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

春日之虎


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那个时代的酒,我们今人是品尝不到了。但我们今天有啤酒,啤酒也是酒,为什么大热天人们还愿意喝呢?因为它爽口解渴,喝过后舒筋活血,舒服解乏,通身体泰。因此,北宋年间智取生辰纲时士兵喝的酒,类似于今天的啤酒,酒精度不高,喝了又解渴解乏,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应该看到,智取生辰纲时的喝酒,它不是正常情况下的喝酒,而是有相应的特定条件。

一、为什么要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特定条件下负重赶路呢?

之所以在大热天的时候赶路,这个主意是杨志出的,他考虑的是,白天尽管天热,但贼人胆虚,想大白天抢劫毕竟没有黑天方便。所以才趁着白天赶路。这样安全系数会高一些。应该说杨志这个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倒被吴用利用押运人员口渴难耐急于解渴的机会,钻了空子。

二、为什么不用车子运输,而偏偏要用人力挑担呢?

因为上年生辰纲被人劫走,就是用车子运输的,那样目标太大。今天的生辰纲,梁中书本也采用了十辆太平车运输,而且上面还插着旗子,上面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车上装的是宝贝么?所以也被杨志否决,改用人力挑担也是杨志主张的。没想到用人力挑担在大热天负重走路,口渴是必然的,见到能解渴解乏的酒,能不想喝么!

三、双方面原因,造成了押运人员的轻敌。

一是大热天负重赶路,而且用人力挑担,造成了人的超负荷劳动,急于需要补充水分。

二是当看到白胜挑的酒,而且晁盖等人先已喝掉一桶,造成了酒中没问题的假象。

以上两方面原因,使押运人员放松了警惕,便轻易地喝下了被吴用偷下了蒙汗药的毒酒,最终致使生辰纲被劫走。


综上,就是押解生辰纲的士兵为何在大热天还要争着喝酒的缘故。


文化一家人


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

相信付出爱是让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抚慰人心的不二法门,更多美食问答,请关注觅源良食,让我们给您答疑解惑!

对于题主的这道片问答题,我先从我自己的感受说起;

武汉的夏天,非常的炎热,特别是中午时分,烈日炎炎似火烧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树荫下吹过来的风都是热的,记得高考的那年夏天,学校的教室是没有空调的,只要风扇,我们在教室里复习功课,现在想起,真的是热,最严重的的是,老师还要要求我们每天中午在学校午睡,现在想想,也够艰苦的;

不过,比起街上的环卫工人、来城里打工的建筑工人、交警等工作人员,真不算什么,但是,由于天气炎热,出汗多,所以就需要大量喝水,体力劳动的人,中午也有喝酒解乏的习惯,我是遇见过这样的场景;

那年的夏天,某天外出办事,到了午饭时间,就找了一个小饭馆打算随便吃点,重要的是歇歇脚,休息一下,实在太炎热,就想喝点饮料找个地方坐坐,由于周边有建筑工地,一下来了好多的务工人员,一人买一份盒饭,来一瓶冰镇啤酒,对于重体力劳动的人员来说,除了补充食物,最重要的是,喝点冰镇饮料让心里凉快一下,冰镇啤酒这时就变成他们最美味的饮料,带着一点点酒精,吃完饭后,找个阴凉的地方,睡个午觉,在酒精的作用下,还可以舒缓身体的疲劳;

对于题主的疑问,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我想,我是这样解读的?

1、我们从头说起,水浒传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大约是1119年至1121年前后,靖康之变发生在1127年,这是书中真实的历史背景;

2、在北宋宣和年间,整个社会,喝的酒都属于发酵酒,大多都是十几度左右的米酒,在那个年代,酒是除了水和茶之外的第三大饮品,加上酒精度不高,所以,那时的人们多少都喜欢喝点;

3、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白胜在黄泥岗卖给众军人的米酒是按桶买的,一桶酒5贯钱,按照书中的描写,酒的价格不算贵,但是,大家对这酒的品质却相当满意;

4、天气炎热,押解生辰纲的军汉,肩调重担,酷热难熬,一路走来都惆怅不已,而且烈日当头还要赶路,口渴难耐,黄泥岗也算是荒山野岭的地方,能遇见卖酒的,众人的心情想必是开心不已,加上杨志的阻扰,晁盖一群人的激将,导致众军汉认死理,非要喝不可,这是书中的描写;

5、喝酒在黄泥岗的当下,并不会让军汉内心火烧火燎,相反可以解渴,最重要的是可以让疲惫的身体得到舒缓,有解乏的效果;

6、喝酒除了能解乏之外,还同杨志有关,就是要同你对着干,实际上是对杨志的抱怨;

7、白胜卖的酒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啤酒,想必酒精度数也不会太高,毕竟那个年代最高的都是十几度,所以,他销售的米酒,在晁盖等人品尝之后,越发让众军汉觉得非喝不可;

写到最后,还想啰嗦几句,在北宋年间,整个的社会风气是那样的,酒在普通百姓心中,就相当于现代人喝的众多饮料一般,大家都爱这一口,而且对于常年在外服役的军汉来说,喝酒才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加上北宋宣和年间,整个社会,喝的酒都属于发酵酒,大多都是十几度一下的米酒,所以,除了口感比较平和,大家在黄泥岗都会有这样一个判断,就一桶酒,大家一人一勺也就喝完了,大家也就是想解渴解乏,这时是真热真渴,真对杨志有抱怨,所以,在多方原因之下,大家才非喝不可;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分享带来快乐,我们在评论区等您;


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

觅源良食


主要是因为宋朝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这样酿造出来的酒,最高度数不超过十五度,一般度数在六度左右,比白酒的度数低得多,而且酒都很浑浊,所以有把酒称为“琼浆”的说法.当时主流的酒有粮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黄酒.酒精度大约在12-13度,和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当然那时候没有啤酒),所以才能多喝。



欧埋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记得也就是90年代初期,当时还没有酒驾的说法。

南京的夏天很热,很多司机中午去吃饭,都要喝几杯冰啤酒。

今天这就要拘留,但那时候都当做饮料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水浒那个宋代,生辰纲的土兵争着喝酒,是因为那个酒同啤酒差不多。

我们喝的烈酒,白酒,叫做蒸馏酒,是元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

一说元代蒙古人喜欢喝烈酒,所以下面拍马屁的多,发展了蒸馏酒技术,出现了今天高度数的烈酒。

蒸馏酒最低度数也有20度,最高可以达到60度。

二战中,苏军甚至勾兑医用酒精喝,度数最高可以达到75度,很容易喝出人命。

但元代之前,中国基本都是酿造酒,度数都不高。

酿造酒就是今天的米酒、黄酒之内,度数都在10度以下。

大家注意水浒里面就都是酿造酒,而且也分品种。

比如皇帝赏赐的御酒,度数都比较高,可以达到8到10度。

而乡下酒店里面的酿造酒,水平比较低,很多只有2到3度,按照今天标准就是带酒精的饮料。

而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岗,应该属于乡下比较好的酒,度数在6到8度,同今天的欧洲啤酒差不多了。喝三碗,差不多就是今天的2瓶,因为还要爬山过景阳冈,不能再多喝了,会影响赶路。

而武松喝了18碗,相当于今天12瓶瓶酒,等于喝了一打。虽说夸张,但萨胖极限就能喝10瓶啤酒,慢慢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武松肯定比我壮得多,12瓶还是可以喝的,他也确实躺到了。

道理也是一样,杨志上了黄泥岗,他们十多人买一通酒,每个人也就是喝个一二碗,还不到1瓶啤酒,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萨沙


其实大家有个习惯性的误区,总觉得水浒里面大家喝的都是白酒,这当然是越喝越热,但其实只要大家把它想象成冰镇啤酒就简单多了^_^。

当然了,红尘君只是举个极端的例子,那个年代啤酒还没发明出来呢,那他们喝的是什么酒呢?

且听红尘君细细道来。

那时候的酒,还只是米酒或者黄酒

在宋朝的时候,由于蒸馏技术还没有,所以大部分的酒都是黄酒或者米酒,就和如今许多江南地区自酿的那种一样。

这酒度数本来就不高,如果再加一些类似枸杞,金银花,红枣之类的味道就更甜美了,差不多就和饮料似的,所以武松才能一口气连喝十八碗,真要是换成白酒,哪怕是低度的,也要出人命了。

所以杨志他们大日天里汗如雨下,这才想要喝酒,一方面是解暑,另一方面也是补充体力。

二斤牛肉三角酒,才是好汉标配

看过水浒的朋友们都已经习惯了,基本上每个好汉进了酒店,都是豪气干云的大喊一声:“小二,先打三角酒,切二斤牛肉来吃,少发一并算钱给你。”

不管是武松,鲁大师,还是阮小七兄弟,甚至就连看起来甚为斯文的林冲也都不例外,风雪山神庙那会儿吃喝了一回还不够,还让人家再上,最后甚至还打包带走。

所以这好汉可以不打架,不练武,吃喝的豪气是万万不能少的,离开了酒,似乎好汉的分量也轻了不少。

红尘君说

其实,这些好汉们更多代表的是咱们普通百姓,大家也没多高的追求,就是一天忙完了,叫上三五好友,撕上两只烧鸡,切上半斤猪头肉,再来一扎啤酒,吃吃喝喝聊聊天,亦是人生乐事。

以上


在下红尘君,一个不正经的喜欢历史的攻城狮,尤其喜欢分享水浒故事。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这样就能自动收到更多红尘的文章啦,更欢迎留言聊天,红尘君承诺每条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尘如镜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一般研究认为,不会超过十度。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斗酒有多少?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相当于0.001立方米,一升水重一千克,一斗就是十千克。

不考虑三代“升”“斗”衡量标准的变化,一斗酒,大约十千克,二十斤。喝二十斤白酒,还没醉死?真是奇迹。

但如果考虑度数的问题,低度酒,相当于啤酒的度数,一瓶是一斤多。喝十几瓶啤酒,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吧。

回到《水浒传》中来,赤日炎炎,土兵们看到卖啤酒的,就想喝点,是不是比较合理了?


栖鸿看红楼


炎炎烈日,按理说将士们都应该口干舌燥才对,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节,为何押解生辰纲的士兵还要争着喝酒呢?难道他们不怕酒精让他们更加酷热难耐吗?他们当然怕,但是他们喝了那些酒并不会酷热难耐,反而会神清气爽。

这就要说古代的酒和现代酒的差别了,虽然同为酒,但是酒精度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的白酒大多都是40多度到60多度,而且在这个区间之中酒精度高点酒反而更好喝。不过喝了白酒之后很容易导致口干舌燥,而且身体明显会由于精酒作用而酷热难耐,所以白酒在寒冷的冬天来喝是再好不过了。

现代的白酒是御寒的好东西,但是在古代可不一样,若是在冬天喝酒的话必定要热一下再喝的,因为古代的酒并不能御寒,反而可以解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


如果说古代的白酒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的话,那可能就是啤酒吧,或者说一些添加微量酒精的饮料,酒精度绝对不会高于10%。就这也是保守的说法,可能古代的酒酒精度也就3%以内吧,所以古代的大侠喝酒可以大碗大碗的喝,看似酒精很大,其实和现代人差不多。

现代人喝啤酒能喝十几瓶的大有人在哦,可能比古代那些动不动喝十几大碗的大侠酒量更胜一筹的哦!所以不必因为酒量而崇拜小说中的那些大侠们,他们的酒量不过稍大一点而已,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比现代人能喝。


唐朝的长老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杨志率军护送生辰纲至黄泥岗冈时,被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劫取的过程,而酒正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烈日炎炎的黄泥冈上,行路的军汉们不正急需一碗消暑解渴的水吗?即便没有水,却又为何都争着喝我们印象中会越喝越渴的酒呢?

1.液体水分子的吸引力

谨慎提防的杨志,力保押送生辰纲的安全,将所有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之中,再由军汉扮作脚夫,挑担行货。且此行近几日,途中山路颇多,安全起见,便令军每日辰时起身,申时歇息。此时正是日光高照的晌午,黄泥冈方圆七八里,皆无取水歇脚之处,加上担子又重,对歇凉与饮水的渴求,不言而喻。就在这时卖酒的白胜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先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众所皆知,宋朝时期的酒基本是靠发酵制成,而非同今日的蒸馏,因此类于现在的米酒、黄酒,酒精大约在十几度左右。饮后身体水分也不至过度流失,甚至有点像现在的酒精饮料。先不说解暑,终究还是有一定的解渴功效。当身体水分缺失,恐怕任何人都无法抵挡这种低度酒水的诱惑吧。

2. 舒筋解郁,畅快淋漓

此行押送生辰纲与往年不同之处,在于杨志对于护送方式的全新提议,并严格谨慎地执行。包括为掩人耳目,全程人力挑担,不用车马;夜凉时全部停歇,辰时太阳当照方才起行;全程监督,动辄鞭打催促,无一时一刻的懈怠放松。如此一来,军汉们要承担体力的重负、炎热与口渴折磨、以及藤条鞭笞的疼痛,无不怨恨交加、愤愤不平。更有身心疲惫,心力交瘁。俗话说,杯酒解怨,把酒言欢。此时能有一碗酒下肚,不仅可以舒展筋骨,放松疲惫的身体,更能借酒消愤,疏解心中的不快。

3.从众意识的导向与引力

开始,军汉们只是望着酒,按耐不住自己的生理所需。后来面对杨志的极端阻止,虞侯与都管几经提议,仍无济于事。个别军汉的怨声载道,衍生为全体军汉齐心协力的抵制。集体的境况遭遇,使它们产生了群体认同感,并随着事情的发展,依附心理愈加强烈。并众声苛责杨志,达成要自己出钱买酒的共识。而此时以晁盖为首的七人群体,以身试酒,一饮而尽。使他们完全打消了杨志口中所谓蒙汗药的戒备,又默默地增加了一份说服与抵抗杨志的喝酒筹码。而有着同样喝酒愿望的晁盖等人,似乎此时也成了他们对付杨志的同党,借着他们七人的酒兴,军汉们便争相着大喝起来。

《水浒传》中,“酒”,代表了一份勇气、豪爽和侠肝义胆的雄壮,并已深深地融入到英雄好汉们的血液中。所以,酒全然代替了水的存在,成为推动英雄展现生命光辉的灵魂。



更多精彩原创,欢迎关注“Jumine乐铭文艺”。每日相约,追随文明光影,解锁文化密码!


Jumine乐铭文艺


这其实也解释了水浒传里的另一个章节,武松为何能在进入景阳冈之前,在一家酒馆里狂喝18大碗白酒,光凭着酒碗的数量,这白酒完全是当成饮料在喝,而在黄泥岗的这次喝酒过程中,押送生辰纲的厢军们也反复对杨志强调天气太热,想买一桶白酒喝来解渴!难道北宋时代的男人们的酒量都如此强劲吗?难道那个时代的白酒是用来解渴的吗?



事实上光看到这种喝法就可以断定,北宋时代的白酒根本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白酒,辣嗓子呛人烧心这才是我们这个年代白酒的特征,而在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的这些男人们如果用这种饮品来解渴,那他们烧的不是心,而是自己的脑袋!

事实上由于北宋时期特殊的生产技术条件,那个年代的白酒酿制也与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别,当时所谓的白酒就如同现在的米酒,度数并不高,甚至现如今的江浙地区仍然流行这样类型的米酒,度数一般在5到10度有的甚至更低,因为度数不高且用纯米酿造,因此米酒的口感极佳,也适合大量饮用。所以白日鼠白胜在黄泥岗卖酒的时候,酒并不是按杯按瓶去卖而是按桶去卖,可见他所卖的米酒小容量喝起来根本不过瘾,只适合大容量饮用。而武松在经过景阳冈之前的那次喝酒中,店小二也多次强调,并不是这家酒馆的酒有多醉人,而是害怕客人过于贪杯随后容易在景阳冈里遇险。



所以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北宋时代的米酒,实际上就是一种解渴的带有一定度数的饮料,与我们现在的啤酒和米酒相差无异,在那种烈日炎炎的天气下,杨志的部下吵着想买酒喝这也就成了情理当中的事,以至于最后喝酒的时候,连一直保惕警惕心的杨志也忍不住喝了一瓢,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这种酒喝个一瓢两瓢根本喝不醉!只是没想到里面参加了蒙汗药!

但相信在这个环节上很多人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杨志和这支生辰纲押送队伍规模可谓不小,又是长途运输,难道随身连最起码的水源都没有携带?以至于来到了黄泥岗口渴之下不去喝水,而非要去买酒?即便水浒传的原著也没有交代当这支队伍来到黄泥岗的时候,他们随身携带的水瓶是不是空的,但结合他们一路运送的实际情况,当白胜挑着米酒从他们旁边经过的时候,长时间的憋屈也会让他们对着两桶米酒产生想法,进而中了圈套。

话说这次远程物流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把梁中书的贺礼顺利送入东京,考虑到一年前已经遭遇到一次抢劫,这一次有着带罪之身身份的杨志自然不敢懈怠,在此次押送过程中几乎将自己的手下当成了犯人,在杨志当时的概念里,只要能将生辰纲顺利押送东京,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在一路行进过程中,出于安全考虑杨志的指挥也完全没有固定性,今天夜里走路明天白天走路,为了确保安全杨志几乎每天都不断变换押送队伍的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按照现在的话来讲生物钟被颠倒,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运输队的成员们早已经苦不堪言,想在这一过程中喝酒吃肉?杨志表示你们这小梦做的挺嗨!



所以一群长时间没有沾过荤腥的人,突然在这一天的黄泥岗里看到了白酒,就好比一个长时间没条件喝酒的酒鬼看到有人在喝酒,那接下来怎么样还用问吗?自然会对白胜的那两桶米酒产生想法。难道他们不害怕会在这里遭遇到强人吗?随行的老管家的一句话已经做了足够的解释:哪里有什么歹人?由于这支押送队伍并没有经历一年前的那次遭遇,甚至老管家等人长期在王府里养尊处优,大家根本就缺乏这种危险意识,老管家甚至认为一年前的遭遇只是偶然,今年在如此保密之下根本不可能在二次遭遇同样的事,更别说在一路的压榨之下众人对杨志早已产生不满,一路折腾使唤我们也就罢了,现在连喝酒竟然都不让,那我们还就偏要跟你顶着来!与其说大家想喝这桶酒,倒不如说大家想组团跟杨志呕气,而最后的结果恰恰也是黄泥岗八人小组最想看到的结果!

而杨志在这一刻也选择了松懈,毕竟他也知道他自己的行为太过于粗暴,能够安全护送生辰纲纵然是大功一件,可毕竟自己未来还要在梁中书的府邸里混,低头不见抬头见也不适合与老管家等人闹掰,适当的给点面子也在情理当中,反正一桶白酒也喝不醉人,倒不如索性卖的这个面子,可这不经意的疏忽,却也在最后时刻出卖了自己!


辽宁资深球迷


想想一下:

烈日炎炎,远处的空气似乎变成了透明的烟,缓缓上升,脚下的路面滚烫,汗流浃背的你抹了一把汗,甩到地上,滋滋作响,瞬间化作蒸汽……

这时候,你的好朋友束发小姐姐突然打开一个白色的冰箱,喊了句:

“这里有冰凉的啤酒和甘甜的酒酿!快来喝呀!”

你还不得连滚带爬哭爹喊娘的跑过去跪下……

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就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现在喝的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世界八大蒸馏酒之一,味道独特,层次分明,度数也比较高,从32度,34,36,38,42、52、58度不等,高度白酒还有90度以上的。

这种白酒当然不是《智取生辰纲》里面卖的那种,卖酒的要是在大热天卖这个,生辰纲不仅拿不到,被那些当兵的揍几乎是肯定的。

那他们喝的是什么酒水?

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王赛时在其所着《酒史》中指出,宋朝酒度数其实不高。以武松在景阳冈喝的“三碗不过冈”的村酒为例,那种酒接近于现在的黄酒,酒精度数在10度左右。这一点可以从店小二的描述可见一斑:“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醇浓、后劲大正是黄酒的特点。

可以推断出,杨志他们一行人走到黄泥岗,又热又渴,正好前面有个冷饮摊子,大老爷们吃什么冰淇淋!吃什么冰淇淋!

冰冰的啤酒来5箱!

老板白胜一抬头:“不卖!”

这不完犊子了吗?

晁盖(宋朝奥斯卡影帝)等人又一拥而上,先喝了一箱,大呼过瘾!

军汉们急了,杨志你丫行不行啊,就这么几箱你再买不到,兄弟们非得渴死!

这样,欲擒故纵之下,老板白胜最后一瓶冰冰的啤酒里下了一点点药(蒙汗药)。

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也明白了,《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大碗吃酒,那个酒,度数一般般。

武松到了景阳冈,一口气喝了十八碗大酒:

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香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
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

这种酒一般人喝了就会头晕,可是武松不会,身体好,酒量大,但是这种酒度数有多高呢?
8-10度。

红酒都12度了……

换算成今天的酒,可能也就是酒酿(醪糟),还得是一半水一半酒,因为酒酿的度数是15-20度……

然后武松大哥一口气喝了18碗兑了水的醪糟,然后上山把老虎打死了(这个不能黑,确实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