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從明代太祖至仁宗時,皇后是有絕對權威的。正史中曾有記載:“在馬皇后,徐皇后駕崩後,太祖和成祖為表重義均再無立後。”打破這種局面是從宣宗時期開始,皇帝過度寵愛妃嬪,無視皇后,導致妃嬪常凌駕於後位之上。很多皇后為求自保,不得不忍氣吞聲,這又進一步縱容了她們爭風吃醋,勾連宮外,爭奪國本等一系列荒誕行徑。

明朝這種獨特的“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也在明朝的歷史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明朝皇帝“厚妃薄後”態度

明朝皇帝“厚妃薄後”的態度主要表現為三方面。

第一,皇帝在態度上厚妃薄後。與太祖等前四任皇帝不同,明朝自宣宗起,皇帝與帝后就缺少夫妻之間的呵護與相敬如賓,皇帝們反而更是對嬪妃寵愛有加。

據史記載:宣宗因厭惡胡皇后,每次與太后請安時,都要斥責胡皇后;反而為了使心愛的孫貴妃登上皇后之位,破例受孫貴妃金冊,並在封號前加上“皇”字,這在之前聞所未聞。相比宣宗,世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第一任皇后陳氏被他大怒嚇至流產身亡,在廢掉第二任皇后張氏後,世宗竟為了寵幸的曹妃,無視曾救他於宮婢之變的第三任皇后方氏,使其喪身於宮中大火。至於其他皇帝專寵妃嬪,嫌惡皇后之事史書上仍有很多記載。本段只以宣宗、世宗為例。

第二,在後與妃的關係上妃膺於後

明朝很多皇后面對自家皇帝偏寵妃嬪都選擇默不作聲,一忍再忍。這就導致了妃嬪們恃寵而驕,目中無人。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宣宗時孫貴妃為了搶奪胡氏皇后之位,竟偷宮人子佔為己有。而胡皇后當時年齡尚可且育有一女,很有生下皇子的希望。但面對孫氏的強勢出擊,胡皇后只得選擇退讓。更有甚在孫貴妃登上皇后之位後,每見胡氏,必出言訓責。

第三,皇后際遇淒涼命運多舛。明朝皇后際遇淒涼不僅表現在皇帝對他們態度冷落妃嬪亦可凌駕於其之上,同時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後位無故被廢。中國封建社會不止明朝出現過廢后的情況,其他朝代也有。廢后的原因有很多,類似巫蠱、造反等。可明朝每位皇后都是無故被廢,所以明朝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廢后次數多,廢后原因隨意。像宣宗廢胡皇后,憲宗廢吳皇后。對此,明人沈德符感嘆道:“( 皇后被廢 ) 皆一時微眚,遂幹天怒,真不幸也!”選自《廢后加禮》。另一方面是因膝下無子處境艱難。古代注重綱常禮教,認為“不孝有三,無子為大”,在皇宮裡這條更是被無限放大。明朝的20位皇后中,確定無疑生子的只有五位皇后,皇后擔負著孕育皇位繼承人的使命,一旦沒有子嗣,地位之維艱可想而知

。《西城宮詞十二首 其十二》中:“不御坤寧二十年,玉階埋月樹迷煙。聯房自信無人到,閒放猧兒自在眠”,便是明朝詩人對歷位皇后處境的真實寫照。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為何出現皇后屢屢被妃子欺壓的現象?

上文概述了明朝“後弱妃強”的種種表現,那在明朝為何出現這種現象呢?皇后乃中宮之主,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同時又是皇帝名正言順的妻子,

帝后與皇帝之間既是夫妻又是君臣。但為何在明朝出現了這種本末倒置,違背綱常禮教的“後弱妃強”的現象呢?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明朝後妃管理制度所致。首先,明朝後妃自進宮起,其衣食住行,行為舉止就要受到嚴格的禮儀制度約束。明代皇后權利照前幾朝來說被限制許多,她們主要負責掌管後宮,遵守宮闈。

對皇帝的言行舉止既無權規勸進諫,更無力影響約束。所以在明朝中後期,皇帝專寵妃嬪現象出現後,皇后們想要勸誡但礙於當時后妃管理制度也有心無力。皇后的權利便自然弱化甚至被變相剝奪。其次,由於明代開國君主防止後宮與前朝瓜葛,不僅設置了眾多女官引導皇后妃嬪行為禮儀。與此同時,明朝君主們選擇的皇后大多出自寒門,致使外戚社會地位低下,難以形成政治勢力。但正因為皇后無勢可依,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生死殊榮盡在皇帝手中。“愛升則天下不足容其高,歡墜則九服無所逃其命”,正是對明代皇后進退兩難的處境進行了生動刻畫。

明朝皇帝放縱自我所致。明朝十六帝大多個性鮮明,叛逆心強。這點從處理嬪妃與皇后之間的關係中就足以見得。《明史》有記:“宣德元年 ( 1426) 五月,宣宗破‘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之禮制規定,授金寶給孫貴妃。“貴妃有寶自此始,直逼皇后矣。除此以外,在明中後期,皇帝的主要精力從政務轉變為個人享受。不斷插手後宮之事,進一步削減了皇后的權力。他

們無視太祖祖訓,在對待后妃時,不顧祖制體統,完全憑感性去區別對待後宮女眷,以致頻頻出現對皇后薄情寡義,對嬪妃專情之至的極端現象。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皇后大多容貌不佳,性情淑慧。據(一)知明代皇后妃嬪大多來自民間。但由於角色定位不同,個性也各有千秋。通過翻閱史料,可以得出歷代皇后性格大多溫柔賢良,敦厚大方。如宣宗胡皇后,穆宗陳皇后等。正如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所說:“帝后之位,必得賢淑為配”。正因

對皇后性格的重視,往往忽略了對皇后儀容的要求。而歷代妃嬪卻大多性格張揚,美貌之甚,故而能深得帝心。如宣宗孫貴妃幼有美色、神宗鄭貴妃機警,知書,善揣摩人心思……充滿生機活力的妃嬪們,不僅與皇帝們的張揚個性十分契合,而且能極大滿足皇帝們耽於享樂的精神需求。得到無限皇恩的妃嬪們恃寵而驕,地位緊逼皇后,逐漸形成了這種“後弱妃強”的局面。

寵幸妃子而貶低皇后造成的惡果

在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皇帝治家、治內宮實際是治天下的縮影。明中後期後宮如此混亂,違背封建禮教,勢必會對宮廷政治乃至明代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儲君生存環境惡劣,問題皇帝頻現。明代自宣宗皇帝起,就已隱約露出“後弱妃強”的現象。獨大的孫貴妃偷宮人子爭權,殘害他人子嗣便是血淋淋的例子。尤其在最嚴重的憲宗朝和神宗朝,儲君孝宗及光宗、熹宗在繼位前一直生活在孤獨、苦悶、壓抑和恐懼中便是有力例證。孝宗是宮婢之子,為防止孝宗在立太子之事上分一杯羹,萬貴妃多次對年弱的孝宗痛下毒手。好在孝宗能在廢后,太后周氏的庇佑下長大並登基為王。這種帝王因後宮鬥爭而飽受痛苦的例子在明朝像是代代循環。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這些儲君因其自身生存環境惡劣導致心理畸形和人格扭曲,成年後特別是登上皇位後,又成為其子嗣苦難或荒唐人生的元兇,如此往復、惡性循環,於是問題皇帝頻頻出現,“前赴後繼”地將明朝的江山葬送。

後宮內亂不斷,政局風雨飄搖。受到寵愛的妃嬪們越權居之,不斷引起後宮血雨腥風的爭鬥。從《明史》后妃傳我們可知明朝多賢后無惡後,但因“後弱妃強”的局面,

皇后根本就喪失了實權,不可威懾六宮,勸阻皇帝了。鄭貴妃“梃擊案”便是其中一個暗示政局風雨飄搖的例證。再者,妃嬪勾結朝廷官員,搶奪皇位。明朝著名的“三大案”嚴重干擾了皇位的正常繼承,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將明朝置於顛覆邊緣。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國庫民財屢遭掠奪,經濟受到衝擊。萬貴妃和鄭貴妃在禍害後宮的同時,還貪婪大肆斂財。原本貧困的萬氏家族成了田連州郡,居室奢華的富戶就足以見得。在斂財一事鄭貴妃絲毫不遜色於萬貴妃。據載,僅供鄭貴妃和其他嬪妃使用的胭脂費,每年就支用白銀四十萬兩,竟佔到萬曆初年全國田賦收入每年四百萬兩的十之其一!可以說,萬曆年間國家財力的日益枯竭與鄭貴妃的瘋狂掠奪不無干系。


明朝時期,為何普遍存在“妃子欺壓皇后”的現象?

結語

誠然,影響明朝走向末端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在明中晚期之後,宦官當權、特務橫行,朝野上下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已見大廈將頹之勢。但明朝獨特的“後弱妃強”的局式也為明朝滅亡推了一針加速劑。“後弱妃強”關係格局的形成,對處於統治集團中心地位的皇帝的自身素質、後宮環境以至政局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容小覷、不可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