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现在各大博物馆采用了网上立体参观形式,您感觉如何?

玩古赏今


现在疫情期间,营业性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都受到政府的管控,无法满足一些人的参观需要,为了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参观体验,网上体验也是一种方式,我觉得网上参观体验是可以实行的,虽然没有实体参观的效果和感受,但是网络参观,一方面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参观需求,或者说知识面的开阔,网上也可以做一个预参观展览,等疫情过去之后,再有机会针对性去,实体参观,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


ghk髙塰堃


一、疫情期间,网上博物馆为我打开了一扇排除忧郁情绪的窗口;

二、通过上网参观立体博物馆,让我领略了许多历史、文化、艺术的风采,增长了许多知识;

三、网上博物馆终觉没有亲历的现实感,因而激发了我疫情过后亲历各类博物馆的热望。


北塔雪松


这次疫情影响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很多行业也被迫创新以寻求发展,也有因疫情带来的利好消息就是加速行业改革创新。更多的平台开始集体寻找线上发展,博物馆也不例外,在我看来,数字化博物馆是未来参观与保护文物的大势所趋。

大家还记的2019年4月15日晚的那场大火吧。200多年前,35岁的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戴上了皇冠,正式成为法兰西的帝王。他的传奇,在这座1163年建造,1345年完工的教堂里,得到证明。但那晚,传奇的圣母院却在一片火海中,写下了令人无法名状的悲伤。作为超过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感到痛惜。

2018年9月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在里约的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约 2000 万件馆藏文物中的 92.5% 被毁,该馆仅有10%的馆藏品得以幸存;

2015年1月初,位于云南大理,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600余年的巍山古城楼起火,雄伟的古楼建筑被毁;

2014年11月14日,始建于北齐天保末年的伏龙寺于凌晨突遇大火,寺院后方的大雄宝殿全部烧毁;

历史上,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末代皇帝溥仪1924年被逐出皇宫的五百多年间,据史料记载的火灾,就有四、五十起……

这些悲剧的发生,给全世界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次次敲响警钟。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做好做细消防工作,更需要最大化利用现代技术留存文化遗产信息。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博物馆保驾护航的背景下,文物数字化已经是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文物数据,为每一件文物形成独家的数字化档案,实现文物、遗址的重建修复,也让文物有更精准的保存方式、更广泛的传播途径,是对文物传统保护方式的有力补充。

我相信总有一天——数字化,不仅能让文物遗产重生,更有可能让文物永生! 

 


格古文化






小哥儿山村娃


其实也挺好的,如果再加上解说就更棒了,当然对历史有很深研究,需要观其本物的工作者还是去实地参观学习的,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文化,建筑都属于中国人,现在是每个城市靠这些赚门票,其实每年的旅游资源就够消费了,没必要非要几百的门票去提升文物的价值观,一个人一年的旅游景点门票就是大头,老百姓确实伤不起呀[酷拽][酷拽][酷拽]


老鱼256492939


以这种形式展览挺好[赞]值得全球推广。无论有没有疫情网络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采用立体参观全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能看到中国文物和了解中国历史,隔着屏幕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配上各个语种文字以及语音讲解更完美了)疫情结束了直接去博物馆真听真看真感受零距离的参观欣赏学习。


AirBowl


博物馆采用网上立体参观形式,不仅能提高本身的知名度,起到宣传的作用,中国那么大,有那么多博物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参观(不管是有经济条件还是没有经济条件),如果能通过网络提高知名度,不仅可以为往后拉游客做前提工作还可以,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民众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真正做到文化网络共享,中国的文化轻而易举的在每一个有网络的地方传播,网上立体参观形式虽然不能像亲身参观感切,但是在当前疫情之下也不失为一种展览方法。


残局之象棋人生


行不通就变化,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不能出去,但是骚动的心是按捺不住的啊,博物馆这种举动,刚好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能不出屋大饱眼福,不错不错!

另外更难能的是,借助这种方式,博物馆在内容上可以做的更加的深入透彻。一般我们个人直接到博物馆等去体验参观,大多都是凭借个人喜好,有选择的去观瞻,难免会有所遗漏。现在由官方主导型的输出内容,肯定会更丰富全面,知识输出得价值更大!

从技术层面来讲,也能对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广做出贡献,积极推动技术的普及应用,中间肯定会出现各种难题,也算对技术条件的研究提升做了考核,督促其发展。

作为普通大众,能借助网络游览,节约了时间成本,出行交通成本,等等不方便因素,博物馆这么做真的是让大众更加简单快捷的接触到博物馆。

从公共管理上讲,没有了人群聚集,缓解了交通。减少了环境污染,夜保障了博物馆得公共设施,此举给赞!


带着老爸谋生活的小崔


疫情期间,很多行业都受到重创,而博物馆开放网上立体参观无疑对于公众来说,是件好事。

以往,我们都会提前预约去博物馆参观 ,有一些大的展览的时候更是在馆外排起了长队。疫情期间,公众聚集和大面积的人流会增加患病风险,采取网络上的立体参观,对于手机方便的今天,应该是个便民措施。


但我们也看到其他声音,比如“博物馆的直播、网上课堂、虚拟展示都看了一些,越发觉得实地参观展览的体验是不会被网络形式取代的,而且对于观众来说很可能是“第一位”的。博物馆的网络形态,应该再走一步,不是复现现实,而是重构虚拟。”


不得不承认,“感同身受”“感”还是要实际的触摸,沉浸在那个环境当中的体会到更多。

无论是瑰宝之美,历史之厚重,故事之启示,都来自于现场的体会。


所以,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再去一次博物馆,“身临其境”。


范范聊职场


1、体验新奇很棒;

2、有机会和时间也愿意去现场观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