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国粹,为什么感觉受众与影响力越来越小?

木易笃行


首先先肯定一下京剧是国粹这个事实。因为京剧艺术是集地方戏,美学,舞蹈等等之大成,艺术价值称之国粹当之无愧。为什么受众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1/历史方面的原因。京剧曾经的受众和影响力是你无法想象的到的,最盛行的应该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那时候的统治阶级都很喜欢京剧,这对京剧的推动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慈禧太后,以及后期的文人志士,梅党之类的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后来建国后,我们抓生产,改革开放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京剧作为一门艺术就被归为体制内了,放在了一个清静的角落过度了几十年。

2/众多娱乐活动的入侵。改革开放后,百家争鸣,各种娱乐艺术形式涌入到人们的视野。流行歌曲,舞蹈,真人秀,等等瓜分了流量,使得京剧的受众仅仅为一些早年间的银发欢迎居多。京剧成功实现了断层,一个家庭有可能小孩出于好奇喜欢京剧,但是爸爸妈妈一般不喜欢甚至从来没接触过,爷爷奶奶辈的会喜欢。

3/欣赏门槛的限制。现在的人们,节凑快,浏览信息,视频都是快速的转换。看个短视频哈哈一笑,看个电视剧电影呵呵一乐,听郭德纲的相声那更是接地气。想比起这些,你欣赏咿咿呀呀的京剧还真得稍微懂点,就这个门槛以及几十年来“京剧是老年人”的艺术的固有看法使得好多人把京剧拒之门外了。

所以京剧是国粹没错,但是如今受众和影响力小也是真的。我辈需要做的就是传播。有效的把京剧这门美好的艺术传递给大家,相信会好起来的。




读书耕田


观点有失偏颇,理由如下:

第一,京剧从来不缺戏迷和观众。据权威统计,京剧受众人数多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而且比较稳定,只是因为比较小众,不太受媒体关注而已。

第二,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突出和鲜明的艺术美学特征是其他艺术品类根本无法取代的,更何况有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就是京剧派生出来的艺术也很有影响力。如京胡艺术,脸谱艺术,服装艺术等等。

第三,京剧是“治疗类和治愈系”艺术。京剧尤其是传统京剧大多表现的是类似忠孝节义,除暴安良等具有教化意义题材的剧目,在令人炫目的舞台色彩映衬下,在演员精湛艺术演绎下,好人得了好报,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令观众心里十分舒畅,不仅弘扬了正能量,而且使一些生活暂时不如意的人有了继续支撑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比现在许多“感情戏”、“催泪剧”,“无病呻吟歌曲”所呈现的“离婚是觉悟”,“婚外情是懂生活”以及有“多少好妹妹”的话外之音和颓废诱导,不知强多少倍。我认为京剧就是“中国艺术良心”。

京剧如你所说这么好,怎么没人看呢?沦为要国家扶持才能生存下去的地步呢?听我来简单说明一下。一是京剧生存没问题,只演保留曲目、吃老本也可生存下去,但要排新剧,大幅度增加收入暂时有些困难。二是由于曲目单一,剧目少的原因难以吸引新观众,多少年都是哪一出戏,老一套,致使年轻人感觉没意思,失去兴趣。但剧院也为难,排新戏需要花钱不说,关键是不知该新排传统戏还是现代戏,现代戏年轻人喜欢,但老观众不爱看,传统戏又倒转过来,剧院左右为难,你看难不难?三是传统京剧对演出场地和服装要求比较高,离开剧院演出很困难,效果不好。四是喜欢京剧的老年人居多,这些人不同于小年轻舍得花钱,他们都比较节俭,能不花钱听戏他们就看电视、听收音机和看手机了。五是京剧圈矛盾丛生,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之风犹甚。

朋友,京剧是国粹艺术,是“中国艺术良心”,舞台绚丽多彩,演员美轮美奂,她就在哪。等您上了把年纪,有了一些人生经历,您会喜欢她的,不着急!








学文读史


不只是京剧,国内大多数剧种都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其原因不外乎几点。

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手机,比方看一些音乐,舞蹈,电视剧。娱乐项目较之前多了,用户选择性广。

2.戏曲不同于流行歌曲,很多人听不懂。觉得不够美。其实错了,戏曲的魅力远远大于流行音乐。

3.教育管理,个人觉得戏曲应当加入课程中来。每周一节戏曲课。注意到,好多地方已经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

4.戏曲不同于流行歌曲,一般年轻人比较缺乏耐心,很难静下心来体验。

最近优酷上有一档节目叫《青春京剧社》我觉得这个节目创意就很好,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对了解传统名剧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豫韵新声


京剧,中国各种地方戏,歌剧,话剧,舞蹈等等各种舞台戏,和电影市场相比,都非常惨淡。原因如下:

1、因为音箱的出现,让发音方式产生了变革。没有电器设备之前,想要让30米以外听众知道演员在说什么、唱什么,演员必须声嘶力竭,用特殊唱法把声音传的很远。有电器设备以后,通过麦克风和音箱,演员轻柔的说话可以让100米外的观众都听的非常清晰。而轻柔,随意更符合日常生活特征,更符合人的审美。所以通俗唱法比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更受欢迎,所以电影的交流方式比戏剧更受欢迎。

2、舞台剧有置景和场次的限制,而电影没有。舞台剧的置景只能是会意,意思差不多就行,电影的置景力求真实还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舞台剧差不多也就4幕,4个场次,对矛盾冲突发生的要求特别高。电影可以无数个场次,所以叙事更灵活。

3、观察角度不同。舞台剧只能在10米以外看演员表演。30米以外已经看不见表情。京剧的脸谱就是为了远距离观众判断人物性格。电影的镜头可以让你在20厘米距离看演员表演。

电影的表现形式比舞台剧更自由,观众觉得电影更有趣。


徐如林本尊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京剧多年来以国粹自居,自诩为曲高和寡,其实是固步自封,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京剧过几年恐怕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二,演员的基本功及流派继承上,一代不如一代,近几十年就没有新的流派诞生,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三是观众的欣赏水平确实也不高,年轻人几乎没人听,老一代戏迷又听着不过瘾,再有就是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太快,娱乐的形式太多,节奏缓慢,情节简单,唱腔冗长,等很多原因,导致年轻一代根本就不看,没有年轻观众的加入,京剧很难有发展的前景!!!


軒曉勇


首先现在虽然有专门的戏校,但能真正学好京剧又谈何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不是口头说说,能潜心肯下功夫的年轻人,不得不说是越来越少。当年大部分人学戏是生活所迫,真的是为生计,何况当时的情况,不努力的话师傅也是可以体罚的,所以以前只要走上这条路,就必须要坚持下去。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条件真的是改善很多,无论是演员的学习环境还是社会地位,但人的心态在变,不能一言以蔽之说现在没有好演员,但现状的确不容乐观。

同样,现在的年轻人愿意接受京剧的也越来越少。与其花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听一出戏,倒不如出去逛街看场电影追几集韩剧。京剧的慢节奏,逐渐不被现今社会普遍浮躁的人心所容。即便现在有很多改革,但以一个年轻戏迷的眼光来看,这些改革也许并不会吸引更多的新戏迷,反而有可能使其失去一些忠实老观众。

因此,因为没很多人听戏,京剧的前途有些不容乐观所以演员会减少,而新鲜血液的减少也使得京剧失去活力致使难以发展新的观众群。

不过即便如此,像答主这样的年轻戏迷还是不少的。而且作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必定有其自身的持续性和独特的魅力,所以现状终会改善,这一点是答主始终相信的。


行走的小白菜


京剧作为国粹受众与影视力越来越小,其原因是:社会在飞速发展,而京剧的剧目仍然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与飞速发展的社会脱节了。其次,京剧艺术综合性太强大了,唱念做打舞音乐等缺一不可。而现在年青人要脱口而出的艺术,艺术综合性太复杂不讨年青人喜欢,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第三,流行音乐和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人民无睱顾及古典戏曲。建议把京剧的著名唱段用流行音乐的唱法,让人民朗朗上口,大家哼。第四,京剧界的元老们要支持京剧改革,搞成现代京剧。例如《沙家滨》《红灯记》《海港》等,人民很喜欢唱。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新中国成立己70年,改革开放也40年,可以写成京剧的事情太多了。文学家们为什么不和京剧艺术家联手去写剧本!?把唱帝王将相改唱中国共产党,改唱改革开放嘛!那多好啊!


手机用户52761414156


京剧因受现代京剧样榜戏的影响,喜爱和知名度大幅提高,可以说火遍华夏。但为什么现在的处境却越来越尴尬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象,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这些年京剧的主要内容和剧目都是些个么呢,其实大家都明白,只是不想说罢了。除了曲调和表演技艺.更趋精湛外,其思想性、感召性、普及性和先进性都无从说起。艺术源自于生活,来自于民间。进入21世纪,一个飞速发展、跨跃式前进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和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京剧却还在古老的情结中徘徊和纠缠,时至今日,仍不见有何新意,不得不说咎由自取。


希望和未来就在前面


京剧作为国粹这是毋容置疑的,当今社会发展区速度太快,而很多国粹非遗都面临一个传承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去学习和欣赏这戏国粹和非遗了,所以影响力下降很正常。但好的是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国粹非遗的抢救方案,希望能逐渐复苏吧。



布十二


这不关京剧和其它剧种的事,它们依然是精粹,和古董字画一样,欲老弥新。

西方对音乐和歌剧,甚至是街头表演都十分尊重,中国的二胡,京剧到了国外依然能受到关注。这是对人类费尽心思创造出来的文化的一种尊重。

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膨胀了,大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在降低。新兴的电子影视、歌曲,光怪陆离的表现方式消噬了人们对艺术的尊重。中国人就像逐光的虫子,失去了继承传统的这份耐心。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觉得我说的不对,那我举个栗子大家琢磨一下为什么?

外国人拍的《功夫熊猫》怎么样,为什么在中国很多人都在追捧?明明是中国元素,武术,理念,建筑,色彩,都是中国人自己的,怎么外国人表现的比我们自己还好?

别人在学习我们的传统精华,我们在这时却在模仿国外的魔幻大片,《长城》把马特达蒙都找来了,票房要多惨就有多惨?说明我们对别的国家擅长的东西理解不够。中国的电影向外国展示的文化太浅薄。还没有解放后《大闹天宫》那时理解的更深入。

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欣赏是必要的,失去这些我们脚底都是没跟儿的,我们不像美国充其量几百年,拿牛仔都当历史。我们可是全世界唯一能把几千年历史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国家,一味地追逐新兴产物,而忽略自己最珍贵的传承,是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