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为好书法?是比对古人的书法一丝不苟就是好书法?

徐晨陈平


在不同人的眼中,好书法的标准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有人喜欢规规矩矩的田楷,有人喜欢除了作者自己谁也认不出来的草书,有人喜欢黑得一踏糊涂几乎忘记留白的隶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喜欢的就是好的,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书法爱好者,有幸跟大师级老师学习的我,认为好书法是带着作者的气韵而来的,书法有他的普遍的规律,但是就好比美人,面貌各个不同,各有各的精神气儿。至于一丝不苟地临慕,到头不过是写字匠,连书法二字都谈不上,写出来的也不过是纸美人,连个人气都没有。

我习练书法有三年多了,说来惭愧,至今也还停留在临贴阶段。但是临贴有临贴的窍门,说个小故事,上书法班时院长请了北京书法协会的副会长过来讲课,我临了兰亭序请教,先生说写得不错,就是某个字有瑕疵,我定晴一看,那个字是我家小胖狗淘气扒拉我造成的,于是偷偷自己笑。临贴首要的是找到原作的精神气,并且借用到自己的笔下,所谓的应物象形、心物一元,应原作的形,复制原作的精神,行家一看,嗯,是那么回事儿。抓到精神气儿之后,再细琢磨作者其他的东西,章法,架构,开合,行笔特点,墨法等等。兰亭,书谱,圣教序,二王书札,寒食贴,自序贴等等,每当临摹之时,与各大家的精神相往来,实在是很享受的事情。不敢自夸我写得好,只是抛砖引玉,供同好们参考罢了。敬请大家指正。





武林小后辈


第一眼章法气势韵味儿好,不是一个个方块字死板排放。然后慢慢靠近每一个字也很好,同一个字会不同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字拆开后每一笔画都耐看,有功底,丰富多变。

至于每一笔画是不是作者描画的,那就只能现场看了。高手不用现场看也能知道。





明中拙人王茂谦


说谁的书法好,一般是指他的书法作品好。评判作品的好坏,也是有标准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一为取法。就是从作品中可看出作者取法自哪位古人。如果取法自现代人,取法就太低了。这並非说现代人的书法不好,而是违背了取法要乎上的古训。

二为笔法。赵孟頫曰,书法以用笔为上。笔法主要看入笔,运笔,收笔以及反映出来的线条。

三为字法。字法是指结字的方法。

四为墨法。墨分五色,在行草书里,墨法非常重要。

五为章法。楷行草书的章法是有区别的。

以上说的“五法"决定了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

至于书法是否要对古人一絲不苟的问题,我认为,在初学阶段,对古人传统经典的帖子,是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孙过庭在书谱里说,临帖一定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在书法教学的实践中,要求学员,每一笔画,一定要看清楚它的入笔,收笔,长短粗细,空间位置后,才允许动笔把这一笔画写下来。不仅如此,还要求学员们学某一帖子,一定要会背临。这个阶段叫专精阶段。掌握了一种书体,起码要三至五年。达到这个标准,一般就是一个省市一级的书法家了。当然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一幅绝妙的书法作品,应该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怀!这应该是学习书法的髙级阶段,是不会拘泥于某种书体的。










谭云协


什么是好书法?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首先,我认为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非常有神韵,气度非凡,整个作品都能表现出书写者的气质,神采有韵是好书法的第一标准,其次,字形的间架结构要合理,突出形美,笔画的粗细变化,运笔衔接流畅,单字拆开或整体组合都让人赏心悦目,如此形神兼备,便是好书法了。

至于说对比古人书法,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书法也不例外,古人从篆,隶,楷,行,草的演变也是在不断适应日常书写的需要,写书法要多习古人,这是传承的需要,更是基本的要素,通过初临的形似,慢慢感受古人书写的笔法转变,运笔技巧,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写出有个人特色的字,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不为名而图捷径,就是难能可贵了。

每一位喜欢书法的朋友都应该把书写当作人生的爱好,坚持练,天天练,又怎能写不出好的书法呢?

附图是我本人的字,只求认真书写,每隔一段时间回头看自己写过的字,都能找出不足,每天都有进步,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呲牙]








黄小疯


好的书法首先要有古,有经典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审美理想。

为什么要见经典呢?因为那些经典书法,是经过历史的筛选留下来的作品,是公认的最好的书法。就像一些人说的经典,经典就是让人膜拜的。实际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学习书法从经典书法入门无疑是一条最佳的选择,要比自己盲目的瞎写,更容易见效果,路子正确。

有所传承,作品自然不俗。我们看历代那些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位不是深入经典传统的。甚至一辈子都在从经典书法中汲取营养,如被号称神笔的王铎,一天临摹一天应酬,才得书法之正道,成为一代大家。

古代书法艺品,已经自有定论,实际上,现代书法的品评仍然离不开对传统继承的深度。

书法的创新同样也是好的书法的基本标准,因为书法一味无我,书法的艺术性和生命力也就难以传承至今了。实际上,历代书法都有依据时代而生发的创新,虽然仍然是二王一脉相承,但历代都有新的面貌。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书法有两个基本任务,就是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继承传统中不断提炼概括,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

好的书法自然以经典为基础,并有自己的出新 ,有时代特色。


翰墨书道


有的书法作品看了后,是没感觉的;有的写了一辈子了,也挺下功夫,但是,对书法就是没有感觉。写字写的端端正正是好的,但书法老端端正正的,那叫书法吗?对小孩要求写书法端正,四平八稳,可以的。但是书法家是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四平八稳。书法是需要创新的,也可以尝试,但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来,一下子拉得太远,老百姓不理解,专家不理解也不行。你的学术主张要往外讲,要人家逐渐接受,逐渐接受你的学术素养,这需要时间。

再就是平时生活当中一定要多思考,冷静、多想,否则的话,不动脑子,很难走出来,很难有出息。



措韵艺术


这让我走刚到几个成语:

笔酣墨饱

意思是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出自《艺海拾贝·巨日》。

笔精墨妙

笔触精到,着墨巧妙。形容书法、绘画、诗文等的技法巧妙,笔意精微。

吾观文士多利用,笔精墨妙诚堪重。 唐·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

书法的好是分为二个层次的,一个是外在层次,也就是形的妍美,一个是内在的包含。

关于外形很多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意见不一,总的来说,只要公正平整就是书法美,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浅的层次,外形美更深的层次是建立在个人心态上的,一个人性格外向,爱帮助人,乐于实干的,这类人觉得活泼的线条,不受拘束的线条就是美的。拘泥于传统束缚,内心保守的人觉得平整工整的字是美的。还有那些天生放荡不羁,喜怒言表的人喜欢草书的放纵美。所以,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大家各自喜欢,就不必过分批评谁为美,谁为丑了。

关于内涵,这个确实需要书法行家来品评了,普通人很少可以理解到。不是拿艺术二个字来遮掩丑态,而是艺术这门单独的门类确实是只要这类人可以深刻理解。这就如同样都会做饭,为什么只有厨师才最美味的道理。真正的好书法是可以让品评的人入境,能够切身体会笔法绝妙之处的。笔法固然是外在使用因素,但是却是有内心思维发出来的不同频次的艺术感应,这就是真性情的抒发,也是抒发包含的内在。


酑醉醋


我认为好的书法是字型兼笔法,一般来讲学习书法要尚古。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古人书法,就是因为古人的书法作品都是精华,古人留下来的书法都是我们永远学不完,学不尽的精品。

因为,古人的书法作品距离我们的时间较为久远,而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检验和人民的选择,能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史上的经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他的艺术成就,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古人的书法。


静守流年21


我以为,好书法除了对比古人一丝不苟的学习字法、笔法、章法、墨法等创作技巧外,重要的是传情达意。所谓“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

我以为,只有通过好的书法作品才能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

比如,柔是韧的基础。不懂柔,可以说不懂中国书法的笔法要领,审美要领。千年古藤,之所以能经历风雨沙石而不折,在其坚而韧,柔而韧。所以,刚之极乃柔。如果用笔只知用刚不知用柔,剑拔弩张,筋骨外露,或让人也能有一时的震撼,但终不及柔韧之久久回味。

比如,章草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多率意,虽然字大小反差也不算大,但决不是宋刻和元人写的这类。从隶意角度看,宋元也多是楷书捺脚替代,笔线中少了汉魏晋时的古朴与厚重(如《平复帖》等)——隶书之质。所以,若以小楷波挑写出的章草,其味已不纯,因为毕竟章草是楷书出现之前已然存在的书体。

比如,书法离不开使转。要想把碑写好,只用蛮劲,只知提按,或许也能写出气势,但骨子里的筋络是不通的。所以,那种笔线中的活性,要靠学帖,只有懂使转,才能让字鲜活起来。学帖不仅仅只为写帖,也为写碑。

比如,将古穆浑厚的碑体书与跌宕狂放的草书融在一件作品中,是有些书家在碑帖融合探索中思考与实践最多的形式,这是打通两极的构成。自然,碑体在保留厚重前提下要间入行书笔性,而且结构要互动,不能简单安置。草体也须厚质,以与碑体部分相协调。当然,整个空间还是一个有机体,故每个字以什么方式写必须随机变化,一切都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生成。

有的人天生具有高度的敏悟能力,可以站在高台上判是断非。有的人可能算是愚钝而且容易执迷者,所以,孰是孰非还是要自己去实践才能感受之,最后在对比中判高下。好书家从不放弃任何一种学习的可能,二王的、唐人的、宋元的,碑的帖的,虽然最后的面貌会很自我,但营养需要足够丰富。

其实,书法界也存在着“先入为主”式的审美痼疾——甲风格看不惯乙风格,“捍卫者”瞧不起开拓者……所以,如果你真想搞懂什么是好书法,最好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类型的审美形式,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眼力与水平。因为只有你学过写过搞过对比过,你才能抹去你的偏见——知道什么是好书法。


慧眼识大家


好书法千变万化,但归根究底有一个最朴素不破的基本标准就是必须要“好看”,而且是能够历经岁月磨砺依然坚挺的“好看”。

对古人书帖的学习和临摹是手段但不是结果,一丝不苟的照帖写字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但不能成为最终的结果。

学习书法可以用五句我们所知道的文化格言或者名句来层层递进解读。

第一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大概在书法学习中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学习,临摹。

学习书法的入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就是临摹经典的书法碑帖,而且这也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技能,没有人生而全能,任何知识和技能都不是凭空诞生的,只有先学习和临摹才能逐渐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对书法的领悟,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临摹书帖是书法基本功练习的主要思路,毕竟学习总要有章可循。

第二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虽然这是读书写作的一种态度,但在书法学习上同样很适用,这告诉我们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揣摩,书法临摹的要领就是要有“量”的积累,其实这就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熟能生巧,只有大量的书写和临摹,才能让基本功无限扎实,提笔如有神。

神来之笔的奇妙前提在于扎实长久的练习。

第三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书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功底,领悟学习的过程,单纯的临摹并不是学习书法的目的,临摹只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和获得自己独有的感悟,最终能够创新自己的认知,也就是要超脱临摹的桎梏,最终拥有自己的风格烙印,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本源含义,创新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第四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学习书法必须有鉴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完全没有好书法的可能性,之所以说书法学习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学问,就在于其非一日之功能成,须持之以恒方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第五层:不妨初心 方得始终

书法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并不是为了特殊的“获得”而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方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洒脱才是学习的一种精神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