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籍浩如烟海,因战乱损坏了多少?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一品红酒盒包装达人


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化,而史书是现代人了解历史最主要的渠道,所以对历史书的破坏就是对文化传承的破坏。发展是基于传承的,先传承而后发展。


斜阳落日尽美景


历史文籍、浩如烟海,在历代王朝更替、战火动荡之中遭损毁。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毕竟,战火一起,人命皆如蒿草,何况书籍啊。

至于损坏了多少,恐怕真没人能说出具体数字。

至于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说实在的,有点小影响,但也真无啥大碍!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所幸的是,华夏自有文化之日起,文化的魂,已植入华夏人思想意识之中。战火只能毁了书籍,却摧毁不了文化的魂魄。所以,一旦战火过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与士大夫们,无不纷纷开始为前朝作史列传。以求修复那些即将失去的东西。否则,焉有二十四史存在。

所以,许多细节,或许无从考证了。但是大体脉络,却是清晰存在的。

而一些经典记载的消逝,虽然殊为可惜,使得后人们无法去得知其中细节。但同时,却又反过来,更大的促进激发了人们对探索考证历史细节的兴趣。试想一下,假如历史所有典籍皆存,所有细节皆一清二楚。如此,则今日之历史学尚有何意义可言?

所以,毁于战乱的文籍,很可惜!但是,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又几乎没有!

因人文历史,本就是人类文明进程所创造的。所谓历史,亦必然的,会在文明进程之中,不断遗失一部分,同时也不断的增加许多部分。


风去了无痕D


中国历史文籍浩如烟海,因战乱损坏了的文籍举不胜举,重大文籍散佚有“十七厄”,具体多少无从考证,事件及文籍列举如下:

1.秦始皇焚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牛弘对此说到:“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徵数。此则书之一厄也。”(《隋书·牛弘传·请开献书之路表》)

2.王莽之乱:《后汉书·儒林传》:“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牛弘对此的描述是:“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隋书·经籍志》对散佚书籍的大略统计则说:“(《七略》所载)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3.董卓移都:《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4.惠怀之乱:梁阮孝绪《七录序》:“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隋书·经籍志》称这批书籍“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而“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5.侯景之乱:梁武帝末,降将侯景攻破建康。《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初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隋书·经籍志》:“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6.隋末唐初:《隋书·经籍志》:“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7.安史之乱:《旧唐书·经籍志序》:“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8.黄巢起义:《旧唐书·经籍志》:“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9.靖康之难:《宋史·艺文志》:“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些灾厄所损失的,不仅有大量图书,还有宋王室收藏的仪仗、冠服、礼器、仪器、珍宝诸多物品。

10.李自成起义: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骆驼,蹈泥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黄氏千顷斋藏书记》)此处的“内阁”指的就是明代的文渊阁。

11.绛云楼失火:绛云楼是明末清初藏书家钱谦益的藏书楼,其中藏书极富。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云:“虞山宗伯,生神庙盛时。早岁科名,郊游满天下。尽得离子威、钱功父、杨五川、赵汝师四家书,更不惜重赀购古本,书贾奔赴捆载无虚日,用是所积充牣,几埒内府。……入北不久,称疾告归,居红豆山庄,出所藏书重加缮治,区分类聚,栖绛云楼上,大椟七十有三。顾之自喜曰:‘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甫十余日,其幼女中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灺落纸堆中,遂燧。宗伯楼下惊起,焰已张天,不及救,仓皇出走。俄顷楼与书俱尽。余闻骇甚,特过唁之。谓予曰:‘古书不存矣。’钱谦益本人在宋版前后《汉书》跋中言:“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今吴中一二藏书家,零星捃摭,不足当吾家一毛片羽。”

12.乾隆禁毁:清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同时展开对图书的大清查。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处于销毁之列的,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据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有清一朝,禁书有三千二百三十六种,数量接近《四库全书》。

13.嘉庆宫火:此事亦与乾隆有关。乾隆酷爱收藏宋版图书,在位时广收宋元抄校善本,共计四百余种,置于昭仁殿,名之为“天禄琳琅”。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昭仁殿同时被焚,天禄琳琅所存书籍付之一炬,荡然无存。时朝廷为安慰太上皇,又收集了一批书籍,数量多于前天禄琳琅,其实则主要是明清刻本,而非宋元善本。1924 年冯玉祥清点清宫文物,才发现天禄琳琅藏书早已全非宋本。

14.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带有宗教战争的性质,其间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皆被焚毁,片纸不留。杭州文澜阁被推倒,《四库全书》流入民间,幸有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抢救,未遭全毁。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太平天国起义,南方战火连年,扬州文汇阁及镇江金山文宗阁《四库全书》全毁,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亦不全,其他民间藏书损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读本。”

15.火烧圆明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及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要》等毁于一旦。

16.庚子事变:光绪二十六年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为逼出困守的洋人,火烧使馆隔壁的翰林院。英国人普南特·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翰林院者,乃中国十八省之牛津、剑桥、海德堡、巴黎也,中国读书人最崇敬者厥维翰林。院中排积成行,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抄本,凡数千万卷。所有著作为累代之传贻,不悉其年。又有未上漆之木架,一望无尽,皆堆置刻字之木板。……在枪声极猛之中,以火具抛入,人尚未知,而此神圣之地已类图焰上腾矣。……无价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之池及井中均书函狼藉,为人所抛弃。”这次事件中所损失珍贵书籍无数,尤为严重的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和《四库全书》未收的“四库存目”书原本。

17.抗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所造成的文献损失不可胜计,此处仅举一例。1932 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以飞机轰炸商务印书馆、商务总管理处,第一、二、三、四印刷厂和纸库、书库、尚公小学及东方图书馆中弹起火。后日本浪人再次闯入东方图书馆,纵火焚书。馆中珍本古籍及其他中外图书四十六万余册化为纸灰,飘满上海天空。由于文献有散佚,所以才有了“辑佚”之学。所谓辑佚,即是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中辑出散佚的书籍,如清代四库馆臣就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来。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谈及清代经学三大成就时,“辑佚书”居三者之首,可见清人对辑佚的重视程度。

因战乱散佚的文籍不胜枚举,对我中华文化的传承影响深远,部分文籍因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流传了下来,但是许许多多的文籍也因战乱永远遗失,但是我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有很好的自愈能力,虽遇多次战乱,但不曾毁灭我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将引领世界,长盛不衰!


浅藏尘埃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备受争议,虽统一六国,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使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对其焚书坑儒之过,责难之声千古不断。秦建国初期,求书若渴,官方建有石室、金匮以藏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秦始皇此次焚书的规模空前,这次劫难,使得先秦活跃的学术论坛突然沉寂,百家争鸣之景再无出现,此次焚书也开启帝王专制之先。虽然如此,秦书亦得以保留许多。但项羽灭秦后火烧咸阳宫,大火延烧三个月,官方所存的大批典籍毁于一炬。

西汉末王莽之乱

公元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很快触发汉末农民大起义。他在位十余年,战乱不断,刘秀等崛起与之展开争权战争。后刘秀为平定四处叛军,发动大小许多战争,其中毁坏书籍不计其数。另外,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互攻于长安,宫室被焚,“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西汉藏书上百年的辛苦经营,在王莽大乱中消灭殆尽。

东汉末董卓之乱

东汉时期不但布帛在书籍中大量使用,更有蔡伦造纸引起书籍史上的革命。书籍变得轻薄,藏书者成本降低,好此道者更多,藏书数量逐渐增加,超过西汉时期。然而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诸侯共伐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避锋锐,使汉献帝从洛阳西迁长安,并放火将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图书损毁无数。

西晋八王、永嘉之乱

三国时魏国受曹操等爱书的影响,对图书收藏很是重视,政府典藏又开始丰富起来。至晋统一全国后,建秘阁以藏书,所藏已近三万卷。但不久,司马氏王族宗室操戈,内部兵乱,史称八王之乱,祸延十六年,战争不止,秘阁藏书受到严重破坏。从此晋势力渐微,地方势力与少数民族势力长年争斗不休。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刘曜破洛阳,晋怀帝成为阶下囚,此一役图书损毁非常惨重,被称为“永嘉之祸”,所遗书籍十去其九。东晋迁都后,点检图书只余三千卷。

唐安史之乱

唐朝的藏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所获颇丰,唐玄宗尤好藏书,命人多录副本,以防不测,在长安与洛阳两京各藏一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并有防火、防蠹、防霉等专项制度,设崇文馆等以官藏。另,唐代在印刷业方面,除手抄外已出现雕版印刷,使得书籍数量大大增加。重建后的唐代政府书库有八万余卷,弥补前朝部分损失。然而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史思明再起,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两京,唐玄宗逃亡四川,两京所藏图书“亡散殆尽”,“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图书典籍再次遭受浩劫。

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政府再次重新修补书库。代宗时,以千钱购书一卷,并设立拾遗史到江南寻访图书。文宗时,“搜访遗文,日令添写”。经过多年征集,政府聚书又达五万余卷。然好景不长,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黄巢军于881年攻陷长安建立大齐,兵火之中“内库烧为锦绣灰。” 《旧唐书经籍志》载:“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但也有认为史书记载黄巢义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闾里晏然”,抢掠焚烧之事多为唐兵趁乱内哄所为。

五代十国图书屡遭焚毁

唐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官藏图书也屡有劫难。后唐定州节度使王都曾得后梁遗书三万卷,后王都反叛,被后唐军击溃,他焚烧府库,所有藏书化为灰烬。后晋石敬瑭,为契丹所灭,大批文物图书被抢掠一空。五代十国时,雕版印刷技术已普及,图书数量很是可观,但却屡遭焚毁。据说南唐李后主虽酷爱读书,但也曾仿梁元帝焚毁过书籍。然而宋时陆游则认为其焚毁多为碑帖书画,古籍还得以保存。

我国历史至唐前的劫难对书籍有毁灭性打击,至使后世难见唐前书籍珍品。

宋靖康之乱

宋朝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自太祖下诏征募遗书开始,历代皇帝对收藏图书都十分鼓励。宋朝建有秘书省,设崇文院三馆一阁,对图书倾力搜集,凡献书者待遇优厚。民间献书踊跃,经历代所得亦有七万余卷,但较之隋唐相差仍远。好在宋时雕版业已十分发达,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为印刷业如虎添翼;加之文化发展空前,文人名士极多,当朝著述颇为丰富,刊刻新书甚多,官方皆藏于秘阁内。

然北宋末年,金军入侵,攻陷汴京,“即取秘书录”,将书录拿走。后金人攻临开封,迫徽、钦二帝为人质,索取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等到宋之援军云集京师,金军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此谓"靖康之乱",大宋视为大耻,也是我国书史上的一次大难。

列强入侵,付之一炬

清朝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抢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因园子太大,盗抢不走便放火烧之,以掩盖其罪行。大火连烧三天,园中所藏古籍不能幸免。此场大火不但焚毁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且还抢掠《永乐大典》。光绪末年惨剧再次上演,圆明园在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侵占战东北三省,扶持伪满州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炮轰上海,著名的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于一旦,所藏数十万册图书皆遭于难。1937年日寇攻入南京,进行烧杀抢掠,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战火所到之处,各地书籍文物等均遭难,或抢掠到日本本土,或焚毁于战火之中。

纵观历史,几乎每逢战乱与动荡,"书厄"事件便会一次次上演!既是给后世留下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后人应更好地保护与继承~



国学紫微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的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而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就已经开始以各种名目损害、劫掠中国的各类文物,至全面侵华时期更是肆无忌惮

战争中遭掠夺和破坏的很多文物都极为珍贵,可谓国宝。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还对沦陷区的中国古代遗迹、王陵大肆盗挖,导致大量文物被破坏。

1933年初,长城抗战开始,首批文物装上火车

满载国宝的火车离开北京后,运往上海,存放在上海的英、法租界里。1936 年底,由于中日关系更趋紧张,故宫博物院遂将上海的文物珍宝陆续运存南京朝天宫地库的新库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来自北京的国宝,连同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收藏,除二千九百余箱留在南京外,其余文物分三批,由水陆三路运往西南。

开罗会议后,各国都开始考虑战后索赔问题,1

但是各国被劫数量不一,赔偿归还政策讨论不休,直到1946年才决定归还被劫文物的政策,但各国又在被劫文物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中国被劫文物最多,但代表权只有一票,因而在这有失公允的政策中,落了下风。此后,为了追回被劫文物,中国国内提供了许多线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文物至今仍未能回到祖国。

文物作为一个文明的象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的劫掠,是导致中国历史文化遭受巨大损失的一场文明浩劫,是日寇侵华暴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辉看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古籍损坏很多,无从计数。有的是因为战争,包括内战和外国侵略和掠夺。有的是因为政治斗争,如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反封建运动……还有因为是火灾、水灾等等。丢失和毁坏的历史文化典籍无法弥补,只能不可避免的由后人去推理,寻找证据证明古时事件真伪。


Liaokong了空


中国历史文献书籍数不胜数,然而自古以来战乱不断,灾祸连连。各种文献古籍或因战火、或因灾难、或因人祸损失惨重,确实对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

然而,中华文明历来就是一个自学自愈的文明,有很强的自学和自愈能力。虽尽各种损毁,但依旧看着这些能力繁衍生息。

其二,损毁古籍虽多,然而也并非都是精华,一些糟粕也因此损毁,这对后世的文明传承影响不大。

第三,创新也是支撑中华文明长久屹立的重要支柱,新的文献出现,新的思想更迭,新的文化替代旧的文化,这也是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法宝。





奇石梦想MyDream


文籍只是载体,损失了是会有一些术与法的损失,然而无伤大体。日本史者说岩山之后无中华只是看到了文明文化的相的生灭。或阳明心学在满清的阻断这些都不能影响中华文华的传承。

因为大道在,必有圣人出。现今社会众多的觉者现身于知识界、商界、科学界,政界,宗教界,为人们授业解惑传道,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当中,中华文明复兴可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五千年中华灿烂文明的诠释。




感恩生命里的遇见


肯定有影响,但这就是历史。历史从来就是残缺不全的,有时甚至是假的,没办法。但有时假的,也比没有强。比如玛雅和古埃及的历史,几乎都没了。正像你说的,历史上的一次次战乱,确实损坏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中华民族也只能这样一直走下去,再去创造新的历史。


寻找青岛记忆


文化历史总有人说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也是有纰漏的,活在当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美德 相信这属于中国人的认同感,战乱全球那个国家都有,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战乱和动荡更是不可言说的,风雨飘摇 摇摇欲坠,中国韧性和忍耐厚积薄发 更多的是沉淀代代相传的荣辱观和凝聚力,所以说古人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当下的中国是新的中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