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原本我以为,《无声告白》的悲剧,仅仅是因家庭的教育期待过高,子女承受不了而造成的。但当把这个家庭悲剧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综合考量,才惊讶地发现:

这部小说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家庭式矛盾,更多的,是跨越种族的华裔家庭,深陷文化夹缝而产生的艰难处境。

可以说,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迷失了自我。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01《无声告白》是一部怎样的“神作”?

《无声告白》是当代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2014年出版后,立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举拿下2014年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奖第一名,并获得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以及《娱乐周刊》《学校图书馆期刊》《赫芬顿邮报》《书目》等数十家媒体资讯平台的极力推崇。

美国作家赫克托·托巴尔在《洛杉矶时报》中这样评论这部作品:

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吴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的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


《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纽约时报书评》也对这部作品大加称赞: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


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无声告白》作者伍绮诗

《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5口之家的故事,丈夫詹姆斯是一位华人二代移民,名校毕业,在大学做历史教授,拥有终身教职;妻子玛丽琳是一位美国白人姑娘,拥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个个成绩优异。

然而,这个看似“和谐完美”的家庭,却酿出了一出大女儿投湖自尽的悲剧。

小说运用了巧妙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就用“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设置疑问,吸引读者一探究竟。

随后,在探究这起案件的过程中,每个家庭成员心中的秘密、痛苦、无奈,也都一一揭开,引出了深藏在这个家庭背后的深深危机,最终他们与自己和解,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接下来,我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代际关系,剖析这个特殊家庭中,每个人内心的迷失与痛苦。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02 苦苦想融入美国社会的父亲,让两个孩子感到压力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华裔二代移民,他出生在美国,父亲凭着一纸合约,冒名顶替别人家的孩子来到美国。詹姆斯的父母在一所当地的学校打工,身份卑微,工作艰苦。詹姆斯虽然接受美国的教育长大,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

于是他刻苦奋发,努力学习,想通过学习来实现阶层上升。

詹姆斯是学校里唯一的华人,经常受到同学的嘲讽讥笑,他觉得自己“好比动物园的动物趴在笼里,拼命忽略周围的游客”。

因为与众不同,他感到痛苦失落,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为避免不带外地口音,他从5年级开始,便不与父母讲中文;为了不让别人嘲笑自己,他不交朋友,刻意隐藏父母身份,面对羞辱也不进行反抗……

但却仍然没有获得当时白人社会的认可。

最终,他凭借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变。

“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就好像随时会有人过来撵他走一样。”

本以为可以留校,却因为自己独特的华裔身份而错失留校任教的机会,只能选择一所普通大学任教。

从此,他更加迷茫无助,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认同。

有一天,他遇到了玛丽琳,似乎感到“美利坚向他敞开怀抱”,他爱上玛丽琳也是因为她能够完美融入人群;而玛丽琳爱上他,是因为他与众不同。

詹姆斯怕妻子嫌弃自己的华裔身份,避而不谈自己的父母家庭,两人在深深的误解中生活了十几年。

詹姆斯对自我的迷失,也反映在了代际关系上。

对于儿子内斯,詹姆斯在他身上看到了更多华裔特征,因此看到他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当内斯游泳被白人欺负时,詹姆斯不教他反抗,反而说

“他应该学会接受玩笑”,而让儿子慢慢疏远了自己,父子关系紧张;

他还让内斯专心学习,努力成为好学生,所以在儿子体育竞技落榜时,他说“如果读书比赛你一定赢”。

在父亲的暗示下,内斯也认同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不参加集体活动,专心研究天文学,成为同学眼中“只会捣鼓书本和望远镜的家伙”,融入不了集体。

而对于女儿莉迪亚,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为莉迪亚长着一双白人的蓝眼睛,詹姆斯认为这是女儿能够融入白人社会的标志。

因此,他会送女儿最漂亮的、“大多数人都喜欢”的裙子,鼓励她多交朋友;她会因为“今年流行戴银的”,而送给女儿银项链……

一切只因为,莉迪亚身上承载着父亲没有完成的融入主流文化的心愿。

但詹姆斯只是一厢情愿,莉迪亚身上的华裔特征,让她在学校根本交不到朋友。面对父亲打着“爱”的口号的催促,莉迪亚只能在家假装与同学打电话,让父亲相信自己有很多朋友。

而莉迪亚内心,却因为承受着父亲的压力和同学的疏远,而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她自嘲自己是“杂种狗”,找不到真正的归属感。

所以,父亲詹姆斯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投射到了两个孩子身上,也造成了家长和孩子关系的失衡,给两个孩子带来压力和恐慌。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03一心想“做自己”的母亲,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性别歧视依然很严重,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相夫教子似乎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显然,像玛丽琳这样有梦想、有拼劲儿的特殊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她的自我实现受到了严重限制。

玛丽琳身处单亲家庭,母亲在高中教家政课,是一位传统而保守的女性,却被丈夫无情抛弃。

父爱的缺失、母亲失败的婚姻,让年少的玛丽琳不能产生正确的性别认同,她认为“做医生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

在玛丽琳看来,母亲是失败的,她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为了逃避母亲那样的人生,她处处追求不同,标新立异;不听母亲“要嫁给一个优秀男人”的劝告,毅然决然地嫁给看起来没有远大前途的詹姆斯;并且从此不再与母亲见面,直到母亲去世。

本来,玛丽琳的“医生梦想”就很艰难,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医生以男性为主导,女性一般选择做护士。

没想到,与詹姆斯的婚姻,让玛丽琳的梦想更难实现。

婚后,她怀孕了,生下莉迪亚和内斯之后,不得不在家照看孩子、做家务。

家庭与梦想之间,构成了强烈冲突:

一方面,玛丽琳试图摆脱家庭的束缚,去追逐自己的医学梦想;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考虑家庭的需要。这种两难的处境,让玛丽琳迷失了自我,她迷茫、无助、彷徨。

“我意识到,我现在的生活并不快乐。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这些感受在心底压抑了很久……”

最终,在家庭与自我实现之间,她选择了自我实现: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去大学续修课程,却因为发现再次怀孕而回归家庭。

回归后的玛丽琳看似是告别了梦想,但却把自己未竟的梦想,转移到了大女儿莉迪亚的身上。

她开始严格要求莉迪亚的学业,想让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精心培育的玫瑰”,拥有自己不曾实现的人生。

但她从没有想过女儿是否喜欢,她从来不曾了解过女儿的内心世界。

而莉迪亚也从没有反抗,因为当初母亲离家出走,她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够听话造成了。当母亲回归,她只能选择乖乖听话,以防止母亲再次消失。

这让她失去了自我,成为依赖和讨好型人格,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为了赢得母亲的欢心;她想学好医学,却发现对于理工科,她无能为力;她渴望家庭的温暖与美好,但母亲却无时无刻不再传递给她“梦想最重要”的信念。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坚定有力地叫嚣: ‘医生、医生、医生。’”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儿童若遭到父母排斥,便会带来主观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形式是,一方面无止境地依赖别人,另一方面坚信其他人靠不住,会排斥她。”

可以看出,莉迪亚最终悲剧的发生,是因为她的自我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之上,主体自我严重缺失,一旦失去了依附,就会酿成悲剧。

而对于儿子内斯,玛丽琳却对他是冷漠至极。她从来只表扬莉迪亚,无视内斯的存在,这对亲子关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身处这种环境的内斯,只能选择努力学习来获得解脱,最终考入哈佛大学,走上了与父亲一样的道路。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04 两次打击,促成了莉迪亚两次性格转变,最终酿成悲剧

那么,莉迪亚最终落水,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莉迪亚有两次性格转变。

第一次是被内斯推入水中,童真幻灭。

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莉迪亚承载了父母双方的期望:母亲期望她成为一名医生,父亲希望她成为“受欢迎的人”,因此,她成为家中的中心,詹姆斯和玛丽琳都围着她转。

而这让内斯心中愤怒痛苦,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什么父母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了莉迪亚?为什么自己连想要吃一个煮鸡蛋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为什么自己想当航天员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尊重,自己收集的宇航员图片没人愿意看,去博物馆也无法看到心心念念的模拟星空展?

终于,有一天内斯和莉迪亚同时来到了湖边,内斯愤怒地将她推入了湖中。

而莉迪亚此刻却感到了解脱,她终于不再面对做不完的数学题。而当她从容地在水中挣扎时,内斯却拉住了她的手。

因为内斯在她沉入水中时,意识到,没有了莉迪亚,情况也不会得以改变。

此后,莉迪亚便将内斯作为自己在这个家中的救命稻草,她也褪去了童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女孩,而是小心翼翼地扮演着好女儿、好学生的角色,以免母亲再次离开,父亲不满意,内斯离她而去。

第二次是被杰克拒绝,自我意识终于觉醒。

落水事件后,莉迪亚把内斯作为唯一的救命稻草,就算父母的期望再沉重,但家中有一个内斯,她就可以宽慰一些。

然而,内斯最终考入了哈佛大学,她唯一的希望,也要随之破灭了。

内斯被哈佛录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她彻底崩溃。即便将哈佛的录取信藏起来,也没能阻止内斯离开家。

内斯离开家之前,莉迪亚物理考试不及格,向内斯求救,然而得到的却是内斯的无视;内斯离开家之后,莉迪亚曾经给他打电话,在电话那头,得到的却是内斯的嘲讽。

莉迪亚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

于是,她转而去跟坏小子杰克交往,这是一种对父母、对内斯的反抗。

因为内斯一直不喜欢杰克,而与杰克交往,也不符合父母对她期望的形象。

当她对杰克逐渐萌生爱意,却发现杰克喜欢的是内斯,而自己一直是自作多情。

内斯离家上大学、被杰克拒绝、来自父母越来越沉重的精神压力,让莉迪亚发生了第二次性格转变。

“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杰克的话刺痛了莉迪亚,但也启发了莉迪亚,让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最终,她选择了曾被内斯推入水中的那片湖。

“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

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

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

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最终,莉迪亚下定决心,投入湖中,摆脱他人的期待,做回真正的自己,完成了精神上的洗礼。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05 写在最后

故事的最后,玛丽琳发现母亲生前的烹饪书被莉迪亚珍藏,终于读懂了女儿,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走入的误区。

詹姆斯发现多年来的“文化盲从”只是一种徒劳,也意识到了这种徒劳给儿女带来的伤害,开始重新反思并修补与内斯的父子关系。

詹姆斯和玛丽琳重归于好,用爱挽救了这个即将破碎的家庭。

可以看出,《无声告白》通过对一个华裔家庭细致入微的刻画,揭示了西方种族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现实,展示了生存于文化夹缝中的精神困境,也表达了对挣扎于这种困境中人们的深深关怀。

这部作品,也让我们反思社会文化、代际关系、性别平等、子女教育、自我认同等一系列冲突与焦虑,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价值观下,如何坚定自我,而不是盲目从众,是我们穷尽一生,都应该深入思考并不断追逐的课题。

借用书中最喜欢的两句话结尾吧:

“一切苦难都会过去,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与君共勉。


《无声告白》:莉迪亚的投湖,是否属于普通的家庭教育悲剧?


作者简介:孟小喵,多平台原创作者,关注女性、情感和心理。用书与笔,为你呈现精彩温暖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