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前言

爱新觉罗·豪格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自小就得到了父亲的万般宠爱,更是对他寄予了厚望。在他少时就被父亲带往战场积累战功,为以后的声望积累做准备。随着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本应也该受封为皇太子,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未能被立。不过即便如此,豪格依然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选。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皇太极雕像

后世的小说或影视剧通常将豪格的形象定性为有勇无谋之人。但实际上豪格的军事战略眼光极其长远,皇太极犹豫不决时也会垂询于他。皇太极驾崩后,身为先帝长子的他在拥有五旗支持的情况下误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于是效仿中原封建王朝例佯装推辞不受,却被多尔衮掌握了主动权,并提出以皇九子福临为帝。该提议当即得到在场满洲贵族的一致同意,豪格就这样与本就属于他的皇位擦肩而过。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


随父祖征战,逐步积累声望

女真人尚武,所以豪格自小便开始学习武艺,还未成年就已经跟随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在征服蒙古的过程中,豪格立下赫赫战功,令父祖都刮目相看。军中的将士也都认为豪格勇武过人,天生就有为将的天赋。在豪格不满十七岁时,努尔哈赤就封其为贝勒,对他寄予厚望。贝勒是一种清代独有的封号,彰显其贵族身份。贝勒通常指多罗贝勒,在宗室中属于第三级别。豪格年纪轻轻就能获得如此殊遇实在难得。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颁布《七大恨》诏书,正式宣布和明朝进入战争状态。作为宗室的一员,豪格自然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在宁锦之战中,豪格再次立下大功,在大破明军后又担任粮草护卫官,保证了大军的粮草安全抵达大营。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努尔哈赤颁布的《七大恨》诏书

在后金至清初时期,战功等于爵位、地位和声望。即便身为宗室贵族,但如果毫无战功也不足以在贵族集团中立足。豪格的声望随着战功的累计日益增高,在贵族集团中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和话语权。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后金内部顿时陷入权力纷争之中。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按理来说人人都有继承资格。自周代以来,中原各封建王朝大多都遵行着嫡长子继承制度。有些朝代因皇帝过度宠爱某一皇子便未遵行嫡长子继承制,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政变发生,如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变就是血淋淋的先例。

但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不适用在女真和清朝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女真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直处于部落制,多个部落联合起来会推选出最具有领导力和才干的人成为联盟共主。以这种方法选出来的领导者自然没有任何世袭的权力,自然也无法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

努尔哈赤生前并非封建帝制下的皇帝,仅仅是女真人中的大汗而已。换句话说,努尔哈赤仅仅是部落联盟盟主,没有将汗位世袭给长子的权力。后继之君只能通过八大贝勒共同推举才能产生。因皇太极常年辅佐努尔哈赤理政,身上也是战功累累,故而首推举成为后金的第二代统治者。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努尔哈赤雕塑像

公元1629年豪格随皇太极一同绕过山海关,直逼明朝京师北京城。此时豪格已经年满二十岁,可以单独掌管一支人马。在攻打北京城的战役中,豪格率部驻守在广渠门外,阻击从山海关而来的明朝援兵。虽然明军来势汹汹,但都被豪格所击退,为主力部队围攻北京城争取了大量时间。虽然此次突袭北京城并未得手,但豪格却因战功荣升为和硕贝勒。

明朝虽然丧失了在辽东一带的战场主动权,但依靠天险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依然将八旗铁骑挡在山海关外,令皇太极一筹莫展。公元1633年,皇太极开始考虑是否转移战略目标,向西部的察哈尔和东部的朝鲜扩张,但却遭到了豪格的阻止。对此,《清史稿》中有着详尽的记载:

"七年,诏问征明与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疏言:'征明,如徒得锦州,馀坚壁不下,旷日持久,恐老我师。宜悉我众及边外新旧蒙古从旧道入,谕各屯寨,以我欲和而彼君不答,彼将自怨其主。再用更番法,俟马肥,益以汉兵巨炮,一出宁远,一出旧道,夹攻山海关,不得,则屯兵招谕流贼,驻师通州,待其懈而击之。朝鲜、察哈尔且缓图焉。'"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明末辽东局势示意图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豪格的战略眼光极其长远。在当时的背景下,征服察哈尔或者朝鲜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但能够获取广袤的土地,还可以掠夺足够多的人口。而豪格认为征服明朝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够战胜强大的明朝,察哈尔和朝鲜自然望风归降,到时即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弃明朝而不顾,反而会使清军丧失在辽东战场的主动权,为数不多的有生力量也会遭到削弱。

战功赫赫,得到满洲贵族认可

公元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登基称帝,将国号改为清。虽然清帝国已经建立,皇太极也位至九五,但他仍然没有立皇太子的权力。对于满洲贵族来说,帝制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政治体制。在他们心中依然认为当下处于部落制,新君需要众人推举才可产生。皇太极虽然极力在将政体转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所有满洲贵族的心态和思维,故而也无法立皇太子。即便如此,皇太极还是在向着这一方向而努力。为了给豪格铺平道路,在称帝不久就封他为和硕肃亲王世袭罔替。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无论是在蒙古还是在清朝,和硕亲王都是最顶级的爵位。而且受封条件也极为苛刻,只有皇子和皇帝的兄弟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尊号。豪格身为皇长子,受封和硕亲王似乎是顺理成章。但上文已经提到,满洲贵族以战功论英雄。如果豪格身上没有足够的战功,即便皇太极执意封其为和硕亲王恐怕也不会服众。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此时的豪格已经得到了满洲贵族集团的普遍认可。

然而豪格并不能够理解皇太极的良苦用心,常常向代善的长子岳讬倾吐苦水,并因没有能够受封为皇太子一事逐渐与皇太极之间生出间隙。得知此事的皇太极在盛怒之下将豪格降为贝勒。此事在《清史稿》中有着相关记载:

"崇德元年四月,进封肃亲王,掌户部事。寻坐党岳讬漏上言有怨心,降贝勒,解任,罚银千。旋偕多尔衮攻锦州,仍摄户部。"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岳讬所居住的府邸

不过豪格旗主的身份并没有因此得到罢免,这是他的立身之本。同时,豪格虽然被剥夺了在户部的官职,但仍然负责户部事宜,仅仅是剥夺其"名"而保留其"实"。从这里能够看出,皇太极并非真的对这个儿子失望透顶,而是想给他一个教训而已。豪格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松山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并因谏言有功重新官复原职,还获得了许多额外的封赏。

福临继位称帝,豪格痛失皇位

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后,清廷内部突然陷入权力争夺中,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其中一派支持拥立豪格为新君,毕竟先前皇太极也曾经有意将他培养为下一任皇帝。另一派则支持多尔衮。多尔衮的个人能力和战功皆在豪格之上,也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二人的综合实力比较相近,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旗主支持,谁就是清帝国下一任的皇帝。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豪格的强劲对手爱新觉罗·多尔衮

皇太极生前亲自掌握正黄旗及镶黄旗,豪格则为正蓝旗旗主,三旗自然支持豪格为帝。而多尔衮则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虽然仅有两旗但也与豪格身后的三旗势力不相上下。在这关键时刻,正红、镶红旗旗主代善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倒向豪格一方。

此时豪格和多尔衮之间的差距似乎已经非常明了,豪格身后有着六旗的支持,而多尔衮仅有两旗。但所有人都明白,即便多尔衮势力微薄,也有可能仅用两旗的力量发动政变,到时定然会出现血肉相残的局面,这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今天的北京故宫

多尔衮自己也非常清楚,仅靠两旗根本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豪格。无奈之下,双方各自退让一步,由皇太极膝下的另一名皇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即顺治帝。《清史稿》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这样的结局无论是对多尔衮,还是对福临,还是对满洲其他贵族来说都是最好的,唯独豪格失去了全部的个人利益。福临继位为帝,即迎合了豪格一派主张拥立皇子的说法,又合理的绕过了非先帝皇子身份的多尔衮。其他满洲贵族为了"弥补"多尔衮让步而带来的"损失",故而允许他与济尔哈朗一同摄政,直到福临成年后即归还权力。

拥有最好资源的豪格,为何会在皇位争夺战中败北?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结语

豪格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悲情人物,皇太极不但为他铺好了称帝之路,还给他留下了许多忠心的臣工,如鳌拜、索尼等。再加上有着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和叔叔伯伯辈的旗主支持,坐上皇位的似乎一定是他,但他却为自己的过分自信而付出了代价。在豪格看来,自己已经对多尔衮形成了完全的压制,所以才会做作的辞让不受,反而被多尔衮抢夺了话语权与先机,最终痛失皇位。

豪格虽然失去了皇位,但还是忠心耿耿的为清廷戎马四方,但多尔衮却无法容忍这个最大的政敌存在。公元1648年,多尔衮以豪格庇护冒领战功部将为由将其下狱,仅仅过了两个月豪格便死于狱中,引起后世无限遐想。直到顺治帝亲政后清算完多尔衮集团,才重新恢复了豪格和硕肃亲王的名分。乾隆帝执政期间,豪格的灵位才得以进入宗庙之中享受清廷供奉。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