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去年的时候,我曾经发过一个微头条,内容是美军A-20攻击机以伞弹突击新几内亚某机场上的日本九七式重轰炸机的战场照片。今天突然有读者质疑这图片上的飞机到底是不是九七式重爆。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就是这张图

这张照片比较有名,引用的文章也很多,日本陆军飞行第14战队的九七式重爆二型乙(キ21-II乙,英文写作Ki21-IIb),这是确定无疑的。

那么为何读者会有此一问呢?因为这架九七和我们印象中的有点不一样。九七重爆曾在中国战场广泛使用,对其外形很多关心历史的朋友都很熟悉。其射手舱在机身中部,并且高出机背一个台阶,和这架飞机似乎大不一样。那到底啥原因呢?其实也很简单,型号发展了,所以外形也就变了。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背部凸起是大多数九七的典型特征

既然如此我就弄篇短文,拉下九七式的型号演变和外形识别特征,也证明下当初我发东西并非信口开河。

1935年日本陆军为九三式重爆开发后继机型,当时要求三家公司进行竞争并且赋予不同的编号。其中中岛是キ19,三菱是キ21,川崎是キ22。川崎的型号在基础设计审查阶段就被否了,最后三菱和中岛两家继续设计并建造了原型机。

三菱キ21共建造了两架原型机,两社样机试飞的结果各有优劣。日本陆军最终决定两者结合,采用三菱的基本设计和编号,但换装中岛发动机,并且在生产型上引入中岛キ19的机头和弹仓设计。所以キ21原型机的外观和后来量产的九七重爆区别很大。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キ21 第2号原型机线图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キ21原型机照片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中岛公司キ19原型机

九七式重爆的第一种量产型是一型甲(キ21-I甲),安装950马力中岛ハ5(Ha-5)发动机。这种飞机除在中国战场大量使用外也曾投入和苏联之间的诺门罕战役。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61战队在诺门罕使用的1型甲,和原型机大为不同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日本陆军滨松飞行学校的一型甲

九七式一型甲在实战中表现出生存性较差的问题,1939年推出了改进的一型乙(キ21-I乙)。这种飞机的燃油箱采用橡胶板包裹外加纯棉外包,滑油箱则采用橡胶板外包雨布以提高抗弹性能。一型甲只有三挺7.7毫米机枪,其中机背射手一挺双管型,机头和后下方各一挺单管型,火力严重不足。一型乙增加了一挺机枪在后机身两侧机动使用,还在尾椎中增设了一挺半固定的7.7毫米机枪,这支枪由机背机枪射手兼顾,由于射界小且瞄准困难命中率很低。但据说在实战中非常有用,能有效驱赶进入机背和后下部机枪射击死角的敌机。这种“尾刺”机枪被其后的改型一直沿用下去,成为和早期型号最明显的识别特征。此外一型乙还修改了后缘襟翼和水平尾翼,发动机功率增加到1080马力。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1942年第61战队在马来亚使用的一型乙

接下来推出的改型是一型丙(キ21-I丙),这种飞机相当于更新的九七式二型和一型之间的过渡型号。据说在机体内部增设了一个500升的辅助油箱,在外部弹架可挂载4枚50千克炸弹。一型丙的机体和主翼以及垂尾都进行了改进,但仍使用原来的中岛发动机。

九七重爆一型共生产了773架,太平洋开始后这些飞机因性能落后大多被降级用于二线或者训练任务。

由于九七式一型航程不足,且中岛引擎可靠性不高,1939年日本陆军要求开发其升级版本,九七式二型甲(キ21-II甲)于1940年量产。这个版本以1450马力的三菱ハ101(Ha-101)引擎替换中岛引擎,速度提高到478千米/小时,续航力增加到2700千米。该机的主翼重新设计,水平尾翼增大,机体据说更多采用了中岛的原设计方案。因此有日本历史爱好者戏称九七式一型是三菱机体加中岛发动机,而九七式二型转为中岛机体加三菱发动机。

九七式二型甲增加了一挺机身侧面机枪,使炮手不必在两舷之间搬运武器。该机外部识别特征主要是体积加大的发动机,主起落架能完全收起而九七式一型为半埋式设计。九七式二型甲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军主力的重型轰炸机。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1945年驻台湾的第22战队二型甲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飞行中的二型甲,发动机直径较大

虽然性能有所提升,但是九七式重爆载弹量少,航程短的固有特性并没有解决。日本陆军设想的是凭借其速度快的优势躲避战斗机拦截,通过多次出动反复攻击解决威力不足的问题,而这种思路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场上并不实用。且九七式重爆的自卫火力不足,机体防护也有限,开战后不久就遭到美制P-40和英制飓风战斗机的沉重打击。特别是较为现代化的美国战斗机大量出现后,九七式重爆在12.7毫米机枪打击下几无还手之力。

在这种情况下又开发出了最后一个量产型号九七式二型乙(キ21-II乙),该机对气动外形作了一定优化,取消了机背射击舱和双管7.7毫米机枪,代之以安装一挺一式12.7毫米机枪的球型动力炮塔。前线部队还有在驾驶舱两侧增加机枪座的临时改装,此时7.7毫米机枪数量达到7挺之多。

九七式二型乙特别重视的是生存能力的提高,在正副驾驶座和后上方炮手座增加了16毫米防弹钢板,驾驶舱风挡和后上方炮塔采用70毫米防弹玻璃,所有油箱均覆盖16毫米厚橡胶,外翼和主翼中部油箱安装了氮气灭火装置。但即便如此,该机还是不可避免地过时了,1942年后开始逐步脱离一线任务。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飞行第60战队的二型乙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雨林上方飞行的14战队二型乙

九七式二型共生产了1282架,生产持续到1944年下半年,但甲乙两型各自的生产数量英文和日文资料出入极大,难辨正误。

战争末期出现了安装雷达的巡逻机九七式二型丙(キ21-II丙),该机数量只有8架或9架,是利用二型乙改装的试验机,并未量产。

此外九七式重爆还有几种衍生的运输型号。

第一种是一〇〇式输送机(キ57),这种飞机将主翼由中单翼改为下单翼,在日本陆军中用于人员、货物运输和空降作战。其民用客机型号被称为MC-20,陆军内部也把一〇〇式直接叫做MC输送机,盟军代号为“Topsy”。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1941年第7战队的一〇〇式运输机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MC-20地面状态

第二种是日本陆军用老旧九七式直接拆除弹仓等设备改造的运输机,这种飞机的外形和九七式重爆相差无几,其民用型号被称为MC-21,不少被提供给各伪政权使用(日本资料对MC-21所指何物尚有争议,但主流说法如此)。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日本航空MC-21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日本航空MC-21高雄号实机

还有一种就是用较新的九七式二型乙去除炮塔改造的运输机,战争末期日本义烈空挺队突袭冲绳机场用的就是这种飞机。但日本资料似乎并不将其归为MC-21,只称为特殊改造输送机。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在冲绳读谷机场强行着陆的九七式改造运输机


日本陆军三菱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型号发展与识别特征

该机上的亡命徒给美国机场造成相当程度破坏

此外九七式重爆的盟军代号也颇有意思。盟军情报人员最初给九七式重爆的代号是“Jane”,随即引起麦克阿瑟不满,因为这是他老婆的名字,于是改为“Sally”。后来带球型炮塔的九七式二型乙出现,盟军情报人员发现机背上那个长条温室大棚没了,误以为是新的型号,于是又给了单独代号“Gwen”。过段时间后发现还是老型号于是又改回来,将其称为Sally 3,而将装中岛引擎的老型号称为Sally 1,装三菱引擎的二型甲称为Sally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