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究竟有幾個“食其”|天人鬼(博物百科)

唐·胡曾《詠史詩·田橫墓》:古墓崔巍約路岐,歌傳薤露到今時。也知不去朝黃屋,只為曾烹酈食其。


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漢祖呂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毐亦淫荒。

“食其”拆字小解

食,念yì,只用於人名。

其,念jī,釋義有四:

1.語氣詞,表示疑問。

《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2.通“諅”,而“諅”古又同“諆”。謀劃。

3.表示週年的意思。

《墨子·非儒上》:喪父母,三年其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管子·輕重戊》:左右伯受沐塗樹之枝闊,其年,民被白布。

《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4.只用於人名。

“食其”源流漫尋

1.語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

坯子譯

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迴避人家的災難。”

2.語出西漢·劉向《說苑卷四·立節》

白公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圍我,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白公曰:“善。”則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而應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

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於天下。”遂自殺也。

坯子譯

白公對石乞說:“申鳴這個人是天下的勇士,現在用兵包圍我,我應該怎樣辦才好?”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來劫持他的父親,申鳴聽到了這消息一定要來。”白公說:“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親,並告訴申鳴說:“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國;你不答應我,你的父親就要被殺。”申鳴流下眼淚說:“當初我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是人主的忠臣;我聽說,吃那個人的飯要為那個人而犧牲,接受俸祿,要儘自己的能力去做,現在我不可能做我父親的孝子了,還能不做國君的忠臣嗎?”拿起鼓槌來擊鼓,殺掉白公,他的父親也被殺了,楚王賞給他一百斤金,申鳴說:“吃人主的飯,又躲避人主的難,不是忠臣;為安定人主的政權,而殺了父親,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時兼備兩種名分,不可能同時保全兩種行為。如果這樣活著,還有什麼面目立於天下?”於是就自殺了。

坯子說

申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上面這個故事也是典故“因與之語”的由來。

因,理由;與之,跟申鳴;語,對話、要挾。因與之語,就是用這個(武力劫持申鳴的父親)來要挾他。

3.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中的【集解】及【索隱】

審食其(【集解】:瓚曰:“其音基。”【索隱】:食音異。按:酈、審、趙三人同名,其音合併同,以六國時衛有司馬食其,並慕其名。)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

據宋代王楙《野客叢書·卷十·名字相沿》所載,他也同意唐代司馬貞等人的看法。

前輩有云,前漢有酈食其、審食其,名字相沿,不知何義。僕謂此必慕其為人,如司馬相如慕藺相如之為人,故亦名相如。且名食其者,不獨酈、審二公也,前有司馬食其,見《戰國策》,後有趙食其,見西漢。想酈生輩慕司馬食其為人,故名食其,其後趙食其亦必如此。人知食其之名,自酈、審始,不知酈、審前已有此名者。又如前漢有金日磾,後漢有馬日磾,而晉又有段匹磾,魏有於粟磾者。

綜上所述,對“食其”這一人名之源流,現今能找到的最合理的解釋乃是——慕名而用,名字相沿。

名為“食其”的古代名人

第一位:司馬食其

司馬食其其人其事,只見於《戰國策·卷二十五·魏四·客謂司馬食其》

客謂司馬食其曰:“慮久以天下為可一者,是不知天下者也。欲獨以魏支秦者,是又不知魏者也。謂茲公不知此兩者,又不知茲公者也。然而茲公為從,其說何也?從則茲公重,不從則茲公輕,茲公之處重也,不實為期。子何不疾及三國方堅也,自賣於秦,秦必受子。不然,橫者將圖子以合於秦,是取子之資,而以資子之讎也。”

坯子譯

有個客人對司馬食其說:“認為天下各國可以聯合起來的,大概是不瞭解天下形勢的人。想單獨用魏國來抗拒秦國的,是不瞭解魏國的人。說此公(指合縱之人)不瞭解這兩種情況的,又是不瞭解此公的人。然而此公主張合縱,為什麼持這種說法呢?合縱成功,此公就會掌握重權;不進行合縱,此公的權勢就輕;此公掌握了重權,就不管合縱有沒有實效。您為何不趕快趁著三個國家正堅定聯合在一起的時候,自己討好秦國?秦國一定會接受您的。不然的話,主張連橫的人將利用您來跟秦國聯合,這就是拿您的錢去資助您的仇人了。”

第二位:酈食其

酈食其(?-公元前203年),西漢陳留高陽人。少年家境貧寒,好讀書,雖為看管里門的下賤小吏,但縣中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人稱“狂生”。

跟隨劉邦後,用計攻克陳留,獲封廣野君。常為說客,以其三寸之舌出使各國諸侯。楚漢戰爭中,奉使勸說齊王田廣歸漢,韓信則乘機發兵襲齊,齊王以為被酈食其出賣,將他烹殺。

劉邦平定英布後,分封時很掛念酈食其,破例封他的兒子酈疥為高梁侯。

第三位:審食其

審食其(?-公元前177年),西漢沛縣人。以舍人身份照顧劉邦的妻子兒女,同時為項羽所俘,漸為呂雉所親信。

高祖六年,封闢陽侯。呂后元年為左丞相(百官皆因決事);呂后八年任太傅;呂氏一黨滅後,再任丞相,漢文帝即位不久被罷免。

文帝前三年為淮南王劉長所殺,諡號幽侯。

第四位:趙食其

趙食其(公元前162年-?),西漢祋祤(duì yǔ,古縣名,在今中國陝西省耀縣東)人。武帝時,以主爵都尉從大將軍衛青出戰有功;元狩三年,封關內侯;元狩四年,以右將軍從霍去病自定襄出擊匈奴,迷失道,當斬,贖為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