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生態系統遭到崩潰式的破壞,那麼最先破壞的是生態系統的那一環?

時代之廢


豐富的基本常識是一個人思維生態系統 。

地球生態系統遭到人為崩潰式破壞,生態最先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一環是:水與土壤。如果是天外較大星體撞擊地球,最先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是:空氣與陽光。這可能是人類最基本的常識吧?小學就應該有教育的科學常識。

我們忘記了地球生態的基本常識,最大的破壞是人類生存生態系統。人類科學技術最首要的科學技術就是如何確保人類生態系統的安全,如何防衛天外星體侵犯地球以及尋找建立另外一個地球生態系統延續人類文明。


遠方亮劍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直接道出了人們對環境變化的擔心,白色塑料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森林砍伐,南極冰川融化等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被單獨列出來,並沒有人從系統的角度去看待環境問題,那麼,如果地球生態系統遭到崩潰式的破壞,那最先會影響到哪一環呢?最先影響人類哪裡呢?

生態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結合體

在科研界,均會將研究對象具體到某一個環節。比如說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會具體到某一地區的排放量變化,探究哪些因素影響它的排放等。而如果是研究重金屬食物汙染問題,會具體到哪一地區的哪一種食物,經由哪些途徑進入人體等。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現在的研究大多是揭示問題存在,並沒有多少切實可行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高的建議被提出,即使提出了有用的建議,但只是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某一方面問題的方法,沒有系統性的方案。大多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沒有考慮生態系統是複雜的系統。那生態系統到底有多複雜呢?

舉個例子:草原狼在草原上捕食它能追到的所有活物,比如兔子,羚羊,當然還會對人造成傷害,如果牧民放羊,則羊群和牧民都會受到潛在危險。那如果將草原狼全部殺死呢?就可能導致野生羚羊大肆繁殖,野兔會到處打洞,如果遇到雨水缺乏的年份,草原上食草物種會連草根全部吃掉,造成土壤沙化,牧民的收入將受到嚴重影響。

更嚴重的是土壤沙化後,將會加劇局部地區的沙化進程,而且局部地區的小氣候條件也會急劇惡化,大風一起,沙塵將會影響到其它更大的區域。另一方面,牧民們發覺草原生產力下降後,會對草場實行大面積追肥,雖然短期增加了草場生產力。但追肥會造成土壤酸化,同時加入全球溫室氣體:氧化亞氮、一氧化氮等氣體的排放,這才是致命的。研究表明,

氧化亞氮的增溫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並且能在大氣中存在120年之久!而且這種排放對全球農業土壤都適用!

那對自然界來說,最先會影響哪些方面呢?

生產者會是最初被影響的

生產者是以光合作用為能量來源,為其他生物(消費者)提供能量來源的生物。由於生產者無法移動自身的生態位,當某個環境惡化後,生產者只能被迫接受,要麼進化到適宜生長,要麼直接死亡

生產者是最初受到影響的原因還有其生長週期太短。這是因為生物需要繁殖下一代,而在這之前必須要發育成為成熟的個體,但是環境惡化後,可能就無法繁殖下一代,從而加速生產者的滅亡。

食物鏈會最終影響人類自己

目前來說,人類已經處於食物鏈頂端,有人會覺得即使土壤被汙染了,低一級的生物消化排洩過程中被排洩掉了,其實並不會。根據營養傳遞的效率為10%定律,生物會將吸收到總營養的10%轉化身體所需,因此,諸如重金屬之類的,可能就會在營養級中富集,最終傳到人身體裡

那如何避免人體重金屬積累呢?答案是沒有辦法。因為大多數人的食物來源非常雜,而重金屬汙染是會經過整個生態系統生生不息的傳遞下去。

總結

解鈴還需繫鈴人。造成生態系統惡化的源頭還是人類的過度攫取,維護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還得人類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全球生態系統問題。


科學好奇貓


太陽系的很多“彗星”都是來源於“小行星帶”,甚至地球上大部分的水,主要就是“彗星”帶來的。不僅僅是“彗星”,我們平時看到的流星,包括掉到地球上的隕石,大部分都是來自“小行星帶”。

是不是所有的“小行星”都對地球有威脅的?

有科學家認為,當年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一顆來自“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的撞擊導致的,這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觀點。其實地球每天都在遭受小行星的撞擊,只不過大部分都非常小,小到在穿過大氣層的時候就被燒成灰了,所以對地球生命構不成什麼威脅,真正要擔心的是那些體積較大的小行星。

圖解:“小行星”的撞擊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最近的一次比較大的小行星撞擊,發生在2013年的俄羅斯,那顆“小行星”直徑大概有20米,當時在距離地面23千米的大氣層發生了爆炸,雖然還沒有到達地面就爆炸了,但是它的威力卻是相當大的,它的能量相當於20顆廣島原子彈,即使是這麼高的地方,衝擊波還是震碎了很多建築的窗戶。這也是自當年“通古斯大爆炸”之後,一個多世紀以來有記錄的最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

2013年俄羅斯流星撞擊事件

“通古斯大爆炸”之謎?

關於“通古斯大爆炸”一直存在很多猜測,至今也是個謎,甚至還有人說是“特斯拉”(就是推廣交流電那個),在搞秘密實驗,不過這些基本上都是不靠譜的猜測。

目前公認的還是認為這是一起“小行星”撞擊事件,因為確實發現有撞擊坑,而且根據推測當時的撞擊物體的密度比水低,且易揮發,“小行星”(即是彗星),上面主要是由水、氨、甲烷等構成的冰塊,所以正好滿足這些特點。這次撞擊的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在人類近代史上屬於比較有威脅的一次撞擊。

“潛在類小行星”有多少呢?

天文學家通過觀測計算,把那些對地球威脅較大的“小行星”稱為“潛在威脅小行星”,它們的直徑至少在140米以上,而且其軌道與地球軌道最近的距離不到0.05AU(0.05個天文單位),已經非常近了,這種“小行星”如果有一顆撞到地球,威力將超過20000顆廣島原子彈。根據目前的數據統計,全球共發現“潛在威脅小行星”將近有2000顆,不過這種撞擊事件發生的概率很低的,一般要幾千年甚至上萬年才有一次。

什麼是2019 OK事件?

今年差點撞上地球的“小行星·2019 OK”它的直徑有57~130米,雖然它還算不上“潛在威脅小行星”,但它比“俄羅斯·流星撞擊事件”那個要大好幾倍,如果它當時撞上地球,能量不會低於“通古斯大爆炸”,好在它最終沒有進入地球大氣層,而是和地球擦肩而過。

“小行星·2019 OK ”與地球擦肩而過

據歐洲航天局公佈,近期對人類可能產生威脅的“小行星”就有4顆,其中危險程度最高的那顆它的直徑大約是50米,它在100年內撞擊地球的概率高達1/2000,不過只要是這些已經被發現的問題都還不大,因為早早就被監控了,一旦發現勢頭不妙,人類就會提前進行干預,比如發射衛星繞著它轉轉,干擾它的軌道,或者乾脆把它撞偏了雖然這些方法目前還沒有實際用過,總之還是有辦法,真正怕的是那種像“2019 OK”那樣,提前一天才發現,這要是完全正中地球,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太空生物學


空氣



張成東專欄


首先是微生體系,微生體系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支撐和供養體系,因為地球環境汙染首先會導致微生基因的異變和微生物種的滅減。……


宇宙大學生


要想人過好這個地球上的生活。從長遠利益來看。人類貪懶和貪婪的慾望,生活的價值觀都要改變。現在沒房沒車這家人就得絕後。中華民族傳統的那個節儉理念。已經忘記的無影無蹤。道德的教育早已喪失。人類還有未來嗎?


元新69


生態系統,是一個極深奧的學問!

但不用擔心,遭受破壞的事實。

繁生物,茲生物,是宇宙運動規律所產生質子的媾成。

大自然規律,會型成原態,只不過模式變化了。


藍先生易學研究


空氣,汽車擁有量太大[流淚][流淚][流淚][流淚]


袁本淼


生態圈不應該是環環相扣嗎這問題。。。


用戶395879386793


不知道,你應該去問生態專家,這是我們不懂生態外行人也想要知道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