袭贵族们现实上的优势外,还有历史上形成的贵族世袭传位的政治传统,霸王本身出自军事贵族家庭,即所谓“将门”历代皆为楚将,以军功封于项县。⑤ 因此霸王如果要当皇帝,无异于一步登天!难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联合诸侯将这些军事贵族们,分封为王,打破世袭贵族靠宗法、血统上位的政治传统;同时把后怀王尊为“虚君”义帝,义帝帝有天下,名义上天下都是他的,实际上却没有一寸土地;这样,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据大部分楚国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义帝权威,号令诸侯,徐图大业。

在这样的战略局势下,刚刚通过封章邯为【雍王】来取信于诸侯将:跟我混,能当王!跟怀王混,只有你们老大当王!⑥又怎会杀死已经服软的灭秦第二功臣兼第一实力军阀呢?何况当时霸王的主要对手是以后怀王为代表的六国世袭贵族们,并非刘邦,杀刘邦对霸王有害无益;而收服刘邦,则楚国两位强势将领联合起来,于各诸侯将中无论威势还是实力都占据绝对优势!于霸王的分封大计而言,这才是更好的选择。

顺便说一句:在反秦的各路豪杰中,霸王与刘邦的交情算是最好的:两人在项梁麾下时曾数次合作,是老战友,后来又【约为兄弟】,⑦但霸王在分封时不但把刘邦封去了偏僻的汉中、巴蜀,还把刘邦的十万大军给削成了三万。。。⑧丝毫没顾及两人的交情,可见霸王要是耍手段坑起人来那也溜得很,至少比网上的键盘侠们溜多了!所以还是后人别随便脑补霸王如何“重感情、不懂政治”了。





生活大话家


鸿门宴上一直撺掇项羽杀刘邦的,不是项羽,而是亚父范增。项羽从一开始就没想杀刘邦,甚至都不想跟刘邦撕破脸。不仅项羽如此,项羽麾下的一众诸侯将军们,也没有这个打算。原因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咸阳给抢了、以及如何宰割山河,简单说就是要大秤分金、小称分银。

01.项羽没有道理跟刘邦刀兵相向

说刘邦最后夺了项羽的天下,所以项羽当时就该杀了刘邦。这是典型的结果论,用以后的结果评价当时的决策。这么讨论没啥意义了。如果杀了刘邦,项羽的天下还是被人夺了,结果论就会以此论证项羽太残暴、连同袍刘邦都杀,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所以,必须置于当时的情境下,来分析项羽和刘邦的关系。

首先,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集团的将领,项羽一路去了河北、刘邦一路到了关中。这之前,他俩从项梁时期就开始并肩战斗、一起反秦,合作大于恩怨,甚至都没啥恩怨。项梁被杀后,威胁项羽地位的是宋义,刘邦虽然地位提升,但领兵在外,跟项羽没有直接的政治冲突。

其次,河北之战后项羽成了天下诸侯的事实盟主,但是刘邦并没有挑战他这个盟主的打算。不是刘邦不想,而是刘邦的威望和实力都不够。刘邦的人脉,核心是沛丰将领,外延是楚国集团。天下诸侯之所以知道刘邦,就是因为他是楚国集团的将领,他第一个入关灭秦了,仅此而已。所以,刘邦也不可能挑战项羽诸侯盟主这个新地位。

第三,刘邦封闭函谷关、拒纳诸侯,只是小矛盾,后经左司马曹无伤挑唆,项羽才大怒的。但是,仅凭拒纳诸侯、仅凭曹无伤挑唆,项羽就要跟刘邦兵戎相见,这就有点小题大做了。因为项羽联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要干起来就是几十万人的大阵仗,死多少人都可能。所以,曹无伤的挑唆,没有这么大的威力。

02.项羽和诸侯们最关心的不是刘邦

项羽和天下诸侯举兵灭秦,道德目的当然是为了诛暴政、救万民。但是秦已经灭了,这个目的就完成了。然后,就得论功利目的了,自然是大秤分金、小称分银,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得收割果实了。

所以,聚兵鸿门的四十万诸侯联军,这时候最关心的,就两件事:一个是面前摆着一个偌大的咸阳城,里面有秦帝国的百年积蓄,怎么抢;另一个是天下九州已经不再姓嬴了,怎么分。

不要说天下诸侯关注这件事,就是项羽也关注这件事,因为他现在还不是诸侯,而只是楚国集团的大将军。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赶紧强者定章程,宰割天下山河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也给自己宰一块。到底给自己宰多大地方、在哪宰呢?这才是项羽最关心的问题。

至于刘邦,就是给他一个关中王,关外的大片土地也够分的。所以,项羽和诸侯将军们,当真没人关心刘邦是不是拒兵封关了、是不是想当关中王了。同志们都在撸胳膊、挽袖子,但不是打架,而是准备打嘴炮,因为要谈判、要分地。

03.当诸侯霸王就不能玩黑社会的手段

吃着吃着饭就把竞争对手给剁了,这是黑社会的手段,黑老大和古惑仔才这么玩。现在,项羽是事实上的诸侯盟主,天下联军的总司令;刘邦是楚国集团的沛公,楚国西路方面军的总司令。而在座的其他人,要么是诸侯王、要么是诸侯丞相、要么是诸侯大将军。就这个身份,项羽也不能这么玩。

隋末瓦岗起义,瓦岗军打成了隋末的楚国集团,就是灭隋的总盟主。但是,瓦岗军的两个领袖李密和翟让发生矛盾。于是,李密就玩了一局鸿门宴,吃着吃饭就把翟让给剁了。然后呢?瓦岗军就别说当天下盟主了,自己就先分裂了起来,最后连中原割据都做不到。

这是后车之鉴,能证明的就是政治争斗不是黑社会火拼,完全是两种性质的东西,所以不能玩黑社会的流氓手段。

项羽肯定是做不了皇帝。原因就是天下诸侯不用他封,就已经立国划疆了。齐国、赵国、魏国、燕国,包括楚国,被秦灭了的六大战国,就一个韩国没建起来。所以,项羽当不了皇帝,也不可能恢复秦制。但是,项羽可以仿效齐桓公和晋文公,当诸侯霸主啊。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诸侯们大多也承认。只不过后来他的分封太过无脑,所以群起反叛。

即然要做霸王,项羽就得顾及自己的人设,简单说就是得要脸。而鸿门宴上把刘邦直接宰了,就是不要脸、耍流氓。所以,项羽就是为了能当霸主,也不能这么玩。

04.范增为什么这么建议

司马迁的《史记》是在汉武帝时代写的。所以,难免就会有点儿事后诸葛亮的自作聪明。同时,也得掺和点儿刘邦之所以得天下的宿命因子。所以,就加了范增这么一个建议: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所以,范增可能会有这个建议,但容易被后视之明的司马迁给过度解读。

再一个原因就是范增这个谋士不算水准上,也就是不称职、不合格。如果范增真得有张良的智谋,项羽的天下攻略也不会屡屡犯错。

看一下范增的履历: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居鄛,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在当时就是长江边上刚刚被楚国开化了的偏远之地。

因为战国至秦的风华之地,是中原和齐鲁。这才是文化中心,其他地方,包括秦国在内,都是文化沙漠。如果不信,你就看战国至秦汉的风流人物吧,基本上都出自中原和齐鲁。李斯虽然是楚人,但也得跑到兰陵(今山东省兰陵),找荀子去求学。直到汉武帝时代,主政朝堂的文官士大夫,也得从这两个地方出。再有就是秦战国和秦帝国的历任丞相,除了皇亲国戚,就是中原和齐鲁的游学士子。

所以,居巢是个什么鬼地方,就是真有智商超过两百的人,也得把自己玩成智商盆地,原因就是环境很重要。

“年七十,素居家”,简单说就是老宅男。李斯知道自己本事不成,还懂得跑出去求学。甚至,汉高祖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后来当上的,之前啥也不是),还跑到大梁投信陵君,既是求当门客、也是求见世面。你一个老宅男,一宅宅到70岁,凭啥就逆天了、能担当格局天下的重任。除非范增是一个穿越的存在,否则他没这本事。

还有就是“好奇计”,范增给项梁和项羽也没出什么像样的计策。所谓的“好奇计”,也就是乡党里中的勾心斗角,村委会里帮着村长欺负乡民,或是帮着乡民跟政府谈判。仅此而已。

以这种“好奇计”,给出鸿门宴上宰刘邦的建议,也算顺其自然。流氓手段肯定盛行于底层社会,但是底层社会的手段不能拿到庙堂上来说事。

05.项羽也是一个“心机婊”

没那么多妇人之仁,战场杀伐能打成天下无敌,不是项羽一个能打一百个,而是项羽具备组织战争的能力,而且能力极强。而组织战争,是要靠脑子的。从一数到一百都做不到,你怎么点兵十万。项羽能把四十万诸侯联军拉到关中咸阳,路上还活埋了秦军二十万,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分封天下诸侯,项羽确实有点儿无脑。但这也是结果论的成分多了点,因为一封完就集体不满意,然后集体乱战。就是项羽虽然为灭秦而输出了武力,但是在灭秦之后却没有输出足够的秩序,导致天下继续大乱。

但是,在收拾对手刘邦这件事上,项羽已经做到了极致。

一是封刘邦到巴蜀。项羽不能太过分,一片土地都不分,刘邦肯定不干,而且马上就得动刀子。所以,项羽得封,就封你到巴蜀。巴蜀也是秦地,所以也不算违约,勉强也算关中王。

二是关中封给了三个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分关中所以关中就不能制中原,三个秦朝降将也不会在关中造反,关键是这仨人可以把刘邦看住。

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是向项羽投降的,其他诸侯是跟项羽合作的。所以,这仨人就比诸侯更有忠心。于是,项羽对付刘邦,要么用英布、钟离眜这种嫡系,要么就用章邯这三个降将。其他诸侯将领,不行,合作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所以今天可以跟项羽合作,明天也可以跟刘邦合作。

你看这个设计,面子也有了、对手也欺负了,不是挺好吗?

刘邦当然不满意,不满意也没辙,因为他其他地方我都封出去了。你不去巴蜀当汉王,还想咋地。想封别的地方,你就说要封哪吧,说出个地方来,立即就会得罪人,然后不用项羽出手,那地方的诸侯王就得干你。

后来,刘邦的确逆天了。硬是翻越秦岭、扫荡关中,然后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争霸中原。

但是,这就不是项羽所能预料的了。刘邦能翻越秦岭、走出巴蜀,主要是运气实在太好,偶然大于必然。实际上,就不用关中三王,一个章邯完全可以封死刘邦。

总结:鸿门宴上要杀刘邦的,不是项羽而是范增;范增这个谋士水平一般,只会用黑社会的手段解决政治问题;项羽没听范增的而是把刘邦徙封巴蜀,这是最好的决策。至于后之成败,不是鸿门宴上能预料和解决的。


减水书生


两个原因:1、刘邦太会演;2、项羽太自信。

项羽此人,既无妇人之仁,也无深谋远虑。武力天下第一,因而不怎么看得上阴谋诡计,凡事明着来。斗不过心眼很多的刘邦。

一、鸿门宴的起因

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后,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找来了战国楚怀王的孙子芈心,复立为楚怀王。

虽然熊心在灭国后只是个放牛娃,没什么势力,但项梁、项羽对他还挺尊重,所以熊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才会有了那个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

《史记》中的记载是: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时赵王被困巨鹿,数次请楚国救之。项梁已死,这支起义队伍中最终做决定的就成了楚怀王,兵分两路。一路往北直接攻往巨鹿,宋义是上将军,项羽次之;一路往西攻秦,分散巨鹿的压力。并且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能为王。

往北那一路,宋义不肯发兵,项羽一怒之下砍了他的头,率军杀向巨鹿,最终破釜沉舟打败秦朝大军,成就霸王之名。但在他大战秦军的时候,向西的刘邦直入关中,攻取了秦朝首都咸阳。

按照约定,刘邦先入关中,当为王。项羽大为恼火——任谁遇到这种事都无法宽宏大量,明明是他吸引、斩杀了秦军主力,却被刘邦取巧得利,这口气忍不下去!

此时的项羽还是比较冷静的,指望熊心主持公道,谁知熊心因他势大,早已心存忌惮,站在刘邦那一边,说按约定行事。

熊心的这个决定,直接让他没了命。项羽很生气,佯尊熊心为义帝,迁于长沙郴县,暗中令英布等人将其弑杀。

刘邦这一边,项羽也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再加上项家谋士范增说刘邦本性好色,入关中却不抢美人,也不抢劫财物,对百姓秋毫无犯,定是存有大志,当早除之。项羽就有点想杀刘邦。

这个时候,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就冒出来了。张良曾救过他的命,他不忍张良跟着刘邦一起死,就私下里告知张良此事,劝他离开刘邦,张良大惊,立刻告诉刘邦,两人商量一番,决意拉拢项伯,请他在项羽面前为己方说话。

整个过程中刘邦表现得非常谦卑,和项伯做了儿女亲家,百般表示对项羽绝无异心,还说不敢取关中财物是等着项羽来取,把自己说得非常安分。

大概是演技太好,项伯信了他的话,劝他明日早点去和项羽请罪。

刘邦连声答应。

二、鸿门宴的经过

项伯回去一说,项羽就心平气和,不怎么想杀刘邦了。其实这是件挺奇怪的事儿,项羽的脾气可不好,秦军二十万降卒,他说杀说杀了,对刘邦却始终有着一分心软。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果然带着一百多个人来到了项羽驻军的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一来就态度诚恳的道歉,说自己绝无相争之意,请项羽不要信小人之言。

项羽见他敢来,又信了几分,设宴款待,这就是“鸿门宴”。

范增可没信刘邦的话,依然想把这个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无奈项羽已经不想杀刘邦了,几次无视他的暗示。范增无奈,找了项羽的堂弟项庄,让他趁舞剑时杀刘邦,又有个项伯出来保护刘邦!

(鸿门宴)

张良也看出范增有杀意,悄悄出门找来樊哙,樊哙强行进入宴席,对着项羽说了一番大道理,意思是怎么能杀功臣什么的,项羽竟然无言以对,就这样放跑了刘邦。

范增简直气吐血,只能感叹天命在刘邦。

总之,鸿门宴之前,项羽刚刚以少胜多打赢了巨鹿之战,令天下群雄尽俯首,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自信心爆棚,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刘邦也太会演了点儿,项羽被他的演技迷惑,所以饶了他一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认为两者皆非,主要原因还是时势所趋。

一、历史背景

秦朝灭亡后,各路义军都以楚怀王为天下盟主,他曾与诸侯们约法三章,谁先入关谁可称王,对于当时势力最大的项羽集团,拿下汉中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然而事与愿违,先入关的却是兵力远不及项羽的刘邦。待破了咸阳后,刘邦便驻军在霸上,其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称刘邦欲在关中为王。起初项羽知晓刘邦先入了关中,就已勃然大怒,现在又得知刘邦将自立为王,更是怒不可遏。接着下令让士兵们吃饱喝足,欲与刘邦决一胜负。

二、鸿门宴的前奏

项羽叔父项伯曾得恩于刘邦的部下张良,为报恩情,连夜向刘邦告知项羽的动机,刘邦听后,惊慌失措,但仍保持镇定自若,他先向项伯敬了酒,说了一些祝福语,另外还与其结为了秦晋之好,为此刘邦真是费尽了心思,但也确实起到了效果,项伯允诺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并让刘邦前去答谢项羽。

三、鸿门宴的经过

次日,刘邦一行人来到项羽住处,项羽设了宴,看似好酒好菜的招待,实则杀机四伏。项羽亚父范增多次示意,希望项羽下令刺杀刘邦,然项羽始终无回应。无奈范增只有出险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由此而来。可却被项伯所拦。后来刘邦的部下樊哙闯入宴席,项羽见其气宇非凡,得知是刘邦手下时,便赐了酒。刘邦借故离开一会,接着其部下张良入室称刘邦不胜酒力,未能道别,并献上了白璧一双,以表歉意。至此便有了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

李晚芳这样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然其做事却过于犹豫,没有主见。而刘邦虽是市井之徒,但他却懂得示弱,见机行事。如此才有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成功建立大汉江山。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上项羽未杀刘邦,是早已注定,也是时势所趋。


游子dream


如果细读《鸿门宴》,就可以知道,项羽根本就没有要在宴会上杀害刘邦的念头,所以也就说不上是什么妇人之仁,更不是什么深谋远虑。

项羽什么时候动的杀机呢?书中交待的很清楚,是收到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的密信,举报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项羽即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也就是明早犒劳三军,对刘邦进行军事打击!

但被其叔叔项伯一番话又改变了注意,当然项伯背地里已与沛公约为婚姻,也就是结为儿女亲家,当然也收了不少好处,所以答应帮刘邦说话,项伯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看看,仅凭三言两语,项羽就答应不再攻打刘邦了!可见,那时的项羽根本就没有对刘邦有杀机。

那么,鸿门宴当然也不是项羽挖的坑,而是项伯头天晚上对刘邦的安排,“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让刘邦明天一大早就去向项羽谢罪。

这句话,就点明了为什么要摆鸿门宴,就是因为刘邦前去向项羽检讨解释谢罪,项羽也原谅了刘邦,并心直口快的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兄弟俩解除了误会,看天色不早了,项羽决定留刘邦喝点。

其间,项羽的亚父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是范增好几次给项羽使眼色,且三次举玉玦,让其下决心,可项羽竟装着没看见,可见,项羽还是打心底里没有想杀刘邦。

至于后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也是范增一人的主意,以舞剑之机,刺杀刘邦,估计项羽根本不屑于此下作手段。

所以,鸿门宴并不是项羽设的圈套挖的坑,其本意就是因为与刘邦尽释前嫌了,留下来二人喝喝酒叙叙旧,把酒话桑麻,举杯邀明月而已。

那为什么项羽不趁机杀了刘邦呢?

七斗以为,完全是因为项羽的贵族血统,君子品性所决定的,天生傲骨,所以对请君入瓮,挖坑害人的小人行径,项羽做不来,在他看来,如果你和我为敌的话,那咱就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见分晓,他一开始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是他傲骨铮铮的表现。

性格决定命运,楚汉相争,就是性格之争,项羽孤傲的秉性,终于败给了圆滑的刘邦。


七斗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于是项羽后面失去了天下,还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那么他不什么不杀刘邦,他在担心什么?

天下初定,局势迷离

项羽在巨鹿杀掉宋义,夺回主权,然后在和秦军硬刚,值得注意的是项羽只带了5万士兵去冲锋,其他的诸侯都在巨鹿边上观战,因为他们惧怕秦军,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项羽灭掉秦军主力时,直奔咸阳,但是这时的咸阳城已经被刘邦占领,于是项羽在给刘邦摆了一场鸿门宴,本意是杀掉刘邦,但是最后项羽还是放走了刘邦。

当时天下初定,项羽还没有坐稳,其次项羽杀掉刘邦是项羽集团的意思,并没有得到诸侯们的同意,项羽这时虽然是大将军,但是各路诸侯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刘邦的实力在各路诸侯中虽然是比较小的,但是刘邦从小路直奔咸阳,在路上部队招收降军,入主咸阳时,刘邦的实力也能独挡一面。而且项羽在巨鹿之后,坑杀掉了20万秦军,天下震惊,整整20万人,虽然项羽这样做是为了消灭对手,但是这一消息传了出来,项羽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会发生改变,如果他这时在杀掉刘邦,刘邦可是自己人,项羽这样做无非就是向天下人宣告自己是个“人屠”。

先入关者为王

当时的天下共主是楚怀王,虽然他是靠集团登上去的,但是在天下人眼中他就是王。他说的话就是圣旨,他向天下诸侯约定先入关者为王项羽如果杀掉刘邦无非是在向怀王挑战,而且项羽这时杀掉刘邦诸侯们会人人自危,各路诸侯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巨鹿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各路诸侯不战,但是项羽项羽杀掉刘邦各路诸侯还是为联合的。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诸侯还是懂的,大家一起起义就是为了灭掉秦,然后平分天下,但是现在秦没有了,就该享受了,但是项羽这样做难免会激发诸侯们的疑心,项羽的40万大军是有诸侯的军队在里面的,项羽的真实军队也只有巨鹿跟随他的几万士兵,这时的项羽是不能和诸侯对抗的,诸侯打仗不行但是谁要是动了他的利益,他就敢和谁拼命。军师范增给项羽的建议是杀掉刘邦,一定天下,这个计谋是正确的,各路诸侯是不足以抵抗项羽的,但是项羽输在理亏,刘邦先入关中,也和怀王约定好了的,项羽这时去这时杀掉刘邦,无疑会失去一半的人心。

同时,项羽这时有英布这个盟友,足以对抗诸侯,但是项羽不杀刘邦,还是因为他和刘邦是兄弟,项羽还是十分看重情义的,他想的是刘邦在鸿门宴上道歉认错,并承认项羽是主,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座位以自己为尊就表明了这一点。

项羽是一个贵族,贵族有贵族的尊严和傲气,项羽不杀刘邦一是担心天下诸侯,二是自己作为贵族的尊严和傲气,他并不认为刘邦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只需要刘邦这个兄弟道歉,承认项羽是天下共主就可以了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如果知道几年后会自刎乌江,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才怪呢。我们是从历史结果往前倒推才会得出这种疑问。在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他对自己根本没有威胁。

项羽和刘邦两个人是老相识,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他们都在项梁的手下为将。在项梁兵败的时候,他们两人正在一起攻城阳,打定陶,斩李由。在这一段时间里,项羽和刘邦配合默契,战无不胜。

但是,不久项梁被章邯所破,项梁被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被项梁所立的楚怀王看到了机会,把所有的军队都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在他的心中,项羽是对他王位的一个威胁。所以他拜华而不实的宋义为上将军,统帅项羽等人救赵。并派刘邦入关,还和大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就彻底把项羽排除在未来的领导层之外,企图彻底肢解吞并项家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忍无可忍,杀了宋义,夺回军权。他带领自己的亲信人马,渡河去救巨鹿。他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迫降了章邯等人。在这一仗里,项羽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显示了他带领下的楚军的战斗力,慑服了天下的诸侯,使得这些诸侯军都归于他的指挥之下,在当时,项羽指挥的军队达到四十万之多,是天下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当项羽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来到函谷关前的时候,他才发现函谷关已经有人把守,不让他进入。经过询问,是刘邦的军队。项羽大怒,派兵打破关口,进入关中。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项羽决定攻打消灭刘邦。

刘邦能够比项羽早入关中,除了他机动灵活的战术外,主要是秦军的主力被项羽牵制消灭在巨鹿。他避实就虚,依靠诈谋和奇袭,一路比较顺利的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灭了秦朝。

在关中,刘邦初步显露了他的政治野心。他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广施仁义,收取人心,企图长久的占据关中。他派兵把守函谷关,想将其他的起义军拒之门外,割据为王。

而项羽入关,他的想法和刘邦不一样,他主要是为了报项梁之仇。当发现刘邦先占领关中,楚怀王的不公,自己的仇恨交织在一起,于是决定消灭刘邦。

当时刘邦的人马只有十万,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如果项羽进攻刘邦,刘邦必败无疑。但是,这个时候项羽军中出了内奸,他的叔叔项伯和张良关系好,把机密泄露给了张良。于是,刘邦透过张良收买了项伯,让项伯从中斡旋。于是,经过项伯的努力,才有了鸿门宴这一场活剧。

在这一场鸿门宴里,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杀了刘邦,而项伯劝项羽放了刘邦。而在这场鸿门宴里,项羽的表现十分奇怪。他既不说杀了刘邦,也不说放了刘邦。他如同一个局外人一样,用一种毫不关己的态度看着这一切。

范增派项庄舞剑他不管,樊哙冲入营门他也不管,最后刘邦逃席而走他也不管。实际上,自始至终,项羽都是在矛盾中无法取舍,只好把一切归于天意。

项羽真的没有杀刘邦的心吗?从他不去阻止范增安排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来看,他确实有杀死刘邦的意思。项羽想杀死刘邦的理由归结到一起,也就只有一个,那可就是嫉妒。

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自己以为立下了灭秦的最大的功劳。可是没成想,灭秦占领关中的功劳却被刘邦给夺取了。这让项羽十分的恼怒。而且,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诺言。让项羽屈居刘邦之下,是项羽不能容忍的,这使得他想如同对待宋义一样杀了刘邦。

但是,这个时候的项羽已经不是当年杀宋义的愣头青了。他现在是统帅天下诸侯的统帅。时势已经让他必须拥有政治头脑,去为自己和部下以及未来的天下打算。这使他不能意气用事,要经过深思熟虑。

他让刘邦前来,就是想看看刘邦的态度,来决定接下来是杀刘邦还是放刘邦。最终,项羽以无所作为的姿态放过了刘邦。项羽放过刘邦不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刘邦的姿态很低,对项羽毕恭毕敬,让项羽对他产生了恻隐心理。

这一次刘邦来见项羽,先有项伯的铺垫。见面时,刘邦为了活命,可以说是低声下气。他对项羽一口一个臣字,以项羽的下属自居。这种低头的态度,极大的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也对刘邦产生了同情恻隐之心。

这样一来,项羽难以下杀刘邦的决断。如同范增对项庄说的一样,项羽不忍,被刘邦的姿态所迷惑难以下手。

二、项羽和刘邦过去相识,被过去刘邦的作为蒙蔽,对刘邦有轻视心理。

项羽和刘邦过去就相识,他们还一起并肩作战过。对于刘邦,项羽自认为很了解。他对刘邦的军事才能是看不起的,同时,过去刘邦喜欢酒色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一切,都使得他对刘邦产生了轻视的心理。他认为,刘邦就如同他的囊中之物一样,他随时就可以收拾他。刘邦对自己构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三、楚怀王的诺言束缚了项羽的手脚,让他有所顾忌。

项羽虽然消灭了秦军主力,功劳很大,实力最强。但是,在当年出兵的时候,楚怀王的那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诺言他也认可了。可是,虽然他以为自己肯定稳操胜券,可还是落后于刘邦进入关中,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很被动。

在秦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项羽面临着主持天下大局,战争善后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他要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形象。这样,他就不得不顾忌到楚怀王的话,难以向刘邦下手。

四、樊哙的闯营,用言语逼住项羽,使得他不能下手杀刘邦。

最后,在项羽默认范增派项庄舞剑刺杀刘邦的行动时,樊哙闯进营门打断了项庄的行为。项羽十分欣赏樊哙的气概,不但不以为忤,还赏他酒肉吃。

樊哙趁机说出了项羽内心的顾虑,刘邦有功而被杀,会被天下人所不服。这样一来,项羽彻底打消了杀刘邦的心思,默认刘邦逃席离去。

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主要的原因还是轻视了刘邦,不认为刘邦会是自己的对手。他认为刘邦已经俯首称臣,也就放他一马。这并不是项羽妇人之仁,也不是他的深谋远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告密项羽,沛公欲称王关中。项羽大怒,准备旦日击破沛公军,张良昔日有恩于项伯,项伯连夜私见张良,被张良、刘邦蒙骗。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应之。沛公旦日从百骑至鸿门,与项羽说,今者有小人离间,造成将军与臣有误会。项羽将曹无伤之事和盘托出。鸿门宴上,范增献计,项庄席间舞剑击沛公,项伯舞剑护沛公,庄不得击,范增计败。

樊哙勇闯护驾刘邦,以威武霸气反问项羽“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今沛公先入咸阳,秋毫不取,等候大王,大王却要杀他,这是何道理?”项羽见樊哙气势如虹,振振有词,就命项庄不要舞剑了。刘邦见项羽酒醉,以上厕所为由离席,与张良,樊哙商讨脱身之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祁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留张良赠玉辞别。回营立杀曹无伤。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不仅仅是妇人之仁,且愚昧至极,被张良,刘邦,樊哙,项伯等蒙骗,不信任范增等谋士,自负至极,至死还叹天要灭他,哪有所谓的深谋远虑啊!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项羽和刘邦的争斗,其转折点就是在鸿门宴。因此,通过分析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或许能够了解到项羽失败的原因。

任人唯亲

刘邦在鸿门宴上得以逃脱的关键性人物,就是项伯。

项伯此人乃项羽的叔父,早年间杀人为张良所救,因此对张良心生感激。此时,项羽不满刘邦所作所为,想要通过鸿门宴杀死刘邦。

于是,项伯前来告诉张良,让他小心。张良作为刘邦的谋臣,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自然会知会刘邦。

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也深知自己想要活命,唯有依靠这个项伯。于是,刘邦先是向项伯表明自己绝无违背项羽的意思,然后又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因此,在项伯回归项羽身边之时,就不断地说刘邦的好话,使得项羽渐渐地放下了对刘邦的杀意。

可是,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却没有被项伯迷惑,坚信刘邦的威胁,于是派项庄舞剑,想要趁机杀死刘邦。而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便也一起舞剑,以此保护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典故的由来。

而身为统帅的项羽,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盲目地相信自己的亲人,弃谋士范增的话于不顾,最终导致刘邦逃走,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不懂得拉拢人心

项羽在鸿门宴上还犯下了一个大错,那就是不懂得拉拢人心。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之所以得知刘邦的意图,都是因为一个叫做曹无伤的人告密。这个人投靠项羽,出卖刘邦,就是因为他看好项羽。

可是项羽,却丝毫不将其放在心上。刘邦一问是谁说自己欲称王关中,项羽就直接说了。这一说,直接导致项羽周围再也无人敢对其说真心话,而在敌对阵营的人也不敢再来投靠项羽。

与此同时,项羽还对范增的建议不太在意。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提出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但是项羽始终没有听从他的话,以至于被刘邦逃走。

项羽的种种举动,无异于将投靠者拒之门外,将有才之人都推向刘邦。

这也是为何项羽后期能够被刘邦拖住,使得韩信能够肆无忌惮的在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因为项羽除了自己,周围实在无人可用了。

结束语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是因为项羽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他认为凭借自己的强大,类似刘邦这种人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也就没有在意的必要。

可是他殊不知什么叫做人心所向,什么又叫做众叛亲离。而当他明白了这一切以后,却已经来不及了。


小云轩谈史


说实话,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对项羽的影响真的不大。虽然最终项羽是被刘邦灭的,但是转折点并不在鸿门宴,鸿门宴时期的刘邦真的给不了项羽什么压力,放刘邦而成全自己名声,这对项羽反而是有利的。



那么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 走老路搞分封。

项羽想当齐桓公没问题,谁让他是老大呢?但是只有和平了你才能当老大,项羽分封埋下的冲突实在太多了。


就说齐国,齐国最有名望最有势力的是田横田荣兄弟俩,你项羽不赶紧施恩立人家哥俩为王,去立了个田都田安田市,他们仨绑一块都不是田横的对手。田横收拾起他们你能不帮忙吗?

帮忙你就露了破绽,就算当时刘邦已经被你做了,其他人也一定会搅一搅这浑水。

项羽分封不考虑和平共处,全凭自己喜好来事,自以为用了点小计谋,实际上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他分封完成的那天就是天下大乱的倒计时。

第二刚愎自用,用亲不用贤


韩信因为项羽不听劝跑了,范增因为项羽不听劝走了,陈平因为项羽不听劝走了。季布蒲将军钟离昧等人力下赫赫战功,却永远也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围绕在项羽身边,掌握大权的都是项庄、项伯等项家人。即使和他作对的不是刘邦只要那人不作死,就靠等,也能把天下等到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