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刀槍劍戟,處處入木三分——讀《與高司諫書》

不舞刀槍劍戟,處處入木三分——讀《與高司諫書》

—讀《與高司諫書》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錯覺,以為地位高的人會主持公道,以為有身份的人會講公平的話。這種錯覺由來已久,時不時地總會出現在大部分人的腦海裡。

公元1036年,大宋景佑三年,范仲淹在朝中為官。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一時門庭若市。范仲淹進言,治罰臧否,不宜全權委託宰相。宰相聽了,很不開心。他向皇帝說,范仲淹這個人有名無實,迂腐的很。

范仲淹不是個怕事的人。他向皇帝講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漢成帝時,依賴舅家,全權委託,終於釀成王莽之亂。宰相更不開心。向皇帝訴說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被貶。

諫官高敏之應聲附和。歐陽修因此向高敏之寫了封書信。

歐陽修也有一種錯覺,十七歲起,他就看到高敏之進士及第,從此以後,便在常常想象高敏之是個怎麼樣的人。在歐陽修的想象中,他大概一位是剛直不阿又十分有才華的人。

然而錯覺總有一天會被打破。

范仲淹被貶,一條罪名是越職言事,就是說話在不在點子上,有沒有道理先不管,講了不該由他講的話,就得問罪。另外一條罪名是勾結朋黨,離間君臣,這更得治罪。

高敏之是什麼人,諫官,是最具有進諫職責的人。高敏之在范仲淹遭貶謫後怎麼做的,那是趾高氣揚,自鳴得意,將歐陽修等請到家中,大加批判范仲淹。我們且看歐陽修如何議論。

歐陽修講范仲淹之才華和為人,天下皆知。他從大理寺丞,很快提拔吏部員外郎,擔任皇帝顧問,每天供皇帝諮詢。難道是皇帝提拔錯了人?既然你高敏之知道範仲淹是不堪之人,為何在皇帝破格提拔時沒有出言進諫,辨別是非,沉默不言,卻在他被貶時洋洋得意,附和非議。

幻覺破滅後,歐陽修索性將自己的意見寫得明明白白——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不怕自己做錯事,就怕人比人。歐陽修不僅點了一把火,還添了一抱柴。他講,餘安道、尹師魯為范仲淹進諫被處理,而你高敏之在朝堂上進進出出,以士大夫自居,卻不敢說出一點正義的話。諫官在位不言,在職不謀,是朝廷的恥辱,是歷史的恥辱。

回過頭來,歐陽修遞上書信,當然不是為了證實自己的錯覺。他手持利劍,步步殺氣,不過是希望高敏之能夠說一些公道的話。

然而事實不僅打破了歐陽修的錯覺,也打破了各位讀者的錯覺。

數天後,歐陽修被貶夷陵。我突然理解,魯迅先生為何棄醫從文。

明日我會繼續更新,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期待你的收藏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